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41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潘源、潘秀通 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4-11-29
中华文化“意象”论,萌芽于《周易》和《庄子》,形成于魏晋至唐代,成熟于明清两代。《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旨在先前“中国古典意象论”架构和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借鉴并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前后西方哲学与美学作中所积淀的思想成果,以中外电影名片和部分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为审美对象,以“同一性与差异性”为哲学、美学框架,对中华文化意象论和意象美学给以当代化、本土性的新的诠释、扩容与提升,实现当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综合化与个性化的对接与融合,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影视意象美学”。
潘源: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影视学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电影话语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斯基》(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影视艺术传播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出版译著15部,代表性译著作品:《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冷山》(接力出版社,2004)、《布朗神父探案系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等。潘秀通:上海大学教授。主要著作:《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绪论 影视意象与媒介文化
第一节 影视媒介与媒介文化
一、平凡与神奇
二、传播与媒介
三、媒介即文化
第二节 媒介技术与影视文化
一、技术媒介与智能传播
1.器官投影与延伸
2.影视技术与智能
3.技术智能与创新
二、影视技术与技术文化
1.文化技术与文化
2.影视与技术文化
第三节 影视意象与媒介符号
一、意象与符号
1.符号与意象
2.意象普适性
3.意象即符号
二、意象与世界
1.物象世界
2.意识世界
3.意象世界
三、意象即隐喻
1.象乃非其象
2.意之显与隐
第一章 影视意象美学的源流
第一节 中华文化前意象说与意象论
一、“前意象”说:《周易》与《管子》
二、“意象”论:“象”、“意”说合流
第二节 意象美学的绚烂集成与流芳
一、意象美学及其综合思维
二、意象美学思维根深叶茂
第三节 电影意象美学的建构与阐释
一、初构
二、完形
三、初兴
四、振兴
第四节 意象思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一、形象与意象
1.形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2.符号思维与完善的思维
二、意象与镜象
1.镜子镜象——镜象文化
2.镜象功能——意象思维
第二章 影视意象之象及意义
第一节 框架与价值
一、景框:“取象”功能
1.显与隐
2.碎与全
3.主与次
4.静与动
5.外与内
6.放与收
二、镜位:“移步换影”
1.位移:“概括的意味”
2.景距:“取势”与“取质”
3.变焦:“虚实取势”
4.角度:“因形取势”
三、构图:象内“布置”
1.形状:“象其物宜”
2.线条:“结构骨架”
3.空间布局:“经营位置”
4.透视关系:境有“三远”
5.色彩与光效:“眼”
第二节 实肖与虚构
一、实肖意象
二、虚构意象
三、混构意象
第三章 影视意象之意及建构
第一节 “结构第一”论
一、“独先结构”说
二、“总体结构”说
第二节 意义本体结构
一、影像
……
第四章 影视叙事意象及动力
第五章 意义建构与价值生成
第六章 和合之美与奇异之美
第七章 影视文化承袭与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