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高,新方案 教学方法及理论 凌宗伟 编

探寻新高背景下学校实践的成功经验

24.55 5.5折 45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凌宗伟 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95712

出版时间201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02页

字数180千字

定价45元

货号xhwx_1201947647

上书时间2024-12-18

智胜图书专营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凌宗伟主编。2.有益探索的先行者: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来自上海市、浙江省等施行新高模式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他们如何应对新的高模式,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希望能给即将进入新高模式的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教师带来启发。3.实践经验的结:本书在转型、课程体系、教师观念更新、的生涯规划指导、选科走班的策略与方式等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些探索会让后来者少走弯路,汲取经验、教训。

目录:

序:“高新方案”带来的现实问题与挑战/1
方案1新高背景下学校实践应答
建构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校特课程体系22
推进更加聚焦内涵的改革26
构建更加多元合力的生涯发展支持系统31
结语38
方案2新高背景下高中转型的思与实践
思与准备3
实践与策略5
课程与8
评价与升学13
方案3新高与中学教师观念更新
面对高新政的真实心态42
积极心态来应对43
结语56
方案4新高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
从办学和育人目标的高度明确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75
有效落实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的课程体系76
着眼于成长,统筹课程设置,明确课程内容77
拓宽课程开发路径,多元化多层次保障课程实施83
新高制度下新课程的挑战和困惑——课程实施的反思87
方案5新高背景下教师素养提升
师德素养60
思维素养67
学素养70
方案6新高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五个问题
生涯规划教育是什么94
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95
生涯规划教育做什么97
生涯规划教育怎么做102
生涯规划教育谁来做108
方案7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活动指导的实践和探索
生涯规划指导的背景115
生涯规划指导的理论基础117
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与实践121
方案8新高背景下选科指导与走班
“不分文理”是高新政的主要内容159
新高选科必须熟悉专业要求162
新高选科指导需了解发展的路径166
走班是新高的新常态171
走班的关键是加强新高的行动研究173
方案9新高背景下综合素质的培育与评价
共识与历程:综合素质发展的哲学阐释与意志183
新高背景下的地方实践:综合素质评价的建构与实施187
检视与反思:综合素质培育和评价的困境及成因分析192
理想与创新:综合素质培育与评价的校本实践194
后记/201

内容简介:

面对新高模式,您是否感到无所适从?本书以新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为主线,邀请了复旦大学附中、上海建中学以及浙江等地学者、校长和名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实践经验,献计献策,既有理念与实践上的指导,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经验结,对于教师观念更新、生涯规划指导、选科指导与走班等都有详细分析,定会给您带来诸多启发。

作者简介:

凌宗伟,中学语文教师、中学教师、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员、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来在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教育言论四百多篇。著有教育的积极力量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好玩的教育:学校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语文教师的使命等。

精彩内容:

序 “高新方案”带来的现实问题与挑战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启动新一轮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其他省(区、市)也开始相应推进,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现代教育试招生制度。虽然舆论认为,这将开辟高的新纪元,但我以为这一轮改革,其实只是在江苏省“32模式”基础上的修补与完善。或许,这是江苏省没有进入“轮”的缘故吧。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上海市、浙江省先行改革暴露出来的问题,势必会重蹈覆辙。如何应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一、缘起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在国际教育的这个大背景下。国际教育的大背景,无非是pia全球素养框架(pia是国际评估项目的缩写),或者说21世纪技能。“pia全球素养”由知识(knowledge)、认知技能(cognitive kill)、社会技能和态度(o kill and attitude)、价值(value)四部分组成,旨在为有意培养青全球素养的决策者、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工具,用以解释、发展和评估青的全球素养。据此,的林崇德先生研究了一个“核心素养框架”项目。2017年9月,、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新颁布的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所说:“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两个词的内涵是一致的,对应同样的英文词(key petencie)。”所以我始终认为,我们谈的课程改革,我们的课堂,不能离开“全球素养”这样一个背景。“高新方案”主要涉及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引发学校课程设置、生涯规划、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这些也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缘起。二、具体表征1.高中分设两类试高中学业水试分为合格试和等级试,两次试分开进行,合格试涵盖课程方案中设定的14个科目,由省、市分别具体组织,是的重要依据;等级试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自主确定选择3科参加试,由省里统一组织试,3科要计入高高中学业水合格试。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科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以上科目的合格试中不合格的补由省里统一命题,各设区的市组织实施。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及物理、化学、生物3科的实验作由省里制定统一要求(具体要求另行发文),各设区的市组织实施。各学科试具体范围依据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与相关要求。其中,合格试范围为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必修内容,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3科包括实验作;等级试范围为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的内容。2.选科目只有一次试机会学业水试各科目试时间由省教育厅根据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统一确定合格试。各科目分散在高中三年中,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随结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高二年级3个科目,高三年级9个科目,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合格试每科目一次,不合格的生可参加一次补。等级试的6个科目统一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的4月进行。等级试每个科目只提供一次试机会。3.录取模式调整“两依据一参”(依据统一高、高中学业水,参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是这次高改革的核心。按照这一设计,高校录取依据语文、数学、英语3门统科目,以及高中学业水试3门选科目,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参。这意味着,原来由统一组织实施的每年一次高,将分化为统一组织的高、地方按照要求实施的学业水选和高中学校按要求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4.增设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江苏省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实施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校从的思想品德、学业水、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等六个方面,按照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台的基本程序,为每位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高中阶段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供高校在录取时参。2018年秋季,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新生也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注意,这将是我们未来必须做得很具体、很实在的一项工作,这也是以往多数学校教育所欠缺的。我们过去也有综合素质档案,也有社会实践。问题是,有或家长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学校认可了。但是在新的高改革方案里,将来要提供的综合素养评价报告,远不止是一个报告,还得有大量的实证材料。当下许多学校而言,我的建议是要梳理一下,学校有哪些活动的课程,将这些校本活动上升到课程建设层面上来,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及确定相关课程的评价标准,并且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重视过程资料的积累,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并记录在案,到时候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报告。5.高职学校提前分流另外一个举措,是职业高中与职业高等院校跟普通高等院校的高分离,在江苏省已经做了不,也是说,职业院校提前试(笔试与面试)。我个人的理解,这个面试,其实是类似于新高的高等院校的面试。新一轮高改革,将构建包括高、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高等学校分类试制度,鼓励有意上高职院校的提前分流,为的是缓解普通高的压力,为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试,主要是要建立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分类试、分类录取的试招生模式,有步骤地实施“素质+职业技能”的试办法,面向普通高中生增加职业适应测试,课采用高中学业水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生增加技能试。三、现实问题实现“分类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打破单一录取标准,建立反映全面发展和个发展水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问题,是这次改革面临的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那么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试,那么“多元录取标准”也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那么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主动、自主权,赋予生选择学校、选择试、选择学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围绕录取标准多元化和试改革,为和高校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是这次改革突破意义的集中体现。高校的招生选择权体现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的学业水试选科目的要求进行录取;可以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对生进行甄选;可以在规定的基本要求下,制定更为详细的综合评价录取标准和方案。高中的选择权在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对照不同高校专业录取要求,选择高中阶段的部分课程,进而选择学业水试选科目。简单地讲,在现实录取中,要打破单一的录取标准,除了看分数,还要看在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的实证的材料,那么这个标准,又是很难统一制定的。因为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标准,所以我们得研究相关学校的录取标准,以及我们努力的方向。我的担心是,能从新高改革受益的大部分将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学校和其他的学校,因为这里有一个资源的占有与分配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上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其实对农村学校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我们面对的个现实问题。第二个现实问题是,录取多元化,可能会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对生进行甄选。当然,对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不同高校录取的要求选择课程,可以让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更为聚焦。所以,对具体的学校而言,要研究自己学校过往的(高校录取)去向,以及相关高校相关专业录取的标准。我以为,目前而言,简单的方法是,统计本校近五年乃至十年录取的高校的大数据,会发现,本校的一般是进入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然后研究这些学校、这些专业所要求的选科,以及与这些学校、学科相关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和内容。这或许是我们虑选科及开发、开设校本课程的依据。另外,现在文理不分科,目的是提高的综合素养,但我们不能被文理不分科蒙蔽。去研究研究那些学校、那些专业的招生要求,会发现有些学校与专业是必选物理或者历史的。相比之下,“312”中的那个“1”,有可能避对“不分文理科”的片面理解。“高新方案”是减轻了负担,还是增加了负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例子。首先以上海模式为例:高一要什么?地理或者生命科学。高二要什么?地理或者生命科学,或者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到了高三,语、数、外,然后要思想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命科学等。也是说,每年都在。既然每年都要,那么到底是增加了负担,还是减轻了负担?我以为,至少是打乱了学的节律、节奏和规律。再来看浙江模式,大概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浙江模式选科包括三个层面、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要有相应的板块。对具体而言,如果要表演系,学校至少要开设一门与表演有关的校本课程。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实际体验与相关绩效,只有课程是不上的。如何选科?浙江省也好,上海市也罢,大的问题是什么?几乎没有人选物理。于是浙江、上海的方案调整来了个控制,必须确保选择物理学科的的比例。“312”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政策或者说是选择控制。问题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不是学校说了算的。这有个选科指导、引导的问题。这当中又牵扯到教育伦理的问题,不好强迫。所以,学校必须有专业人士来作生涯规划指导。可问题是,目前各校基本上是没有这方面的师资的。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这是的要求,要求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成为高中的必修课程。浙江方案暴露出来的问题印证了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观点,个人主义的现代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或像施瓦茨所说的“自由的”。从30种果酱或巧克力中作出选择的人们表现出的选择满意度,比那些从6种中作出选择的人们的反而低。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和那些仅仅依循课程学的人相比,自己选择下学期学课程的,更少为重要的试而努力,且更容易被游戏和杂志吸引。另一项研究发现,可以在一系列消费清单中进行选择的更少购买味寻常却健康的饮料。所以,在从星巴克1900款产品组合或超级市场4000项产品中进行选择时,我们将对自己的选择更不满意,反而更倾向回家吃冰箱里的冰淇淋。我的意思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控制在的数量之内。以什么为基准?要在调研、分析志向的基础上,来测定开哪些选修课。当然,有的现在还看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一门课程不仅要有资源,还要有师资。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小结一下,无论是“33”还是“312”模式,学校均面临着以下八大现实问题。(1)的自主选择与生涯发展指导。(2)学科如何走向学科教育。我们要让回归教育,怎么才叫回归教育?是要回到帮助养成21世纪素养这条轨道上来。(3)课程拓展与特课程建设。选修课程的开发,我倾向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我倾向致力于课程的拓展。(4)选科分科的标准与依据。难做的是选科分科的标准和依据,它是有讲究的,如何讲究?我在后面会谈到。(5)常规课程与选科课程的关系处理。什么叫常规课程?简单来讲,我认为是课程跟校本课程,另外一个是高必的三门和选修的三门。要处理好两类关系。一是高必的三门跟选修的三门的关系,二是高必的三门、选修的三门加高等院校录取时需要提供的综合素质材料和面试的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6)选课规则及评价方式的建构。我的建议是,要制定选科评价标准,当然我这里讲的选科评价标准是指校本课程的选科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有两个层次:一是体上的标准,二是开设的相关课程的具体的标准。(7)选科后的走班的班级管理策略的虑。(8)综合素质培养与记录、评。我们可以把综合素养的五个方面跟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四、破局之道1. 选科怎么选?所长、所爱、所适、所需 选科不是简单的事,需要调研与指导。无论是12种组合,还是20种组合,对具体学校而言,会有许多制约因素。没有充分地调研与评估,是会出问题的。至于方面,则有一个生涯规划的问题。如何帮助摆脱选择的焦虑?需要有人给予引导,适时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进而帮助他们一步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行。由于家庭与社区环境等原因的制约,必然会影响的选科,否则再好的学校或工作对他们而言都可能是不好的。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具有语言、空间、人际、内省、逻辑–数学、音乐、身体–动觉和自然观察等八大智能。多数人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有出表现,而这一两种便是一个人的优势智能。一个人的优势智能开发好了,其他智能有可能在其带动下越来越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家长与老师需联合起来,尽早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让孩子增强自信,扬长避短,明确方向,并在他们的学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智能优势,适时确立符合自己优势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当然,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孩子不切实际地进行生涯规划。选科固然要虑个人所长,但还得兼顾个人的意愿。比如我女儿的文科相对而言是长项,理科除了数学都不错,有的还相当不错。她的志趣是当记者,按理应该选文科,但当年她在高中选科时却选了理科。她陈述的原因很简单,上文科的同学一般而言数学都比较差,自己本身数学不好,再跟那帮数学不如自己的人混到一起,数学会更差,所以还是要选理科。为什么选了化学、生物组合,没有选物理?因为定位是文科,没有必要去选物理。除了所长、所爱,选科时还要虑所适、所需。所谓所适,是要虑能不能适应。选择了这个科目,如果对老师所教的不能适应,或者跟那班同学不在一个频道上,有可能出现问题。适应不了,即便是优势学科,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相当麻烦的。所需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衡。所选的高等院校有没有这些课程,有没有这些专业,以后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工作等都是需要权衡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自我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教育活动。作为课程的生涯教育,必须是有目标、系统化的,需要兼顾个体因素与社会需要,乃至对现实世界未来走向的预测等。所以,生涯规划指导师的遴选培训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2. 走班怎么走各地的情况来看,走班大体有以下几种状况:一是全走班,即指语文、数学、外语和“6选3”(或“7选3”)的高科目通过走班完成;二是大走班,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变,三门选科目所有均通过走班完成;三是小走班,是指部分或科目走班,即将三门或两门选科相同的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走班。还有一种是不走班,所谓不走班,是指学校向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然后将三门选科目均相同的组成一个班,在固定的教室上课。网络上有组数据:小走班占68%,全走班的只占1%,大走班的占19%,不走班的占12%。江苏的“08模式”下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不走班的形式。我个人建议,走班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原则来走:一是采用小走班的形式,即部分或者科目走,将三门或者两门选科相同的组的班级,这个班级相对是固定的。也是说,同一个可能有四个班级,语数外是在同一个班级,然后选择三个科目在固定的三个班级。二是可以虑“合并同类项”。怎么合并呢?比如语文学科中的“任务群”的学是可以以选科的形式来进行的,某教师专注于一两个任务群的研究,人尽其才,人尽其能。每位学不同的“任务群”的内容都要通过走班来实现。严格说来,它还是小走班。三是在固定的时间内走班。不是天天走,选科的科目是固定在每周的某走,或者固定在某几天的半天走。当然,也可以不走班,那是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将几种选科组合固定下来,依然像江苏多数学校应对“08模式”那样。“08模式”的弊端,主要在于将会分为四个等级,并将纳入了高,实际上增加了的负担,故会有“小高”之称。或许“312”模式下这种状况会有所改观。3.要有人人能开选修课程的意识和准备以下所说的选修课程,不是“33”或“312”中的“3”“1”“2”,而是应对综合素养提升的那些校本课程。未来每位老师可能要能开一到几门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可能跟自己所教科目贴近,或者是有关联的,也可能是没有关联的。我以为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一位语文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只会教语文,不会教跟语文相关的学科,否则会慢慢失去专业优势。未来的优势教师是能够兼任选修课程的老师。然后要虑的是学校的选修课程是要有序列的,选修课程的序列,不是零碎化的,是一个体系,然后因人而异,这里的“人”包括老师和。在模式上,因人而异。选什么科要根据个人因素来,老师开什么选修课程也是要根据老师个人条件来。既然开了课程,要评价,综合素质评会有一个专门的台,规定时间内让学校上传对每一个的综合评的报告和相关的组织材料,过了这个时间上不去台,也不好传资料。同时,在监测上,要做到准确可靠;在评价上,要公正透明;在反馈上,要及时、具体。4.课程怎么开发理论上讲,课程开发大概有这些方法:行政方法、制度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对话方法、指导方法、激励方法、惩罚方法、范本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从学校的愿景和实际出发,要确保每名能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出发,能够让每名有得选;同时,对具体学校而言,选科课程的开发必须控制在的数量内。尽管从理论上讲,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必须满足每名的需求,但如果一些课程只是极个别的需求,怎么办?一个办法是让他们转到开设这些课程的学校去,或者让他们通过“走校”的方式去完成选修课程。这有一个建立区域学校联盟的问题。课程开发,我还是倾向于泰勒在课程与的基本中提出来的课程开发有四个环节,首先要明确目标,其次要确立内容,再次要制定实施方案,后要有核评价的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完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方法与评价的依据,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想讲的是,不是编一本教材完成任务了,这本教材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其实我认为新高只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我认为,从学校的角度讲,课程开发要恪守的原则是社会价值和个人需求之间的衡,也是说,我们开设的课程要虑能不能为社会服务,能不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还要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借助什么载体去运作。学校必须为学者提供各种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己所制定的目标,但也不能不虑实际可能。开设校本课程至少必须虑以下这些问题:一是要从整个学校的事业发展和定位出发通盘虑,而不能光凭一时心血来潮。要虑可行,不仅要开得出,还要开得好,至少得有资源,有师资。此外,还得看得到它的前景和未来。这要虑升学与业的出问题。二是要虑系统建设的问题。要避将校本课程理解为一两个讲座,如果以讲座的形式开,它至少也得形成一个系列。三是要注意课程建设与实施核的规范化。既然是课程,得有课程标准,得有课程的任务、目标、内容、评等规范化运作的规则。当然还得有动态化的意识。所谓“一人一表”“一年一表”,有动态化的意思在里面。对而言,则要兼顾自身的智能因素和个人兴趣,也是说,能够通过所选的课程获得满足感与成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选择的课程顺利上了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对他个人而言可能是一种成与满足。以美术选科为例,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在老师指导下学是一种途径,出去采风、写生也是一种学途径;对其他人作品的欣赏,以及自己创作作品也是学的途径。这些途径都是指向他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另外,要让明白,同一种学经验也可能产生好几种效果,一件事情可能有几件事情的功能,还是以美术学为例。如一名原来是想成为画家的,但说不定机缘巧合,后成了一名景观或者服装设计师。同一个选择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因为人生的轨道往往不是按照预设来前行的。因此,学校在给作生涯规划指导的时候要强调,人生有许多种可能,而不是的可能。高对教师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要有跨界意识,要善于整合各种资讯与资源,要善于与他者合作。关于这些,后面有老师将进行专门的论述,这里不赘言了。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来自上海市、浙江省高中学校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他们试图结合所在学校在应对新高的过程中的实践与思,如何应对新的高模式,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希望能给即将进入新高模式的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教师带来启发。凌宗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