作者[英]安斯康姆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4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安斯康姆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0092744
-
定价
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16页
-
字数
11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意向(第2版)》试图详细表明,我们关于何谓意向的那种普通的、广为接受的描绘产生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予以抛弃;同时明确,意向性行动都是在某摹状下的,至少必须在摹状下进行判定。《意向》是一部20世纪英语哲学名著。自1957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获得了现代哲学经典的地位,正如匹兹堡大学的罗伯特?B?布兰德姆所说:“安斯康姆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所有后来关于行动的哲学思考的源泉。”
- 【作者简介】
-
G.E.M.安斯康姆(G.E.M.Anscombe,1919-2001),英国著名哲学家。生前为剑桥大学教授。对于古典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天主教哲学(尤其是阿奎那和安瑟尔谟)以及分析哲学的发展均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伦理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以及语言理论。主要著作除本书以外,还包括《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导读》(1959)、《三位哲学家》(1961)、《就职演说:因果关系与决定》(1971)、《安斯康姆哲学文选》(第一卷:巴门尼德到维特根斯坦,第二卷: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第三卷:宗教与政治学)(1981)、《人生、行动及伦理:安斯康姆论文集》(2005);另有译著《哲学研究》(1953,英文版)、《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1956,英文版)等等。
- 【目录】
-
引言
1.从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本书主题:未来意向表示、意向性行动以及行动时意向。
2.驳斥对于“预言”与“意向表示”之间差别的直觉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意向表示进行哲学解说。如此界定预言,使得它不仅包含未来估测,而且包含指令和意向表示。一般将来时态下的意向表示如果出错,如(a)谎言和(b)虚假,是因为意向不被实行。
3.为避免各种死胡同而考虑未来意向的言语表达,是无用的。对手意向进行内省性说明,是无用的。根据对于它们所给出的可能辩护,将意向表示区别于未来估测。
4.存在形如“A意向X”并能被相当确定地作出的陈述吗?对于一个人行动的摹状,经常就是可正确替换“A意向X”中“X”的摹状。说明理由:为何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其自身意向的唯一权威。
5.意向性行动被定义为特定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得以适用的那些行动。界定其相关意义的困难,以及我们说明“行动理由”和“行动”时陷入循环论证的危险。“我惊动之下将杯子从桌子上碰掉了”,对关于所做某事的“为什么?”问题给出了一种回答。
6.面对“我当时并不知道我在做那件事”这种回答,“为什么?”问题遭拒绝适用。同样的行动可能具有多种摹状,其中的一些,行动人知道;而另一些,他却不知道。
7.当行动为无意识时,此问题也遭拒绝适用;但是这个概念不能被引入,如果它不能解决我们正在讨论的那一种问题的话。“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困境。
8.引入“非观测知识”,譬如,一个人所具备的关于他自己某个动作的那种知识。也有关于动作起因的非观测知识,正如当我说出为何我受惊动时。在不回避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一类无意识动作定义为不用观察就可知道的动作类,但那样的话,就不可能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了,譬如,人有时在睡觉中所产生的肌肉痉挛。
9.某种意义上的“为什么?”问题,其回答说到的是证据;而对关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说到证据,并非由此必然要给出行动理由。那种难以区分开原因与理由的情形,证明就是存在关于因果性之非观测知识的情形。
10.这种因果性被称为“精神因果”。精神因应该同行动动机和情感对象区分开来。
11.还要同一个人行动时带有的意向区分开来,即使这些意向可能以“我希求”的形式表达。精神因果本身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作出这些区分。
12.动机被哲学家同意向明确地区分开了,而且被当作原因。一般的,动机与意向并非如此分明;只是“动机”这一概念较“意向”更加宽泛。动机根本就不是原因。
13.在不属于未来意向的动机中间,我们能区分出回顾动机如复仇(我杀他是因为他杀了我兄弟)与一般动机(他出于友谊才做的)。一般动机也可被称为“解释性”动机。
14.是什么将回顾动机同精神因区分开?利害概念包含于其中。
15.在某些情形下,精神因同理由的区分并不明显——譬如,“我记下它,是因为他告诉我的”。
16.对于至此所达到结论的概括。
17.“为什么?”问题未遭拒绝适用,当回答为譬如“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或“我不知道我当时为何那样做”时。对于后一回答进行考察。
18.“没有什么特别理由”是对于行动的“为什么?”问题的一种可能的回答,这一事实并不表示:此回答总是具有意义。当我们说其不具有意义时,我们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够理解说这话的人,而不是“一种语词形式在语言中被禁止”。“为什么?”被确定为这样一个问题:它要求在我们所描述的范围内有一种回答,那种范围正是我们界定意向性行动类时所用的。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