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纲纪文集 刘纲纪 武汉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刘纲纪文集 刘纲纪 武汉大学出版社

109.52 7.4折 148 全新

库存9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纲纪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68759

出版时间2009-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03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1251页

定价148元

货号9787307068759

上书时间2017-11-04

旺特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图书描述】:
    《刘纲纪文集》收入作者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国美学研究、中国书画与美术研究的理论文章,并包括先师书信、学界评论、学术访谈等三个栏目,收入与作者学术思想的背景、影响相关的文章资料。
【编辑推荐】:
    《刘纲纪文集》的“先师书信”收入了我的四位均已辞世的老师给我的信,目的是为了永远地纪念、感谢他们对我的极其热诚的关爱、教诲与鼓励。与此同时,我感到他们那种无私地关怀、培养青年一代的精神,至今也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学界评论”收入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评论我的美学研究和著作的文章。限于篇幅,不可能收入所有的评论文章,深望曾写过文章的朋友们见谅。
【内容简介】:
    《刘纲纪文集》收入作者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国美学研究、中国书画与美术研究的理论文章,并包括先师书信、学界评论、学术访谈等三个栏目,收入与作者学术思想的背景、影响相关的文章资料。
【作者简介】:
    刘纲纪,男,1933年生于贵州省普定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至武汉大学工作至今。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长期担任中华美学学会一另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先后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湖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2006年当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书画史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br>    主要著作有:《“六法”初步研究》(1960),《龚贤》(1962),《书法美学简论》(1979),《美学对话》(1983),《中国美学史》第一卷(1984),《美学与哲学》(1986),《中国美学史》第二卷(1987),《刘勰》(1989),《美学》(1992),《现代西方美学》(主编,1993),《书法美》(1995),《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96),《文征明》(1996),《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1997)等。
【目录】:
自序<br>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88—1997年)<br>实践本体论<br>论新马克思主义的探讨<br>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br>批评与答复——再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br><br>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80—2007年)<br>关于马克思论美<br>关于美的本质问题<br>美——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br>美学对话<br>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br>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发展问题<br>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br>《美学与哲学》新版序<br>《艺术哲学》新版序<br>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br><br>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1989—2004年)<br>老子思想论纲<br>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br>法家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王晓波著《先秦法家思想史论》评介<br>关于儒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兼谈我所主张建立的当代儒家学<br>略论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br>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br>易学思维的三大特征<br>儒学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r>关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的思考<br><br>中国美学研究(1981—1989年)<br>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境界<br>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br>中国古典美学概观<br>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概观<br>“艺”与“道”的关系——中国艺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br>中西美学比较方法论的几个问题<br>东方美学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根基<br><br>中国书画与美术研究(1960—2007年)<br>“六法”初步研究<br>书法美学简论<br>漫谈西方现代绘画<br>走向现代——湖北省首届青年美术节部分作品观后<br>书法美<br>中西艺术史观比较<br><br>先师书信(1958-1982)<br>邓以蛰先生书信<br>宗白华先生书信<br>马采先生书信<br>朱光潜先生书信<br><br>学界评论(1987-2007年)<br>站在实践哲学的历史高度—— 刘纲纪“实践自由说”的美学观点述评 易申天<br>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成果—— 简论刘纲纪实践观美学思想 张玉能<br>刘纲纪 黎山哓<br>博大精深 自成一家—— 刘纲纪教授的美学研究 余三定 张玉能<br>向主体外部世界扩展的崇高—— 刘纲纪的美学思想 邹华<br>从美术到美学与哲学—— 刘纲纪教授的学术贡献 邹元江<br>发展中的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未来发展—— 兼论后实践美学中的超越主义及其实质 朱刚<br>刘纲纪与实践本体论的建构 彭富春<br>实践美学的经典文本—— 评刘纲纪的美学思想  阎国忠<br>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 评刘纲纪美学学术丛书 李松<br>刘纲纪:创造自由论 章辉<br>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的两处错误 夏明元<br>《李泽厚、刘纲纪》译后记 [日]甲斐胜二 石其琳著 陈顺智译<br>答龚鹏程对《中国美学史》的批评及其他 刘纲纪<br><br>学术访谈(1994-2007年)<br>论“以物质的自然界为基础的实践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哲学理解—— 刘纲纪先生访问录 [日]  山口 勇<br>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访刘纲纪 李亚彬<br>割不断的书画情缘—— 刘纲纪先生访谈录 邹元江 范明华等<br>“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纲纪先生访谈录 聂运伟<br>讲美学不能脱离当代生活—— 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纲纪 张彦武<br><br>附录<br>刘纲纪教授论著目录
【文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88—1997年)
    就是说,“真”之为“真”,“善”之为“善”,并不是由特定个体主观上的好恶决定的。但是,现实地存在着的每一个人又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的存在具有存在主义所强调指出了的不可重复性、不可代替性、单一性、此时性,等等。这是一些只强调人的普遍的社会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忽视了的,而马克思早就明确地指出和肯定了它。马克思说:“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人的本体存在一方面离不开客观普遍必然的“真”和“善”;另一方面,现实的人却又是一些特殊的个体。而且这些个
    体作为不同于动物的人,不只要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还要超越这种需要,去求得自身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向“自由王国”,这是由前述人的劳动的本质及其发展所决定的)。即使在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范围之内,人也要尽可能使这种需要的满足配得上人的自由和尊严,以区别于动物的需要的满足。于是,在“真”和“善”的问题之外,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人怎样才能在不脱离“真”和“善”的前提之下,使自身超出肉体生存需要满足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个问题就是“美”的问题。
    个体超出肉体生存需要满足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就是“美”所在的领域(参见拙著《艺术哲学》)。由于这种发展不能脱离“真”和“善”,因此,“美”只能是“真”和“善”同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在“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同时就是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反过来说,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同时就是“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就“真”来说,对客观必然规律的把握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就“善”来说,人的普遍的社会性的实现同样直接表现为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总之,不论“真”的达到和“善”的实现都不是外在于个体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和它相对立的东西,而是和它内在地、不可分地、直接地统一在一起的东西。这就是“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