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丐创义学:行乞办学的武训 中外文化 范红娟
在武训的奇人奇事中,蕴含了中国传统中诸多的元素:舍己为人、尊师重教、坚韧不拔、公而忘私……
¥
6.95
3.5折
¥
2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范红娟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800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19页
字数102千字
定价20元
货号xhwx_1201806976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贫济困。
乡贤,是乡贤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认同的粘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
乡贤,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训用凡的身躯铸了不凡的业绩,把一个凡的生命 演绎得精彩辉煌,是凡教育中的注解,为中国的乡 贤铸造了生动的实例。
目录:
武训生长的时代
一、变革的时代
二、武训的家乡
三、时代的涟漪
四、历的义学
追梦义学
一、凄凉的童年
二、义学之梦
三、剪发求乞兴义学
运河岸边举义学
一、一把铜勺求乞路
二、且佣且乞筹学费
三、锱铢毫厘筹资金
四、殚精竭虑为义学
五、穷使富保苦生息
苦心精诚义学终成
一、独身立志兴义学
二、“崇贤义塾”终开张
三、筹建义塾话辛酸
四、义学之梦终实现
缕絮一身不改初衷
一、继续行乞办义塾
二、丐星陨落
武训义迹声远扬
一、清廷的嘉奖
二、震撼教育界
三、楷模榜样昭后世
武训精神流芳久
一、武训精神的内涵
二、武训精神之价值
三、继承武训精神
附录
内容简介:
千古奇丐创义学:行乞办学的武训系“乡贤丛书”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清代乡贤武训行乞助学的事迹。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乞丐,冠县柳林人武训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都是没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这样的乡贤值得人们敬重。
精彩内容: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
党的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这应该是,它表明作为中国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乡贤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乡贤,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鉴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包含哪些内容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盾,还是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有益于乡里乡亲的事情,他们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的贡献,是乡贤的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存在于中国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丛书”,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贤、乡贤的历史风貌和价值,以期让广大读者对传统中的乡贤和乡贤有更多的了解,对乡贤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建设新乡贤作出应有的贡献。
“乡贤丛书”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中国历有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成为人们传颂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己承担的人物有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格各异,难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廉?朴
2018年5月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