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培养自己 教学方法及理论 李镇西
李镇西老师写给教师的“心里话”:教师成长,不靠别人,靠自己!一盏为年轻、迷惘的一线教师点燃的新明灯……
¥
27.25
5.5折
¥
49.8
全新
库存376件
作者李镇西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811
出版时间201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53页
字数244千字
定价49.8元
货号xhwx_1201588720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001
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003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007
何以迷恋“应试教育”的锁链?011
我是怎么成为所谓的“教育名人”的?013
和教育恋爱,并结婚016
因为单纯,所以018
教育要有“视角”031
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037
我追求成为这样的语文老师047
自然而然的教育053
还有比作更重要的057
成长是……奖励059
把评语写进孩子的心灵深处062
“以人的方式去爱”068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105
留下充满人的温馨记忆111
教育,请给人以心灵的自由115
发掘一个的自己122
“人”是学校的主角126
雷夫是怎样炼成的?143
充满诗情画意的学校生活149
诲人不倦的“朱老师”153
唯有爱才能拯救世界156
首先做一个好人161
“人要生活在‘人’当中”166
教育的魅力是永恒的171
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一个的荣光174
与苏霍姆林斯基精神相遇180
告诉你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苏霍姆林斯基184
教育之爱,呼唤与智慧190
把好书化作自己的灵魂192
一所让人惊奇和感动的学校203
新竹道禾实验教育学校印象208
台北市奎山中学掠影212
与“真爱梦想”的老师一起飞翔225
他居然把人的车拒在了校门外240
首尔印象点滴244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李镇西老师有关年轻教师成长的随笔,每一个字都是从作者心里流淌出来的,是作者从教30多年来自己成长的切身感受,其中也为我们展示了了一些教师、知名学校自由“生长”的经历与经验。作者谆谆告诫,教师成长,关键在自己,要学会自己培养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为普通教师指明了一条自我成长的教育之路。
作者简介: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教师,当代知名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多年,并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浯文示范公开课200多堂,代表作有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与教育做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曾荣获“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李镇西从教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时任院理的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精彩内容:
序 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这本书汇集了有关年轻教师成长的随笔。当然不敢说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因为我所说的都是我自己成长的切身感受。说到人的成长,我们喜欢说是“的培养”。如果这里的“培养”指的是热情鼓励、真诚批评、提供台、创造机会那么,这“鼓励”“批评”“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后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所以,成长与否全在自身。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所谓“自己培养自己”倒不是——或者说,至少不是——为了达到某些外在功利目标:“教坛新秀”“市优青”“学科带头人”“教师”,等等。这些东西作为意外的收获,我们当然也可以坦然接受。但我说了,这只是“意外的收获”,并非我们的初衷。那么“初衷”是什么?我想,是通过职业除了获得相对比较体面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赢得精神上的价值实现感。或者,干脆通俗一点说,是获得一种源于人的成感和尊严感。再说得更加“大白话”一些,是为了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白活,值啦!”当然不是一开始想那么远,而是在人生的路途上,一步步走着便不断地想再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看自己究竟能够走多远。写到这里,我想到十年前我刚做校长不久和年轻的数学教师唐真的一次谈话——我问他:“你觉得你有没有理想和志向?”他说:“我没有明确想过要达到什么目标,但我是告诉自己,每都不能重复昨天!”我说:“非常好!永远不满足于现在。你可以用自己的每乃至一生来实验:我的教育究竟可以做到怎样的高度?”十年过去了,现在唐真已经是一名很的老师了,但他还在继续“实验”自己:我的教育究竟可以做到怎样的高度?我又不禁想到了我的年轻时代。作为中国 77 级大,我是 1982 年春天参加工作的。由于我的单纯和热情,当然加上有一点小聪明,所带的个班让我“小有名气”:由谷建芬老师谱写班歌的“未来班”的事迹上了 1984 年 7 月的中国青年报,一些报纸跟我约稿,还有杂志给我开专栏,有学校开始找我去作报告之,在一些人眼中,我俨然是一名“教坛新秀”了——虽然那时还没有这样的“荣誉称号”。当时二十几岁的我,如果止步不前,再学会点“处世智慧”,我也会过得不错的。但我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于是,我大胆地审视自己的教育,甚至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中国教育(当然,这和 80 年代自由的学术风气有关),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包括后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沉重的思等一些有分量的教育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引起较大的反响和争议。所有的文章都指向“人”的心灵——青春期心理、个与创造与此同时,我在语文教育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教育的探索。这样又过了十来年,我的教育获得了新的突破,不但在应试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我的高 95届一班创造了“高神话”,而且在语文教育方面,我成了小有名气的“青年语文教师”,在班主任管理方面也独树一帜这的标志,便是拙著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等的出版,并获得多项级大奖。一时间,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对我进行采访报道,我一下子“出名”了,虽然当时我没有任何教育荣誉头衔。如果我到此止步,只要在工作中没有大的失误,仅仅凭爱心与教育这本不断重印的书的版税,我都可以生活得很有滋味也很有品位。但我问自己: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于是,我在 42 岁那年报了博士,重新开始了由早读、上课、晚自构成的大学校园生活。三年后,在付出每天早晨都能在寝室里看到满地落发的代价之后,我硬是以“”等级的获得了博士。回到成都,市安排我进了成都市教科所,并专门为我设立了“成都市教育发展研究室”,由我担任主任。而且我还很顺利地评上了教师。如果我此止步,我会成为一个经常“下基层”到学校去“视察”“指导”的“专家”,没有了课堂,没有了班级管理,没有了应试任务,没有了升学压力,我可以很清闲很悠闲同时也很体面并受人尊敬地度过我余下的 15 年教育生涯。但我再次问自己: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于是,我多次给时任市局长的杨伟写信打电话,要求“回学校去”,上语文课,当班主任。我坚信,虽然还是上语文课和当班主任,但经过博士学和深度思研究的我,不可能重复自己,能够自己。果然,重返学校后我以更加自觉的情怀和人文眼光带班上课,我的教育、我的课堂刷新了我的过去。与青春同行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好的老师等新一批教育书,便是我“重返校园”后实践与思的结晶。如果我继续留在教科所,是不可能有这些成果的。2006 年,我 48 岁,无论我如何“谦虚”,在别人的眼中,我都是所谓“”的这个那个。不再年轻的我,可以“退居二线”,这个“顾问”,那个“参谋”。之没必要那么“拼”了。如果我真的从一线退下来,没人会说我什么。但我自己依然不满足,我问自己: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于是,我接受了武侯区的任命,在中层干部都没有当过的情况下,出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这是一所地处城郊的涉农学校,88% 的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这里搞教育,以世俗的“应试标准”看,简直是难上加难。有人甚至认为我在“砸自己的牌子”。但我觉得这正是挑战我,更是激发我教育智慧的机会!这一干是九年,九年过去了,虽然还有不少遗憾,但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事实;一大批(当然不是“所有”)教师成长起来并享受着职业,这是事实;我们的民教育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得到院理的高度评价,这是事实。2015 年 7 月 4 ,在学校的阶梯教室向老师们发表了告别演说之后,我卸下了校长职务。我也可以像有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一样,很轻松地当个挂名的“巡视员”。但我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于是,我主动承担起了武侯区的新教育实验推广使命,将武侯区的新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再后来我又出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为中国的新教育实验继续效力明年我退休了,但这只是从年龄意义上说的。其实对我来说,所谓“退休”只是一个职业手续,而教育本身是无所谓“退休”的。所以,前方还有什么精彩等着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每一个“明天”都是一个值得我期待的“诱惑”35 年这么过去了。并非一直都顺风顺水,其间的艰辛、困苦、挫折、“打击”,还有种种所谓的“不公”,有时候甚至似乎山穷水尽、兵临绝境一言难尽,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因为我所做的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既非党员,也非(我从来不认为当个校长是“”了),我不用为别人“负责”,我只忠实于自己内心可以了——干干净净地做人,简简单单地教书,多好! 80 年代我读到过一句话:“内心的宁静可以抵御外在的任何风暴。”因此,“评价不公”也好,“环境恶劣”也罢,甚至各种“恶语中伤”“流言蜚语”,比起我执着的信念,都微不足道。20 多年前,我在成都石室中学工作时,老校长王绍华先生曾经把我的成长经历概括为“41 模式”——“四个不停”加“一片爱心”。所谓“四个不停”,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所谓“一片爱心”,即爱教育,爱孩子。我接受王校长这个评价。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当然不能说我如何如何“功成名”,但和 30 多年前的那个大相比,现在的“我”的确远远了当初的那个“我”。其他不说,凭 69 本记录着我教育实践、教育思、教育智慧与教育情感的著作(还不包括“主编”的书籍),足以让 1982 年春天那个青涩而纯真的小伙子惊讶得目瞪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自己培养自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2017 年 4 月 13 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