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与范(第2版)/秦志光 大中专理科计算机 秦志光 张凤荔
计算机病毒治、计算机病毒
¥
22
4.4折
¥
4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秦志光 张凤荔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5674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2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339页
字数532千字
定价49.8元
货号117_9787115375674
上书时间2024-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1.剖析近期新病毒系统漏洞攻击分析、网络钓鱼分析、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构造、木马机制分析和木马线程注入技术、脚本病毒的分析、蠕虫病毒的分析2.即时通信病毒分析、移动通信病毒分析3.设计病毒范软件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典型计算机病毒的、范和清除,反病毒软件的功能和能分析4.近期新反病毒软件介绍
目录:
目 录
章 计算机病毒概述 1
1.1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与发展 1
1.1.1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 1
1.1.2 计算机病毒发展背景 2
1.1.3 计算机病毒发展历史 4
1.4 计算机病毒的演化 7
1.2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8
1.2.1 计算机病毒的生物特征 8
1.2.2 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 9
1.2.3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10
1.2.4 计算机病毒发作的一般症状 10
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1
1.3.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分类--一般分类方法 11
1.3.2 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 12
1.3.3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 13
1.3.4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机型分类 13
1.3.5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方式分类 14
1.3.6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14
1.3.7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分类 15
1.3.8 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分类 15
1.3.9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分类 15
1.3.10 按照计算机病毒特有的算法分类 16
1.3.11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分类 16
1.3.12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行为分类 17
1.3.13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作案”方式分类 18
1.3.14 linu台下的病毒分类 19
1.4 互联网环境下病毒的多样化 20
1.4.1 网络病毒的特点 20
1.4.2 即时通讯病毒 22
1.4.3 手机病毒 22
1.4.4 流氓软件 23
题 24
第2章 传统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及发作表现 25
2.1 病毒的工作步骤分析 25
2.1.1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模块 26
2.1.2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模块 26
2.1.3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模块 26
2.2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机制 27
2.2.1 计算机病毒的寄生对象 27
2.2.2 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 28
2.2.3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过程 29
2.3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机制 30
2.3.1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 30
2.3.2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过程 30
2.3.3 系统型计算机病毒传染机理 31
2.3.4 文件型计算机病毒传染机理 32
2.4 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 32
2.5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机制 34
2.6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制 34
2.7 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 35
2.8 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表现 39
2.9 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表现 43
题 45
第3章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和技术 46
3.1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46
3.1.1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46
3.1.2 主要流行病毒 48
3.2 新型计算机病毒发展的主要特点 49
3.2.1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 50
3.2.2 基于“windows”的计算机病毒 52
3.2.3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54
3.2.4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57
3.2.5 电子邮件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 60
3.2.6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载体 60
3.3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技术 65
3.3.1 activex与java 65
3.3.2 计算机病毒的驻留内存技术 66
3.3.3 修改中断向量表技术 68
3.3.4 计算机病毒隐藏技术 69
3.3.5 对抗计算机病毒范系统技术 76
3.3.6 技术的遗传与结合 76
3.4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探讨 77
3.5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方式 78
3.6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发展趋势 79
3.7 云安全服务将成为新趋势 80
题 81
第4章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83
4.1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历程 83
4.2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84
4.2.1 计算机检测病毒技术的基本 84
4.2.2 检测病毒的基本方法 85
4.3 计算机病毒主要检测技术和特点 85
4.3.1 外观检测法 86
4.3.2 系统数据对比法 86
4.3.3 病毒检测法 89
4.3.4 特征代码法 89
4.3.5 检查常规内存数 91
4.3.6 校验和法 92
4.3.7 行为监测法(实时监控法) 93
4.3.8 软件模拟法 94
4.3.9 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 96
4.3.10 主动内核技术 100
4.3.11 病毒分析法 101
4.3.12 感染实验法 102
4.3.13 算法扫描法 104
4.3.14 语义分析法 104
4.3.15 虚拟机分析法 107
4.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检测 110
4.5 计算机病毒检测的作用 110
4.6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实现 111
题 111
第5章 典型计算机病毒的、范和清除 114
5.1 计算机病毒范和清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114
5.1.1 计算机病毒范的概念和原则 114
5.1.2 计算机病毒基本技术 115
5.1.3 清除计算机病毒的一般原则 116
5.1.4 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116
5.1.5 计算机病毒的一般过程 117
5.1.6 计算机病毒技术 118
5.1.7 计算机病毒疫技术 119
5.1.8 漏洞扫描技术 122
5.1.9 实时反病毒技术 123
5.1.10 范计算机病毒的特殊方法 124
5.2 引导区计算机病毒 125
5.2.1 126
5.2.2 127
5.2.3 检测 127
5.2.4 清除 128
5.3 文件型病毒 128
5.3.1 128
5.3.2 130
5.3.3 检测 131
5.3.4 清除 134
5.3.5 cih病毒 134
5.4 文件与引导复合型病毒 138
5.4.1 138
5.4.2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形式 139
5.4.3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139
5.4.4 “”计算机病毒的清除 139
5.5 脚本病毒 140
5.5.1 140
5.5.2 检测 143
5.5.3 清除 144
5.6.1 145
5.6.2 148
5.6.3 检测 149
5.6.4 清除 149
5.7 特洛伊木马病毒 150
5.7.1 150
5.7.2 157
5.7.3 检测 157
5.7.4 清除 159
5.8 蠕虫病毒 160
5.8.1 基本 160
5.8.2 162
5.8.3 清除 164
5.9 黑客型病毒 164
5.10 后门病毒 166
5.10.1 166
5.10.2 irc后门计算机病毒 168
5.10.3 密码破解的后门 169
5.11 不同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170
5.11.1 32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171
5.11.2 64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172
5.12 压缩文件病毒 173
5.13 安全建议 173
题 174
第6章 网络安全 176
6.1 网络安全概述 176
6.1.1 网络安全的概念 176
6.1.2 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177
6.1.2 网络安全范的内容 178
6.2 inter服务的安全隐患 180
6.2.1 电子邮件 180
6.2.2 文件传输(ftp) 181
6.2.3 远程登录(tel) 181
6.2.4 黑客 182
6.2.5 计算机病毒 182
6.2.6 用户终端的安全问题 182
6.2.7 用户自身的安全问题: 183
6.2.8 apt攻击 183
6.3 垃圾邮件 184
6.3.1 垃圾邮件的定义 184
6.3.2 垃圾邮件的危害 184
6.3.3 追踪垃圾邮件 185
6.3.4 邮件毒技术 185
6.4 系统安全 187
6.4.1 网络安全体系 187
6.4.2 加密技术 188
6.4.3 黑客范 192
6.4.4 安全漏洞库及补丁程序 195
6.5 恶意代码的处理 196
7.5.1 恶意代码的种类 196
6.5.2 恶意代码的传播手法 198
6.5.3 恶意代码的发展趋势 199
6.5.4 恶意代码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案 200
7.5.5 网页的恶修改 201
6.6 网络安全的范 201
6.7 用户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误区 206
题 208
第7章 系统漏洞攻击和网络钓鱼概述 209
7.1 系统漏洞 209
7.2 windows作系统漏洞 209
7.3 linux作系统的已知漏洞分析 213
7.4 漏洞攻击病毒背景介绍 217
7.5 漏洞攻击病毒分析 224
7.5.1 冲击波病毒 224
7.5.2 振荡波病毒 225
7.5.3 震荡波"与"冲击波"病毒横向对比与分析 226
7.5.4 红代码病毒 227
7.5.5 solaris蠕虫 228
7.5.6 震网病毒 228
7.5.7 apt攻击 231
7.6 针对arp协议安全漏洞的网络攻击 235
1.同网段arp欺骗分析 235
2.不同网段arp欺骗分析 236
3.arp欺骗的御原则 237
7.7 系统漏洞攻击病毒的安全建议 237
7.8 网络钓鱼背景介绍 241
7.9 网络钓鱼的手段及危害 242
7.9.1 利用电子邮件“钓鱼” 243
7.6.2 利用木马程序“钓鱼” 243
7.9.3 利用虚“钓鱼” 243
7.9.4 冒知名钓鱼 243
7.9.5 其他钓鱼方式 244
7.10 范网络钓鱼的安全建议 244
7.10.1 金融机构采取的网上安全范措施 244
7.10.2 对于个人用户的安全建议 245
题 246
第8章 即时通信病毒和移动通信病毒分析 248
8.1 即时通信病毒背景介绍 248
8.1.1 即时通信 248
8.1.2 主流即时通信软件简介 249
8.1.3 i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