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童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张学昕
  • 苏童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张学昕
  • 苏童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张学昕
  • 苏童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张学昕
  • 苏童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张学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童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张学昕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2.3 4.8折 46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学昕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4094

出版时间2019-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00页

字数240千字

定价46元

货号xhwx_1201912132

上书时间2024-06-28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苏童是当代中国为数寥寥的具有鲜明唯美气质的小说家之一。无论其所表现的阴森瑰丽、颓靡感伤的人事风物、历史传奇,还是精致诡谲的文字和神秘意象、结构形式,无不呈现着叙述的精妙与工整,发散出韵味无穷、寓言深重的美学风气。我们说,唯美的,不仅是颓艳的,也不是伤感、放纵的,但是诗意的。苏童是更多地从个人记忆、个人生命内在体验方面想象生活、进行心灵创造的小说家。他讲究叙事技术,风格摇曳多姿,而且擅长将记忆中的经验或生活诗意化,他的叙述常常引导读者离开常生活,努力地进入一种更高的艺术真实,使叙述与我们的内在感受息息相关。

目录:

目录引论  苏童的写作,南方想象的诗学 /1章  苏童小说的写作发生    节  童年生活与小说写作 /22    第二节  苏童小说写作的外国文学影响 /33第二章  苏童小说的母题    节  对“历史”的诗意描摹 /43    第二节  家族之罪与苦难渊薮 /48    第三节  逃亡:生命的仪式与狂欢 /56    第四节  “”象的颓败 /62第三章  苏童小说人物的美学谱系    节  “城北地带”血的黏稠 /74    第二节  孤独“”的剩余想象 /86第四章  苏童小说的叙事形态    节  “先锋”中的“另类”书写 /98    第二节  “古典”和“抒情”的张力 /103    第三节  “时间感”与小说叙事 /110    第四节  灵动的文学意象 /118第五章  苏童短篇小说论    节  叙事策略与唯美形态 /129    第二节  “叙述”对“记忆”的精微表现 /137    第三节  结构和语言的力量 /141第六章  论苏童的散文创作    节  沉潜的神韵 /151    第二节  返观内心的言说 /155第七章  苏童的唯美写作及其意义    节  当代作家的唯美写作 /162    第二节  苏童小说写作的“灵气” /172    第三节  苏童小说的叙述语言 /188    第四节  《碧奴》——经典的唯美文本 /202    第五节  唯美,永远的寻找 /212第八章  重构“南方”的意义    节  独具精神意蕴的“南方” /217    第二节  历史、人物、精神 /225    第三节  实感和感悟的丰厚重组 /232苏童文学创作年表 /243参文献 /290

内容简介:

苏童拥有个的文学魅力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美学风范。这种气质和风范,也成为贯注苏童写作始终的内在底和基调,形成别具风貌的文学叙事。作者在本书中以苏童小说写作为中心,深入分析、研究以苏童为代表的“南方写作”的文本特征、唯美的艺术形态、价值、诗学内涵,并提出苏童作为当代汉语文学中唯美写作的美学意蕴和丰厚价值。

作者简介:

张学昕,文学博士。先后于民大学和吉林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当代文学研究、文章三百余篇,出版有真实的分析唯美的叙述话语生活中的南方想象的诗学穿越叙述的窄门等十余部专著。曾获第三、四、五、六、九届辽宁文学奖文学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度很好奖。2008年,获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

精彩内容:

一我相信,熟悉或喜爱苏童小说的人,都会在当下这个被许多人称之为“文学式微的时代”或者“技术主义时代”惊异于他的写作或叙事立场,惊异于三十余年来他对自己写作方式和品质特立独行的坚守。回望他的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或者说,会为他梳理出一条精彩而自然的文学、精神活动的轨迹:他极其自我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先锋,浮躁、焦虑、复杂的九十年作现场,翻过自身种种写作困境的栅栏,以自己的小说成,构筑了自己独特而厚实的文学文本世界,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建立了近乎经典的具有浓厚唯美品质的写作范例。因此,可以说,我们从苏童身上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成长、变化和成熟并创造自己独特小说美学、创造文学的现实,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的精神、艺术创新、文学变革,以及作家苏童以自身的文学实践、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铺展、繁衍自己极富个的文学世界,并与世界文学真正对话的智慧和勇气。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世纪之交的复杂、动荡的文学风云变幻中,苏童在文坛上偏安一隅,虽曾裹挟于“先锋潮流”之中,却又、远距于种种所谓“运动”“叙述成规”之外,虽具“先锋”气度,却又不失“古典”风范。尤其是他对现代小说语言的创造使用,使汉语写作中文学叙述的“陌生化”所产生的表意效果,更接近文学的审美本。他没有许多作家面对多变的现场、时代生活时所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和“表意的焦虑”。实际上,在他写出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之后,他已经脱离了文学史家为他界定的“先锋小说”的范畴,进入一种很好具有古典气质的写作情境和。在此后大量的短篇小说写作中,他追求着精妙而质朴、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融中国传统写实和西方现代叙述于一炉,使短篇小说的艺术形态、文体焕然一新:精致、纯粹而想象力丰盈。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仿佛一次次地“回家”,回到“过去”,回到记忆,回到生活本身,也回到想象的天空。有时又如同一次次远足旅行,在写作中被人物或故事牵引着作陌生而神秘的游历,进行着一次次精神的还乡。苏童在有意与无意之中体现出对“文学边缘化”时期严肃文学艺术创造活动的执着坚守和捍卫。他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用内在的激情与文学信仰,维护了文学本身的尊严和力量。其作品浓郁的“古典主义”意味,是对当下“工具理主义”“技术主义时代”的一种疏离和。写作,既丰富着他自己的心灵,也承担着人文理想和美学价值,为读者的心灵世界提供精神、食粮。一句话,苏童的写作是为了建立普遍的精神良知。因此,我们说苏童有两个心灵世界:一个用来应付常生活,一个用于幻想从而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我们在这后一个世界里,看到了其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相对于他的同时代作家,包括与其一起“出道”且成斐然的作家,苏童似乎更倾力于小说艺术自身的“微言大义”和汉语写作所可能产生的语境或情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下喧嚣的文坛,他实际上是很“边缘化”的一个,所以我们说,这些年来,苏童很令人惊异的是,他对小说艺术的执着追求及其写作的姿态,始终没有大的起伏和波澜,苏童智慧地在写作中区分和处理了现实和现实感的差异,在享受写作的个自由的同时,在自己作为一个作家所面临的种种中,进行着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写作。苏童这一代作家的文学写作,代表了一种巨大的历史转变,他们不仅打破了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宏大叙事”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重新创立了一种更具美学意蕴的文学话语,而且,更多地回归到个人的才情和美学追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年轻作家的作品中,文学话语轻松地越过简单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摆脱了小说仅仅是抽象的思想分析的对象和“社会批评”研究的对象的尴尬境地,而进入美学的、修辞的领域,进入丰富的文学表现、历史的层面。即使将苏童的写作历程及其作品放到当代世界小说创作的格局中,我们仍会强烈地感觉到,他小说所呈现出的对中国现代、当代生活的开放和隐秘,以及对于现代小说元素富于优越感的深入弘扬,体现出他以自己的方式和对文学的理解,积极参与当代小说写作历史转变的诚恳和率真;同时,也体现出他作为一个作家,在这一进程中的与众不同的禀赋、气质、想象力、语言方式、风格类型。我们感受到他小说艺术从现代重返古典、从先锋抵达浪漫的微妙变动。特别是,面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时代商业、消费意识、倾向的喧嚣所带来的审美错乱,苏童在三十余年的写作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立品质,并以其很好的感受力、惊人的想象力、独特的表现力,对历史和现代生活、对人深入参悟。从故乡小街、小镇的实景百态,到三十年代的深宅秘闱,到王朝帝王、草根民的传奇生涯,透过他的小说意欲展示的,是现代人心底深处的一种精神体验。他以江南的类似于美国作家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的在地图上没有邮票般大小的“香椿树街”“城北地带”“枫杨树家乡”为地域半径,创作出无数鼓胀着生命力的或传奇、或静、或凄艳、或沉郁的故事。其中,无论是人物的酸楚动人、别具意味的命运,还是文字中发散出的时代气息,都不能不让我们为叙述的睿智和独异的气质而生出崇敬之意。我们很难说,我的帝王生涯中的端白的命运是一个“走索王”的命运,米中的五龙是一个充满罪恶感的男人,也无法判定,妻妾成群等大量中、短篇小说中的人物,或单纯、或恍惚、或匪夷所思的生命形态是关于人生的简单写意和素描,他们都不是被轻易灌注某种作家个人意志和理念的象征。我想,端白是一种梦想,五龙是一种,秋仪是一种命运,颂莲则是一种苦难,或者说只是一种人生悲凉的化身。他们都在南方的无法逃离的魅人秩序中张扬着或沉溺着。苏童写作的很初动机,或许没有太多对“意义”的寻求或期待,但他对于文学叙述的热情和敬畏,使得他的语言才能获得出神入化的发挥,使他的出的想象力渗入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和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人物、故事、情绪、调、节奏和谐而见功力,尤其短篇小说,从未见有断裂游离之感。许多篇章通篇叙述质地绵密,激情内敛。我们在他这些年的写作中,看到了一个文学信徒对自己文字的虔诚的经营和快乐的向往。他不断地在写作中放大自己的目光,精练的风格,实验的精神,古典的品质,这些文学气质和劲道赋予的苏童,我以为丝毫也不为过。我们清楚,在现时的物质空间里,一个坚实的作家用心去写小说是一件很好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阅读苏童写出的这些好小说,也确实是一件令人无比赏心悦目的事情。苏童说过,“作家可以不要风格,只要你的自由”。我想,苏童很早清醒地意识到,要远离自己给自己埋下的文字陷阱,那是一种枷锁或者的形式,他恐惧在风格建立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实际上,作家的写作永远都处于一种难以避的盾和悖论之中,他在渴望自己风格及其价值的同时又忧虑风格像引力一样和纵自己的写作。苏童也像所有有出息的作家一样,顽强地与自己的风格搏斗着,不断地跳出自己语言和叙述为自身编织的罗网而获得艺术的。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度过了写作的“青春动期”和“膜拜期”之后,写作的狂热、野心和激情会衍生出一个自由宽广的创造领域,清晰的现代小说意识,匀称美观的小说结构,饱满自信的语言形状和语感意绪,文字的多重意义和丰富内涵,必然产生深邃无际的艺术魅力。这是作家实现自己写作梦想的前提和基础。苏童是这样在小说之中、风格之外,为我们建立起一个不同凡响的小说世界和想象空间,使我们得以看到他臻至境的“南方写作”。二我认为,苏童拥有个的文学魅力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美学风范。这种气质和风范,也成为贯注苏童写作始终的内在底和基调,形成别具风貌的文学叙事。这里,需要首先说明或阐释的是“什么是南方写作”“什么是南方想象”这样较难以界定的概念和问题。无疑,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尤其关于“南学北学”“诗眼文心”等文章、学术风格,在近代、现代有许多学者对此做过不少的论述。若在文学写作学的意义上进行察,则需从、文学的传统渊源,人文地理的沿革方位,语言与思想的品质,“言语悬殊”等诸多方面入手。对此,学者王德威曾有过一个大致的梳理。在文学的地理上,南方想象自楚辞、四六骈赋起直至明清的声律学说、灵小品、江南的戏曲丝竹,无论雅俗,都折出文采斑斓、气韵典丽的风貌,而历来的“南渡、南朝、南巡、南迁、南风”,还有政治、经济诸多因素,都使得南方想象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象征系统。王德威在描述苏童的创作时特别地强调了苏童写作的南方“民族志学”问题:“检视苏童这些年来的作品,南方作为一种想象的疆界益丰饶。南方是他纸上的故乡所在,也是种种人事流徙的归宿。走笔向南,苏童罗列了村墟城镇,豪门世家;末代仕子与混世佳人你来我往,亡命之徒与之君络绎于途。南方纤美耗弱却又如此引人入胜,而南方的南方,是的幽谷,是的深渊。在这样的版图上,苏童架构了——或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汪政、晓华认为,“南方写作”,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一批江浙的年轻作家,他们身上洋溢着一股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同样活跃于文坛的“陕西作家群”“北京作家群”“山东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不同的风味,它自然而然地让我们重新想起南方写作的存在。他们结合江浙作家的写作,将作家与南方文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察,突出这种写作中那些怀旧、伤感、精雅、女化的方式。更为确切地说,我们这里所说的“南方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江南写作”,这似乎是更为具体的一个命名,因为“江南”是有既定概念的,而“南方”则没有一个概念上的准确界定。我之所以使用“南方写作”这样一个称谓,主要是虑到,我们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和意义上理解南北造成的文学写作上的差异。从上讲,具有强烈阴彩的江南传统的形成,是盛唐以降,尤其是宋代以来延续、沿革至今的一些因素所致。应该说,江南相对比较,是“完成”得很好好的一种风尚或风格,它包括上的、地理上的,也有包含其中的常的生活。既有空间上的发散,也有时间上的纯粹。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本,通过充满文明气息的江南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在一个特别纯粹的时间中、特别感的空间维度里面,触摸到它很好诗化的、充满诗意的柔软质地,感受到近千年来在词语中完成的个化的江南的魅力。不夸张地讲,江南不仅体现了南方的魅力,也曾在较长的时期里成为一个民族文明的高度,而其中的文学则真正地表达出了它个的、深邃的意味。其实,正是在这样一个具有个化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在一种相对自足的系统内,呈现出了生长的和谐、智慧和丰富。自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钱钟书直至当代汪曾祺等,其想象方式、文体,其形式感都呈现着独特风貌,与中原、东北、西北等江南以外的文学叙事判然有别。而南方、南方文学绵绵不绝、世世相袭的代代传承,更加显现了自身精神上的相近、相似和地域上的一致。有所不同的是,新一代的江浙作家,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禀赋和气韵。同前辈作家相比,他们的学识、才情、心智构成,对、文学精神的体悟都个十足,鲜活异常,毫无疑问地成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崛起的当代作家中很有影响力的新一代中国作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