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
  •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

16 5.7折 28 八五品

仅1件

福建厦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石慧霞 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2-06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7-0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石慧霞 著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1542774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大学认同是指大学成员在心理与行为方面与其所在的大学具有一致性,并且成员觉得自己在其中对大学既有理性的契约感和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结果。大学认同是大学保持长久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世纪大学为了保证大学的自治和独立,为了对抗外部的竞争和压力,自然形成大学认同。而中国大学认同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创立、发展到成员归属感、认同感的形成,始终伴随着知识分子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抗敌救国、振兴中华的努力融人到其大学价值观和教书育人当中。近代大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大学成员对大学高度认同的典型案例,但深入到一所大学内部,具体分析不同主体大学认同的特点、形成过程、内在机理等,尚属少见。石慧霞编写的《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是微观的“大学史”研究,考察了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在民族危机、国家危难、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学成员众志成城、患难与共,自动自发地为学校发展着想,并最终形成了高度认同的历史过程。研究虽从一所大学内部人手,但尽量兼顾到宏观,在厦门大学不同主体认同形成的历史梳理中,思考民族认同与大学认同的关系、大学认同形成的途径和特点,期望能为建构现代大学认同提供一个可供进一步分析的案例。首先,《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通过对抗战前厦门大学认同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厦门大学初创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传统文化等对大学认同的影响,重点阐释认同发生危机的原因、危机的演变及其化解过程,为理解和研究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大学认同奠定基础。其次,探讨了抗战时期厦门大学不同主体认同形成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由以下四章组成:第二章:“校长:大学认同的重要建构者”。校长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就是不断培养、促进和加强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价值观、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的认同。萨本栋把为战后建立新中国储备人才作为厦大办学的主要目标,他举全校之力为学生成才创设条件,办学的出发点都是围绕培养学生。他的办学理念得到厦大不同学科的师生和各地校友的响应、配合,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该章从校长的人格魅力、内迁选址的重要性、学校的制度建构、学科课程的认同等方面展现萨本栋在大学认同建构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教师:职业生涯中获得大学认同”。首先,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获得大学认同;其次,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展开科研活动和文化体验,也是形成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教师通过迁徙流转中的比较加深了对厦门大学的认同。第四章:“学生:成长历程中形成大学认同”。首先,对这一时期厦大学生入学前的家庭经济状况、籍贯、经历、投考厦大原因等进行抽样统计,分析了入学前他们对厦大的认识;其次,对新生入学后学校给予的润物无声、细致人微的人文关怀进行了评述;再次,梳理了学生在严谨活泼的学风熏陶和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自然形成大学认同的过程。第五章:“校友传承认同与‘反哺’大学”。校友也是大学认同的主体之一,校友的大学认同与在校生在时间和性质上不同,一个是在校期间的短期认同,一个是毕业后持续的、长期的认同。本章通过对当时《厦大通讯》的词频统计,分析了校友认同大学的主要内容。研究发现,学生时代形成大学认同的“因”,成为校友后,才有感恩、回馈——认同的“果”,通过有组织的、系统的互动,长久而持续地表现出来。此外,校友的大学认同对校友成才起到重要作用,该章以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赴台厦大毕业生的业绩为例,详实地论证了大学认同在校友成才中的显著作用。最后,《抗战时期的厦门大学——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得出如下结论:民族危机中的民族认同与大学认同通过“大学成员一致性”得以双向“传导”和增强;学术认同是厦门大学的大学认同之核心因素。本研究对建构现代大学认同的启示是:“危机与契机”是大学认同的新起点;“互动与体验”是大学认同的实现路径;“理想与现实”是大学认同的价值反思。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中国大学在放眼世界的同时,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只有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切实遵守和尊重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内在规定性,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富有整体性、充满向心力、生动活泼的学术共同体。
【作者简介】
    石慧霞,女,1974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1993年考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在厦门大学先后完成了本、硕、博阶段的学习,获得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和教育史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厦门大学校友总会。2011-2012年作为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任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文化史、校友与大学关系研究。
【目录】
导论第一章  抗战前厦门大学认同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陈嘉庚“虔诚”兴办厦大  第二节  大学认同危机  第三节  大学认同危机的化解第二章  校长:大学认同的重要建构者  第一节  人格魅力  第二节  选址长汀  第三节  制度认同的建构:以108次校务会议记录分析为中心  第四节  学科认同的建构  第五节  大学共同体的象征第三章  教师:职业生涯中获得大学认同  第一节  教师概况  第二节  在教书育人中认同大学  第三节  在文化体验中认同大学  第四节  在迁徙流转中认同大学第四章  学生:成长经历中形成大学认同  第一节  学生求学背景  第二节  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  第三节  严谨活泼的学风熏陶  第四节  爱国爱校的家国情怀  第五节  激情浪漫的课余生活第五章  校友:传承认同与“反哺“大学  第一节  校友认同表征:以《厦大通讯》词频统计为例  第二节  校友大学认同的阶段分析  第三节  校友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大学认同促进校友成才  第五节  传承认同“反哺”大学结论与启示  民族危机中的大学认同之省思附录一  长汀厦大学生档案图例附录二  潘懋元先生专题讨论本研究的周末沙龙(录音整理稿)参考文献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