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杂文 金大陆.吴四海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39.7 7.1折 19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大陆.吴四海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49609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727页

字数588千字

定价198元

货号xhwx_1202117771

上书时间2024-06-27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一/秦绍德
序二/熊月之
上海:乒乓球世界的“摇篮”/徐寅生
薛伟初:梦圆乒乓
杨瑞华:我有三个梦想
徐寅生:我的乒乓“三部曲”
张燮林:心心念念的追求
林慧卿:归侨人生路
李富荣:我是不服输
余长春:
李赫男:率而为
于贻泽:道路、命运与奉献
郑敏之:年年春天来这里
姚振绪:行走于中国和世界乒坛
李振恃:我的一路“贵人”
黄锡萍:球缘与情缘
张德英:知青
陆元盛:心念与志业
施之皓:为乒乓球而生
沈剑萍:搏出来的世界
曹燕华:人随心走
倪夏莲:乒坛“常青树”
丁松:路在脚下和前方
王励勤:天道酬勤
附录
顾寇凤:我的乒乓球裁判生涯
跋/金大陆

内容简介: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上下)/述访谈系列/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汇集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凡21位。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乒乓道路,包括幼年时代与乒乓结缘、接受相关训练、参加赛事过程、打球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生感悟。

精彩内容:

    上海:乒乓球世界的“摇篮”
    徐寅生
    乒乓球运动早传入上海
    上海滩杂志把乒乓球作为一个专题来编写,我觉得很有意义。回顾和了解上海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编者问我的个问题是:为什么上海被人们称为乒乓球世界的“摇篮”?
    我的回答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共获得115个世界(包括奥运会),来自上海的运动员、教练员有20人之多,在。细想一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又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经济发展,以及传统等因素息息相关。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它是从网球演变过来的,故有“桌上的网球”之称。1926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并开始举办世界锦标赛,规模由小到大,逐渐成为受人欢迎的竞技体育项目。
    乒乓球是从哪里传到中国来的?有的说是从欧洲,初是在上海的学校等洋人的圈子里玩起来的;有的说是从本传过来的。据说上海有一个经营文具的商人在本看到有人在桌子两边打球,发出“乒乓”的声音,觉得蛮有趣,把它带到上海。他找来几个人学打,并在商店里进行展示。以后这项运动在上海逐步流行起来,并扩展到其他城市。当时上海人打乒乓,直握球拍,和本人相似,很少有像欧洲横握球拍打球的人。从这点分析,从本传过来的说法比较靠谱。
    上海获得了先机,乒乓球运动自然开展得比其他城市要好。上海人打乒乓球按理说受本的影响较大,但从以后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人跟本人走的不是一个路子。同样是直握球拍,本人使用长方形球拍,握拍方法僵硬,了手腕用力,反手击球比较困难,只能依靠正手进攻,所以被称为“独角龙”。本人打球的动作大,速度较慢,从小孩到世界,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多不变。
    上海人打乒乓球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演变成为用圆形球拍,握拍方法顺其自然,手腕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打法各种各样,各显神通。聪明、智慧,接受新鲜事物快,引进、学外来的东西,不单纯模仿照搬,跟着人家后面转,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同样反映在上海人打乒乓球上。中华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海已有薛绪初、傅其芳等直拍进攻打法的好手自成一派。他们在以及远东、亚洲的比赛中初露锋芒,并影响着后人的技术风格。
    1953年,我开始做起了“乒乓梦”
    我是在小学读书时对小小的乒乓球产生兴趣的。那时学校设在弄堂里,没有体育设施,只能在地上用粉笔画个长方形的框当作乒乓球台,有时蹲着,有时站着打。直到上中学时,才见到一张没上油漆的球台,条件算有了改善。随着水的提高,我到处去找打球的地方。
    上海有个精武体育会,我次在那里看到永安百货公司队和邮电局队的乒乓球比赛。上海名将刘国璋的直拍快攻打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上海还有不少私人经营的乒乓球馆,里面放上几张球台,出租给人打球。还有教练和陪打,不过请他们打球需要付费。
    p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