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德与威尔逊信托法(2版) 法学理论 (英)莎拉·威尔逊
  • 托德与威尔逊信托法(2版) 法学理论 (英)莎拉·威尔逊
  • 托德与威尔逊信托法(2版) 法学理论 (英)莎拉·威尔逊
  • 托德与威尔逊信托法(2版) 法学理论 (英)莎拉·威尔逊
  • 托德与威尔逊信托法(2版) 法学理论 (英)莎拉·威尔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托德与威尔逊信托法(2版) 法学理论 (英)莎拉·威尔逊

none

111.05 6.6折 16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莎拉·威尔逊

出版社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ISBN9787519747374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692页

字数560千字

定价168元

货号xhwx_1202147417

上书时间2024-12-19

智胜图书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致谢

前言

章普通法、衡法以及信托简介

1.1信托及普通法简介

1.1.1英国法中财产所有权的意义

1.2理解信托:从westdeutsche landesbank girozentrale v islington london borough council案理解衡法所有权与普通法所有权的特点

1.2.1财产所有权:普通法上的权益与衡法上的权益

1.2.2财产所有权被分割成不同的所有权:信托和设立有效财产信托必须满足的“更多”要求

1.2.3信托协议中可识别之当事人

1.2.4设立信托的原因:信托替代赠与

1.3信托将什么归功于衡法管辖权,以及究竟什么是衡法管辖权?

1.3.1大法官的权力及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衡法是如何产生的

1.3.2从临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到更形式化的衡法“体系”

1.4对目前衡法救济的简要介绍——导入信托在衡法上的发展

1.4.1对人之诉外:衡法如何从本源中发展及早期

1.4.2受益人的信托财产所有权

1.5无普通法权利的财产物权在衡法上的发展

1.5.1对物的“衡法权利”和“普通法权利”一样好吗?

1.5.2对知悉理论要求重要的解释

1.5.3通知原则的附加条件:衡法和“支付对价的买方”

1.5.4善意买方原则:为什么发展物权会受到如此(确实很大)的?

1.5.5普通法权利、衡法和非法行为:tinsley v mihigan案和rowan v dann案

1.6现代信托和现代“信托法”的产生:第2章简介

第2章信托的质: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运行和应用

2.1信托的基本属和主要特点简介

2.221世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信托

2.2.1信托源自传统用益制度:与家庭协议有关的信托,以及与和继承有关的信托

2.2.2因而产生的家庭授产协议和信托之外:社会其他领域的信托

2.2.3了解与股份持有相关信托的重要,以便理解信托法

2.3不同类型信托的介绍:对明示信托、默示信托、归复信托以及推定信托的解释

2.3.1明示私益信托意义简介

2.3.2非明示私益信托简介

2.3.3“固定”和“自由裁量”明示信托的参解释

2.4不同于普通法中利用其他方式提供财产权利的信托

2.4.1利用财产提供权益:“付对价”的财产转移

2.4.2利用财产提供权益:从一方到另一方的财产贷款

2.4.3利用财产提供权益:创设权力以赋予他人财产权

2.4.4利用合同为第三方提供权益

2.4.5利用财产提供权益:为他人创设赠与

2.5从信托介绍到信托实体法以及由“所有权”提供的初关联

2.5.1实体法引入和核心分析

2.5.2从理解“所有权”导入信托实体法

第3章三个确定和“受益人原则”的重要

第ⅰ部分:确定和有效信托的设立

3.1确定要求:一般概述

3.2意图的确定

3.3与意图确定相关的现代法律

3.4满足意图确定的核心要求

3.5关于恳求用语的现代法律和意图的重要

3.6现代法律对意图确定的批判

3.7标的物的确定

3.7.1标的物的确定的要素:财产必须被认定为“信托财产”

3.7.2标的物的确定的第二要素:确定“信托财产”受益份额的规模

3.7.3hunter案的潜在困难以及goldcorp案的重要

3.8受益对象的确定要求

3.8.1信托关系中受益对象确定介绍:信托的类型以及确定的类型

3.8.2固定信托中确定对象确定的方法

3.8.3自由裁量信托中,对象确定的方法

3.9满足受益对象确定的要求之外:对自由裁量信托有效而言,“行政不易作”的重要

3.1结论:理解有效信托的确定要求

第ⅱ部分受益人原则

3.11为目的而设立的私益信托的有效

3.12设立有效非慈善目的信托的其他问题

3.13尝试设立避所有合法“陷阱”的私益信托

3.14“受益人原则”、现代信托及现代信托法

第4章有效信托的法律手续和设立

4.1信托财产授予时涉及的法律手续是什么?

4.2用于声明纳入信托财产的规定方式:法律手续声明

4.3信托设立中出现的一般财产处置手续:财产法律手续

4.3.1衡法和不完整财产

4.3.2milroy v lord案的“后行为”原则在明示信托设立中的适用

4.4衡法权益处置所需的法律手续

4.4.1重要的普通法规定:《1925年财产法》第53条款(c)项

4.5源自“处置”方式的诉讼:grey v irc案

4.6法律手续、处置和税收:vandervell案

4.7oughtred v irc案:处置和具体可执行的用于衡法权益的头合同

4.7.1从oughtred案到法律手续要求的某些结要点

4.8法律手续的后行为:临终捐赠产生的赠与和strong v bird案中的规则

4.9strongvbird一案中的裁定

第5章有效信托的构成要件

5.1实现有效的信托构成

第ⅰ部分向受托人转移普通法所有权:满足milroy案的步

5.2rose案的阐述:“后行为”的基本及其应用

5.3“后行为”原则的适用及其所揭露的困难

5.4rose案中的规则与寻找指导原则

5.5“后行为”原则

5.6pennington v waine案:衡法承认新财产所有人的替代方式

5.7关注传统方式的新方向与价值

5.8pennington v waine案之后的路径

5.9未来发展的“蓝图”?

第ⅱ部分信托创立人必须声明自己是财产受托人:满足milroy案的第二个要素

5.1法院所关注的内容:满足milroy案,声明自己是受托人,以及“不成立的赠与”

5.11满足milroy v lord案:自我声明为受托人与“不成立的赠与”

5.12richards v delbridge案:满足milroyvlord案需要什么条件?

5.13适用richards v delbridge案:为满足milroy案,什么是必须的,并且是被允许的?

5.14适用richards v delbridge案:要件范围

5.15richards v delbridge案与商业交易:在商业背景下的声明信托

第6章归复信托与推定信托简介

6.1默示信托简介:默示信托的重要及其基本

6.2归复信托简介

6.2.1归复信托从何处来,在何种情况下产生?

6.2.2归复信托如何分类

6.2.3归复信托与westdeutsche案的重新分类

6.3b类归复信托:由于未成功设立信托与后“返还”衡法利益的默示信托

6.3.1衡法利益瑕疵

6.4a类归复信托:源自“无偿”的默示信托

6.4.1归复信托推定与对照预赠推定

6.4.2赠与、意图和现代化与等

6.5一个不同类型的归复信托?对归复信托与赔偿的后思

6.6归复信托与反驳推定意图

6.7推定信托简介

6.8推定信托已成立的情况

6.8.1推定信托适用家庭同居房屋默示信托的意义

6.8.2源自于设立“相互遗嘱”的推定信托

6.8.3源自于犯罪行为的推定信托

6.8.4托管与违反信托的责任

6.8.5产生推定信托的其他情况

6.9推定信托是否太灵活适应太强?

6.9.1英国法中救济推定信托的位置?

6.9.2信托、良心以及归复信托与推定信托的“重叠”

第7章归复信托、对非慈善质非法人团体的赠与、养老

7.1所有权问题:谁可以“拥有”财产?

7.2合同分析的重要

7.3解散非法人团体

7.4剩余出资与归复信托的运行

7.4.1合同分析vs归复信托分析:终解决之路?

7.4.2结论:非法人团体的一般地位以及支持以合同为基础计算份额

7.5归复信托与养老

7.5.1信托行为人与养情况

7.6诉讼中的归复信托:airjamaica v charlton案

7.6.1air jamaica案与常见问题:由被分配的产生的争议

第8章家庭房屋的受益权:案例研究

8.1推定信托与归复信托运行中的案例研究

8.2了解家庭房屋的重要以便探究归复信托与推定信托:案例研究和设模型

8.3理解不公本身:它们如何产生以及如何体现的?

8.4争议的背景与正式伴侣关系的重要

8.5设模型和当前政策走向的潜在原因

8.6一般法律中的主要争端及关注点简介

8.7法律的不确定、不适用与lloyds bank plc v rosse案的重要

8.7.1推定信托运用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8.7.2将推定信托适用于有争议的房产所有者时的困难:分裂的判例法与rosset案的背景

8.8rosset案背景:澄清与重述——普通法上的终结?

8.9lloyds bank v rosset案:相互连贯的两种不同案例的确定与重述

8.1rosset案与共享住宅受益所有权的“合意”

8.11依据rosset案认定家庭住宅上的权益

8.11.1像rosset类案件的原告一样主张权益

8.11.2“协议”的重要以及推定信托是如何由此产生的

8.12rosset案第2类:成立通过认定具有合意的推定信托产生的财产衡法权益

8.12.1能够推断出所有权的贡献

8.12.2依据rosset案属于第2类案件之外的贡献

8.13定量的传统方法:根据rosset第2类设想的定量

8.13.1作为对所作贡献和共享所有权之协议的相对重要的反映的rosset案类的定量方法

8.13.2第2类案件的定量方式:在没有协议的情况下贡献的(持续)重要

8.14rosset案后来命运:1991年之后发生了什么?

8.15恰恰出现在oxley v hiscock案之后的定量方法

8.16oxley案之后法律的立场

8.17stack v dowden案作为法律的清晰陈述:那么它是当时的rosset案吗?

8.17.1对共有房屋普通法所有权案件的受益权定量

8.17.2jones v kernott案中阐释的stack v dowden案所采用的定量方法

8.17.3共享房屋所有权的首要的问题:jones案以及产生受益权

8.17.4jones v kernott案:变化中的公正观以及成立受益权

8.18同居、法律改革以及从苏格兰得到的教训

第9章秘密信托与半秘密信托(与推定信托和归复信托)

9.1秘密信托和半秘密信托是什么?

9.1.1遗嘱人希望规避法律形式要件的原因

9.1.2规避有关法律形式的《遗嘱法》规定的方法

9.2秘密信托的实施

9.2.1欺诈理论

9.2.2为什么归复信托不行?

9.2.3mccormicky grogan案之后的发展

9.3实施秘密信托的局限

9.3.1wallgrave v tebbs案

9.3.2boyes案

9.4半秘密信托

9.4.1欺诈理论

9.5半秘密信托在实施上的局限

9.5.1keen案

9.5.2keen案的合理

9.5.3遗嘱附件

9.6秘密信托与半秘密信托独立于遗嘱生效

9.7明示信托或者推定信托:它重要吗?

0章慈善和慈善法简介

10.1英国慈善法的出现以及信托的重要

10.1.1慈善信托与其他类型的信托对比

10.1.2慈善信托以及其他“慈善形式的选择”

10.2慈善组织的法律规定:慈善身份的后果

10.2.1慈善身份的优势以及税收的重要

10.2.2慈善身份的类似原则的优势

10.3慈善委员会的规定

10.3.1通过管理慈善身份来管理慈善活动

10.3.2《26年慈善法》、慈善委员会的设立以及《211年慈善法》

10.3.3保留慈善组织登记册的要求以及慈善委员会的新功能

10.4现代慈善法及其当前的发展的历史基础

10.4.1慈善法出现于伊丽莎白时期至18世纪

10.4.2慈善目的的现代分类及其广泛意义

10.4.321世纪的慈善法:《26年慈善法》与《211年慈善法》

10.4.421世纪的慈善法:《211年慈善法》——及其以后

1章“慈善”的法律定义

11.1根据“传统法”的特征制定《26年慈善法》(现已修订为《211年慈善法》)

第ⅰ部分传统英国慈善法

11.2传统法下的慈善目的

11.2.1类慈善目的——“救济贫穷”

11.2.2慈善目的——“推动教育进步”

11.3第三类慈善目的——“促进发展”

11.4第四类慈善目的——“任何惠及社区的其他目的”

11.5分类目的后的法律定义:公共利益要求

11.5.1公益和教育慈善机构:oppenheim个人关系测试

11.5.2第四类慈善目的——“任何惠及社区的其他目的”

11.5.3公共利益和救济贫穷

11.5.4公共利益和促进发展

11.6对任何慈善目的造成影响的目的:取消其慈善资格

11.6.1目的必须具有纯粹的慈善质

11.6.2慈善机构不得以牟利为目的

11.6.3由政治目的引起的问题

第ⅱ部分《26年慈善法》和《211年慈善法》

11.7《26年慈善法》的“出发点”:“慈善”的含义

11.7.1《211年慈善法》下的公共利益

11.7.2公共利益受到攻击:现行政策以及当前公共利益法律手段的终结?

2章类似原则

12.1无法实现捐赠者的愿望的应对方法——在普通法中引入“类似原则”

12.1.1普通法下类似原则的发展,以及《26年慈善法》和《211年慈善法》下的成文法方式

12.2普通法下的“类似原则”

12.2.1“初次失效”和重要的笼统慈善意图

12.2.2“后续失效”

12.3“不可能”和“不切实际”的局限:抛开“失效”不管,使用“类似原则”改变慈善目的

12.3.1“类似原则”不适用的案例

12.4“类似原则”和《196年慈善法》

12.4.1对3条进行说明

12.4.2区分实质目的与行政事务

12.53条和《1993年慈善法》《26年慈善法》及之后的法案

12.5.1《211年慈善法》、无法识别或在慈善捐赠的背景下拒绝主张赠与“其”财产的捐赠人

12.6《211年慈善法》,并对适用于21世纪目的且与“类似原则”有关的现代法律进行评估

3章托管和“受托人职责”简介

13.121世纪的托管——背景和现状

13.1.1与托管有关的现代法律的出现

13.1.2重点关注与托管有关的现代法律的出现

13.1.321世纪的托管

13.1.4托管的一些基本量

13.2明示信托的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托管相关法律

13.2.1托管如何产生以及任命受托人作为信托的开始

13.2.2设立后:信托常运行的期望

13.2.3信托的终止:终止信托的义务

13.3从托管的人身特点和信托管理的实际状况理解托管的质

13.3.1现代法律中授权的传统方式及其变革

13.3.2托管的人身特征以及个人委托

13.4从托管的信义特点以及从信托管理的现实理解受托人职责的质

13.4.1信义关系和基于忠诚的基本义务对信托的管理

13.4.2适用于受托人获得报酬权利的忠诚义务

13.4.3受托人以及从信托中获利

13.5未经授权的获利以及责任的质

13.5.1未经授权获利的责任范围

13.5.2未经授权获利的责任的质

13.5.3sinclair案以后sinclair案涉及的责任

13.6sinclair案后mankarious案中的受托人责任

4章受托人的权力、自由裁量权以及托管义务

14.1受托人义务的概述

14.1.1侧重于受益人的一般义务

14.1.2控制受托人的自由裁量权:hastings-bass案所确立的规则

14.1.3在受益人之间公行事的义务

14.2由托管制度产生的权力和自由裁量权

14.2.1信托管理中源自普遍问题的权力

14.2.2由积极信托的特定方面所产生的权力

14.3受托人和源自信托财产投资的权力和义务

14.3.1通过投资而产生的保护信托财产的权力和义务

14.3.2“适当投资”定义的过去和现在:结合《2年受托人法》的理解

14.3.3《2年受托人法》:对呼吁更自由化方式的回应

14.3.4授权及其伴随的义务:第3条和条的联合效应

5章信托的变更

15.1关于变更原因的一些基本观点

15.2法院针对信托变更的有限固有管辖权

15.3除了《1958年信托变更法》的规定之外,其他关于变更信托的成文法权力

15.4《1958年信托变更法》

15.4.1《1958年信托变更法》的适用情况

15.5变更还是重新设定?信托变更的法律依据

6章信托的违反

16.1责任问题:何为违反信托?

16.1.1责任的法律依据

16.1.2受托人责任的特征

16.1.3受托人之间的责任

16.1.4受托人和刑事责任

16.1.5违约受托人的破产

16.2责任的限定条件和抗辩理由

16.2.1受益人的同意或参与

16.2.2经由受益人的除或默许

16.2.3没收受益人的利益

16.2.4受托人的职责和时效期间

16.2.5《1925年受托人法》第61条

16.3受托人豁条款

16.3.1受托人豁条款:普通法和改革压力

16.3.222年和26年《咨询报告》:核心问题和重要建议

16.3.3采用实践规则和法庭方式

16.4针对受托人的个人救济

16.4.1责任的衡量

16.4.2投资

16.4.3利息

16.5受托人和刑事责任:检验《26年反欺诈法》的含义

16.5.1刑法的重要及其局限

7章与信托财产损失相关的救济:衡法诉讼和责任依据

17.1关于财产损失的衡法诉讼简介

17.2理解损失财产的衡法诉讼所需的基本要素

17.3衡法对损失信托财产的回应:受益人诉讼概述

17.4所有权诉权,传统意义上的“追溯”

第ⅰ部分普通法中的追溯

17.5普通法追溯诉讼主张之意义和范围

17.6普通法中追溯的限度以及“持有和收到的金钱”索赔

17.7普通法下追溯的传统局限

17.8衡法上的追溯

17.9与衡法中追溯有关的规则:阐明三个要求的两个关键案例

17.9.1扩展衡法追溯诉讼的界限,不止于受益人

17.9.2衡法上追溯的财产范围

17.9.3混合不足以弥补所有索赔的情形

17.9.4混合投资获利时善意原告的地位

17.1当下对追溯规则的理解

17.11追溯变化的特点,上诉法院和上议院中foskett案的意义

第ⅱ部分因违反信托而提起的对人诉讼

17.12非“无辜的”“陌生人”的责任

17.12.1非无辜“陌生人”和推定信托关系

17.13现代法律为违反信托的受托人的从犯制定的责任:远离知情协助,走向“从犯责任”

17.13.1royal brunei airlines v tan案之后的进展:twinsectra ltd v yardley案

17.13.2twinsectra ltd v yardley案之后的进展及当前状况

17.13.3barlow clowes案之后的twinsectra案标准:abou-rahmah案的重要

17.14现代法律对知情受让人取得他人财产的责任规定

17.15衡法中对抗“无辜自愿受让人”的对人诉讼

17.16对人诉讼、所有权以及返还原物之权利:一份补充说明

8章源于商业交易的信托

18.1源于商业交易的信托简介

18.2商业领域中的信托简介

18.3源于商业交易的信托以及本章的目的

18.3.1信托的设立以及商业交易领域中的“标志事件”

18.4商业环境对受益人所提起的“损失财产”之诉的影响

18.5财务危机引起的信托:确定贷款是信托而非契约

18.5.1了解债权人“财务危机信托”的重要以便理解现代信托法

18.5.2quistclose信托揭示了现代信托法的哪些质?它目前产生了哪些影响?

18.6便于理解现代信托法的金融债务人信托和“财务困境信托”的意义结

18.7信托、信托法以及商业交易:一些初步结论

18.7.1商业交易中的信托法和衡法角:信托法是“商法”的一部分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