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友超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8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邓友超 著
-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3
-
版次
1
-
ISBN
9787504146335
-
定价
31.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从问题出发,以“意义”为经,以“理解”为纬,国内首席建构“教育解释学”。倚靠实践后方,站立理论前沿,有“照着说”,更有“接着说”,有定论,更有新论,有新阐发,更有新启发。
本书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由考试理性出发,对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原意”和“意味“所作的分析及理论建构,很有创意。全书观点鲜明,说理深刻,行文流畅,富有哲理性,是一本有创造性的优秀著作。
- 【作者简介】
-
邓友超,男,1971年12月生,四川大竹人。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教育学博士。现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供职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2年以来,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
- 【目录】
-
导论 别人的研究与自己的起点
第一节 “教育和理解”之历史考察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
二、教育哲学视角
第二节 从“教育和理解”走向“教育的理解性”
一、教育与理解的新关系:教育的理解性
二、述评教育与理解之新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 考试理性:教育解释学的针对性
第一节 扫描教育现场
一、单向度的师生
二、抽象化的教育情境
三、公式化的教育语言
四、技术性的教育行动
第二节 考试理性
一、一种理性观
二、工具理性的由来
三、考试理性
第二章 重新表达教育意义:教育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两种典型的意义学说
一、指称意义说
二、商谈意义说
第二节 历史上的教育意义学说
一、斯宾塞的教育意义学说
二、杜威的教育意义学说
第三节 重新表述教育意义
一、教育意义的性质是中性的
二、重新表述后的教育意义指向个体
第三章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第一节 理解范式的“循环”
一、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认识论理解
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理解
三、从伽一哈论战看哈贝马斯认识论和本体论兼及的批判性理解
第二节 理解的“原意”
一、理解的游戏性
二、理解的语言性
三、理解的实践性
四、理解的批判性
第三节 教育解释学的“原意”
一、教育如游戏
二、教育处于负载经验的语言中
三、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四、教育离不开批判性
第四章 教育解释学的主体“意味”
第一节 作为理解者的教师
一、由诊断者成为研究者
二、由知识守望者成为经验建构者
三、由技术行动者成为实践智慧拥有者
第二节 作为理解者的学生
一、从“空的容器”到具有不同经验的经验者
二、从经验拥有者到经验建构者
第五章 教育解释学的情境“意味”
第一节 作为学校文化的教育情境
第二节 教育情境在观念上要兼顾师生的生活世界
一、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中的生活世界
二、兼顾师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
第三节 教育情境是充满信任的
第四节 教育情境是一种共同体
第六章 教育解释学的语言“意味”
第一节 师生言说体现的是教育关系发展的逻辑
第二节 师生言说的主要形式: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
一、何谓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
二、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的条件问题
三、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倾听问题
四、基于“以言行事”的师生对话中的权威问题
第七章 教育解释学的行动“意味”
第一节 主要的行动“意味”:课程实施的想象力
第二节 课程的文本之路
一、文本观的进化
二、课程文本观
第三节 教师的课程意识
一、课程实施事件意识
二、师生一课程互动意识
三、学生经验在场意识
第四节 正确处理课程实施的想象力与课程的现代性问题的关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