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传播 辜晓进
  •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传播 辜晓进
  •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传播 辜晓进
  •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传播 辜晓进
  •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传播 辜晓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鹏城记忆 老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传播 辜晓进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44.4 6.5折 6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辜晓进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22066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88页

字数331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xhwx_1202296906

上书时间2024-06-28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编 进取

深圳电脑写作史/008

背景|个人电脑开始风行/008

故事——见报稿一|作家与个人电脑/010

故事——见报稿二|作家与电脑/014

发展|由电脑写作走向无纸化、网络化/016

大鹏湾畔的“中国首富村”/020

背景|贫穷大鹏镇 突现富裕村/020

故事——见报稿|这里有个“中国首富村”/022

发展|大坑村——变化不大,资产不少/026

一部黑电话机与义工联的诞生/030

背景|“物欲城市”的奉献精神/030

故事——见报稿一|飘扬在特区的“义务”旗帜/032

故事——见报稿二|世界需要热心肠/035

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队伍迅速壮大/037

与陈大姐聊天:“活雷锋”也有困惑/039

背景|陈观玉不为人知的一面/039

故事——见报稿|一位“活雷锋”的奉献与困惑/042

发展|坚守在义工线的八旬老人/045

上车后发现兜里没零钱:体验无人售票车/049

背景|深圳率先实现公交车无人售票/049

故事——见报稿|“无人售票车”驶入深圳人的生活/051

发展|无人售票 普及/053

深南路大砍树:紫荆换芒果的秘密/055

背景|一连数 标志树种大批被砍/055

故事——见报稿一|泼绿缀红绘芳园/056

故事——见报稿二|切莫小看植树种草/059

发展|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五成/060

第二编 发展

深圳1994:大崛起的年代/064

背景|科技领路 深圳渐入佳境/064

故事——见报稿|崛起的现代企业群落/066

发展|内地报纸转载 深圳科技崛起/069

百姓互联网:张树新营造的网络社会/072

背景|北京惊现“尝蟹”者 网络初入百姓家/072

故事——见报稿|形形网中人/074

发展|瀛海威消失 门户网崛起/078

突兀:“注”事件后的商标意识觉醒/080

背景|企业初始商标价值 大批商标仍缺保护/080

故事——见报稿一|“中外贸”注商标引起轩然大波/083

故事——见报稿二|只因为吃尽苦头 才有此借箸为谋/084

故事——见报稿三|“中外贸”商标事件利大于弊/085

发展|商标注册量大幅增长 跃居世界/086

冬瓜岭,远去的都市驿站/087

背景|深圳优选安置区的拆迁争议/087

故事——见报稿一|这片过期建筑何以动它不得 ?/090

故事——见刊稿二|深圳冬瓜岭,即将逝去的都市驿站/094

发展|彩田村如期建成 法律诉讼继续演进/100

20年前的“中”“华”之争/103

背景|“巨大中华”只剩深圳两强/103

故事——见刊稿|两大中国通信公司展开诉讼大战 华为中兴互指侵权标的逾四千万/106

发展|两强全球崛起 美国忌惮打压/110

不由你不信:我们身边的“高”农业/113

背景|城市化的深圳仍有高端农业/113

故事——见报稿一|高度集约化的现代畜禽生产基地/115

故事——见报稿二|花卉业:产销两旺 潜力巨大/118

发展|产业调整挤压农业 城市改造驱离花市/120

第三编 社会

编辑部为难了:这则新闻能否发表/124

背景|脚步丈量出来的新闻/124

故事——见报稿|bb机上的像/126

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的“热”/128

个戒毒所与早期深圳毒情/130

背景|毒情蔓延 深圳首建戒毒所/130

采访手记|三访戒毒所 两去蚝业村/131

故事——见报稿一|戒毒所一/135

故事——见报稿二|这也是一场争夺战/137

发展|不懈努力 禁毒任重道远/145

故事——见刊稿三|荡涤腐恶现清明/148

移民城市的“第三者”现象/155

背景|深圳个社会新闻专版如何开篇/155

故事——见报稿一|都市交响乐中的不谐和音/159

故事——见报稿二|这里需要科学和理的阳光/163

发展|永远的社情 无止的故事/165

俩姑娘溜进党报办公室,为我捉“眼虫”/170

背景|早期的深圳 社会光怪陆离/170

故事——见报稿|眼里爬出了虫/172

发展|同样的骗术还在进行/174

福利院之前,弃婴交民间代养/176

背景|弃婴现象 牵动社会的情感热点/176

故事——见报稿|弃婴的命运/177

发展|遗弃现象难绝 管理更加规范/182

组织化乞讨:丐帮在行动/186

背景|有组织的乞讨渐成气候/186

故事——见报稿|深圳丐帮在行动/187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打击黑恶势力/191

非主流作家和她的《野兰花》/193

背景|文人们津津乐道的本土新作/193

故事——见报稿|江南女和她的《野兰花》/195

发展|专注写作 乐此不疲/196

第四编 事件

一时不能言说:“8·10”股票/200

背景|原始股暴富神话下的全民炒股/200

故事——见报稿|半晴半雨天地间 热热闹闹大世界/206

发展|果断的“寅吃卯粮” 温和的“以儆效尤”/213

无奈选择:商场贴出惯偷照/216

背景|商场失不绝 管理束手无策/216

故事——见报稿一|天虹商场曝光小偷收效显著 众人驻足多数称好尚存异议/218

故事——见报稿二|天虹商场贴出惯偷照/220

发展|盗系统升级 偷现象式微/222

气功“大师”的后表演/225

背景|强弩之末的功热/225

故事——见报稿|

是科学现象还是又一宗东方神话?/227

发展|作者遭受攻击 “大师”患癌去世/231

商业城大骗局与报社成被告/235

背景|“购物还钱”诱客上当 报纸批评反成被告/235

故事——见报稿一|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237

故事——见报稿二|原告赖交万元讼费 “天天”案以撤诉告结/243

发展|大百货时代终于来临/245

故事——见报稿三|大百货时代终于来临/247

顾城身后事:文稿拍与《英儿》著作权案/249

背景|文稿拍轰动留下后遗症/249

故事——见报稿一|顾城绝笔纠纷未了 庭前调解宣告无效/254

故事——见报稿二|神秘购书人细叙“捉放曹”原委/255

故事——见报稿三|顾工坚信有黑幕交易/257

故事——见报稿四|王星:我们做得光明磊落/258

发展|文艺作品的市场化探索在继续/259

内容简介:

鹏城记忆:老新闻背后的故事所涉内容,多为深圳人不曾在意或早已忘却的“小”事,更是现在年轻一代难以想象的“俗”事。把它们放在一起,有了不同于其他出版物的“别样”感觉。再将这些新闻发表的时代背景及后来走势(包括20多年后的补充采访)连缀成篇,突破主流叙事框架,赋旧事以新意,拾细节而成趣,仿佛20世纪90年代滚滚红尘中的一串小露珠,用以窥探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深圳民间生活,也自有其独值。这既是该书的特点,也是我费力完成的初衷。

作者简介:

辜晓进,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科带头人。于民大学新闻学院,从事新闻工作26年,曾任深圳报业集团系列报刊副编、深圳报(英文)编辑等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2年)。主持社科、211工程(二级)项目、广东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报业管理艺术现代科技新闻概论走进美国大报美国传媒体制当代中外新闻传媒:现状与源头重走美国大报——美国报业转型:颠覆与重生等专著十余种,发表百余篇。曾获中国国际新闻奖、金奖等省以上新闻奖以及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学术奖”、广东省硕士指导教师、深圳市教师等三十多个奖项或称号。

精彩内容:

     深圳电脑写作史
     背景:个人电脑开始风行
     我是不懂技术的文科生,却是个技术崇拜者,喜欢尝试新的技术便利手段。早在30多年前动手写时,我曾试图使用当时刚出现不久的“国际联机检索服务”。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主题词等途径在大型计算机终端查找全球主要的科研数据,但这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非常稀罕的事物,只有北京、、西安、重庆等10多个大中城市建有联机终端。当时,我所在的有两个终端,一个在大学,另一个在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我的是关于书末索引的研究,想了解国外的一些面上数据(当时只通过阅读外文书籍知道,国外很多图书都特别重视书末索引的作用)。我仔细了解才知道,这个终端是要花钱的,而且是美元外汇。每检索10分钟要交10多美元,在当时相当于币40多元,是一个大一个月的工资。而且因为涉及外汇,所以要申请并经厅局级单位批准。我只好作罢。虽然后来在图书馆学刊发表,但缺少国外比较数据仍是一个遗憾。
    1991年我到深圳工作时,个人电脑在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家庭,比美国晚了10年。那时,深圳特区报已经采用激光照排,告别了“铅与火”。我每次送画好的版样到电脑房时,是羡慕那边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将稿件打出小样给我,我根据小样画好版样送去,他们再在电脑上根据我的版面设计组成可以制作菲林的版面。我常想,自己要是学会电脑多好啊,何必事事手于人呢?
    年5月某,专刊部组织去位于上海宾馆附近的中航电脑设备公司参观,我们都被那里正在批量生产的个人电脑的功能吸引。参观结束时,我们经不住公司开出的每台电脑2800元优惠价(据说市面4000元)的诱惑,大多数人都订了一台。2800元是4个月的工资,当时还是要下点决心的。而我当年6月领回的这部“中航3c”牌电脑,其实是无硬盘的pc286单显(即黑白显示)电脑。每次开机都要插入一张5英寸软盘进行启动才能完成,所有数据也都只能存储在空白的软盘上。
    专刊部的这一举动,在报社引起震动。那时报社还没听说有哪个记者用电脑写稿的,我们一下子全体“武装”,算是很超前的。但那时深圳社会上已经掀起了个人电脑的热潮,各种输入法培训班的招牌随处可见。报社后来也鼓励学电脑,请人来办培训班。我先后学会了五笔字型、拼音、表形码、自然码等多种输入法,后还是锁定了以双拼为基础的自然码。我放弃五笔字型的原因,是觉得每个字都要先想到偏旁部首,会影响写作的思维连贯。而拼音与脑子里面形成的字句读音是对应的,自然码特有的双拼形式又大大提高了拼音输入的效率,再加上各种词组的联想,输入速度很快。数年后,有一次参加报社部分编辑记者在深圳市委党校电脑学班的结业试,我以每分钟输入300多字而名列,用的是自然码。直到,我仍然采用这种输入法。当然,以拼音为基础的输入法都有个较为致命的弊端:用的时间长了后,会忘记某些汉字的写法。
    我在工作时,曾在单位的一台袖珍打字机上练过键盘指法。所以学电脑输入法早期实现了“盲打”。那时,专刊部分配了一位名叫周文逸的实生跟着我,我便带她去了解和采访深圳人用电脑写作的情况,了解到当时深圳除了乔雪竹、吴启泰、宫瑞华等几位作家已经用电脑写作外,绝大多数的文字工作者还是“电脑盲”。我们于年6月20在深圳特区报“社会大观园”版头条刊发了约2000字的通讯作家与个人电脑。
    那时,我已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有一次作家协会林雨纯见到我,说看到我写的文章很有意思,问我能否换个角度给作家协会新办的报纸深圳作家也写一篇。他说他想促动一下,鼓励更多作家拿起电脑进行高效率的写作。我立即应允,该报于7月8刊发了我写的作家与电脑。该文内容只有约五分之一与我在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文章重叠。
    7月19,光明报旗下的文摘报几乎全文转载了我在深圳特区报的文章,改标题为个人电脑与写作。文摘报创刊于1981年,是当时名气仅次于解放报旗下报刊文摘的综合类文摘报纸,发行量优选时达80万份,在有较大的影响。该报副主编盛祖宏亲自寄来样报,并写便签表达谢意。p8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