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成功学 彭凯,闫伟
  •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成功学 彭凯,闫伟
  •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成功学 彭凯,闫伟
  •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成功学 彭凯,闫伟
  •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成功学 彭凯,闫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 成功学 彭凯,闫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75.8 6.4折 11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凯,闫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3930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68页

字数175千字

定价118元

货号xhwx_1202454645

上书时间2024-07-05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孩子的品格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1.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凯写给中国父母的积极教育心理学,聚焦孩子的情商、逆商、自控力、专注力、优势培养等关键课题。
2.结30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实践、海量大数据调研分析之,用40节课指引家长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培养积极心态,
3.“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学会前津巴多、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樊登、俞敏洪等诚挚。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清华教授写给中国青年的枕边书,直击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亲子等人生课题
 20余年心理学研究实践海量大数据调研分析=活出人生的28个洞见
 以清华大学广受欢迎的mooc精品课程为蓝本,抽丝剥茧消除关于的偏见
 樊登、李善友、傅小兰、津巴多、马丁塞利格曼

目录: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孩子的品格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注】本套装以商品标题及实物为准,因仓位不同可能会拆单发货,如有需要购买前可联系客服确认后再下单,谢谢!

内容简介:

孩子的品格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传统的教养方法,要么是放任自流的“佛系态度”,要么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要么是对各种教养方式都来者不拒的“无头苍蝇”。积极的品格:写给父母的育儿心理学,正是冲破和摈弃了旧式家庭教育的层层迷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在孩子的情绪管理、抗逆力、自我效能、自控能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及品德培养等几个方面,为父母们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父母们以一种正向、积极的心态,为孩子营造愉悦的成长氛围,塑造孩子未来的感和更高可能。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的感知。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凯教授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对比了中西方看待的差异,为当下的重新解读。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作者简介:

孩子的品格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凯(kaiping peng),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美国加州大学(ucla)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曾教授的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跨沟通心理学。现任职靠前积极心理联合会执行委员(2010年至今)、中国靠前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2009年至今),曾任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小组成员、伯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第五届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学术大会共同,并担任过美国唐氏会董事和德国宝马公司青年论坛董事会成员;为众多和靠前公司作战略、人事、,管理咨询,例如:福特,宝马,美国航天局,富士康,宏达电,万科,中化,中航,海,装备部等。他还是多所靠前有名商学院常聘客座教授,并连续多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很好奖。
    教授曾发表140多篇期刊,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包括2004年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会很好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很好奖),出版学术专著多部,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引用很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2009年入选重量不错引进人才(千人计划),回国后主要贡献包括:主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复系工作;主持与国有关的特殊人员的心理保障工作;主持并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工作并担任靠前积极心理学联合会中国理事;参与中国各城市城市建设工作;以清华大学名义发表科研70多篇,为靠前引用名列前茅的少数会科学学者。

精彩内容:

孩子的品格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要了解什么是积极教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在解释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两个人,分别走在沙漠里,并且都迷路了,随身带的水也喝完了。两人随时可能会因为干渴而失去生命。
    这时,靠前个人在一个沙坑里发现了一个瓶子,里面还有半瓶水。他很兴奋,把这半瓶水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实在渴时才拿出来瓶。靠着这半瓶水,他走出了沙漠。
    第二个人也在沙漠的一处废墟中发现了半瓶水。他却很好失望和沮丧:“这么点儿水怎么能让我走出沙漠呢?”他气得诅咒那个喝了另外半瓶水的人,为什么不能少喝几,多留下一些水给自己。怨恨和绝望使他几乎丧失了走出沙漠的力气,结局可想而知。
    同样是在危急时刻发现了半瓶水,靠前个人看到的是这半瓶水带给自己的希望,而第二个人看到的却是绝望。如果是你,会怎样看待这半瓶水?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人们对世界本来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充分体现了个体的差异。即便是在接近相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人,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其中包括生活惯、行为模式与认知方式等。人们对世界产生不同的看法,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本无可厚非,但像故事中所反映出的这两个人对世界接近相反的看法和想法——积极或消极,则是我们要深入思的。
    积极与消极的态度,与评价一道菜好吃不好吃,或者评价一个明星漂不漂亮,虽然在形式上并没有多大区别,但事实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一道菜好吃不好吃,一个明星漂不漂亮,很多只影响我们是否选择一种食物充饥或选择一种关于相貌的审美态度。这些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更影响不到我们的生命质量。但是,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却会真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当下,更会长期地作用于我们的人生。心理学上很多的科学实验已经为此提供了大量证据:积极的人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学业更出,收入更高;积极的家庭关系更融洽,孩子成才率更高。相对应的,长期处于消极中的人则很有可能诸事不顺。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积极教育的心理科学基础——积极心理学,我先简单地把上面故事中积极的人称为“乐观者”,把消极的人称为“悲观者”。那么,乐观者与悲观者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乐观与悲观对他们的人生、未来,或安全感、感与获得感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这些问题,与我接下来要谈到的积极心理学有关了。
    被误解的积极心理学
    说起积极心理学,很多人可能有误解,认为只有那些有的心理问题,或者说心态特别消极的人,才需要去接触和深入学。对于我们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来说,根本不需要去接触和学它。
    事实上,心理学自从确立了独立地位之后,面临着三个重要的使命: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现代心理学从产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879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的靠前个现代意义的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现代科学心理学才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的消极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人本身缺乏积极的力量,或者说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足,那么他们依然难以成为一个乐观、和自我实现的人。
    在这种强烈的对人类优势效能进行讨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对人的影响。早在1954年,人本主义大师、有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low)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早期的心理学关注了太多的人类心理问题,研究了太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的案例,却忽视了那些健康、很好、成功之人的心理活动。所以从那时起,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健康人的心理、行为方式与行动结果。只不过当时对于大部分心理学家来说,对人类的心理问题与消极的解释占据了主流地位,积极心理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p36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如何正确地比
    为什么铜牌选手比银牌选手更快乐?
    康奈尔大学有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 gilovich)曾经和两个做了一项研究:请康奈尔大学的评价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各项比赛中获得奖牌的选手在冲过终点时和在领奖台上的情绪表现,给选手的表情打分,满分为10分,表情越开心,分数越高。结果他们发现,在比赛结果刚刚宣布时,银牌选手的均得分只有4.8分,而铜牌选手的得分高达7.1分。在颁奖仪式上,铜牌选手的快乐表情有所收敛,但仍有5.7分,而银牌选手变得更不开心,表情变成了4.3分。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铜牌选手与银牌选手的开心程度的差异在统计水上十分显著。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人们的开心程度应该与其有对应关系。如果我们表现得好,优越,我们会很开心;反之则不开心。按照这种逻辑,银牌选手应该比铜牌选手开心,因为他的只是在一人之下,却在其他人之上。
    根据吉洛维奇的研究,产生这种意外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人的反事实思维不一样。所有人都在用反事实思维进行思。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基于与现实相反的条件或可能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过程,或者是对事实的一种替换想象。人们通常是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设的可能,即“如果怎么样,会怎么样”。
    银牌选手的反事实思维肯定是往上比较,因为对于银牌选手而言,奖牌已经到手,他只要再努力一下,可以获得品牌,所以,往上比较的反事实思维很自然。铜牌选手更可能有往下比较的反事实思维,因为他差一点儿可能是第四名,得不到奖牌,因此,往下比较的反事实思维更自然些。比较的方向不同,人的情绪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十几年后,我的好朋友——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大卫.松本(david matumoto)教授和美国世界柔道杂志(the world of judo magazine)的编辑鲍勃威林厄姆(b0b willingham)对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上获得柔道比赛品牌、银牌和铜牌选手的面部表情进行了计算机分析,分析结果再次验证了吉洛维奇的发现。更有趣的是,银牌选手不但表现得不开心,甚至还流露了悲伤、轻蔑和冷漠等负面的情绪反应。当然,这些银牌选手在领奖台上还是会露出笑脸,只不过他们的微笑大部分是的、礼节的。
    再举一个我们更熟悉的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案例。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在发现自己夺得1 000米仰泳铜牌后开心地说:“啊?第三啊?噢,那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而当她在2017年的游泳世锦赛上获得50米仰泳银牌后,她难过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由此可见,银牌选手确实不如铜牌选手开心。
    生活中的反事实思维
    上述动地说明:一个人的成、获得和收益到底有多大,与其没有接近的正比关系,但是这和他的认识、判断密切相关。
    当我们往上比较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而当我们往下比较时,我们反而会知足常乐。这意味着,真正影响人生的和快乐的,是我们的预期和比较。
    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与别人比较的冲动,我们感觉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比较的结果。当其他人聪明、灵巧、好的时候,我们显得愚昧、笨拙、糟糕。当你刚刚为5万元的年终奖兴高采烈,却发现你的同事比你多拿了5 000元时,你可能会变得不开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意无意地跟别人进行比较呢?
    在进化目前,远古人类为了规避风险、活得更久并成功繁衍,很重要的生存条件之一是从属于某一集体。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