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 人鸟低飞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小妮
  • 萧红 人鸟低飞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小妮
  • 萧红 人鸟低飞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小妮
  • 萧红 人鸟低飞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小妮
  • 萧红 人鸟低飞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小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萧红 人鸟低飞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王小妮

当代有名女诗人王小妮向“民国文学洛神”萧红致敬之作 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唏嘘讲述民国女作家萧红传奇悲情的一生。 女的觉醒、独立与自我成,从来都荆丛密布。 女人的人生便是服毒的人生?把悲剧

28.6 6.1折 46.8 全新

库存1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小妮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ISBN9787559638793

出版时间2020-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28页

字数250千字

定价46.8元

货号xhwx_1202035001

上书时间2024-06-26

智胜图书专营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童年我永远的呼兰河

第二章逃婚错错在是个女人

第三章相遇萧军,萧军,萧军!

第四章逃亡服了毒的一生

第五章离乱还妄想飞吗

第六章夭逝掉下来了,我不甘心

附录萧红年表及其他史实

后记我为什么写萧红

再版后记

内容简介:

在众多写萧红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王小妮的萧红:人鸟低飞独树一帜。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的写法,让作品既写了一个人一生的宏阔,也凭借一支敏感细笔,试图深入到历史现场,潜入萧红的内心,写一个流浪者的心理现实。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材料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之间,王小妮找到了一个衡点。正是这种衡,赋予这部传记一种张力,一种直逼人心的力量。王小妮说,好的写作者从来都是稀有的,萧红是一个。一个好的写作者来写另一个好的写作者,又能写得好,实属难得。

作者简介: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曾随父母下乡和作为知青前后插队7年。1978年春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厂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作品集多部。作品包括1966年月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等。

精彩内容:

    章  童年  我永远的呼兰河
    一
    换季节的风,吹过了东北大原。鸡鸭鹅们在风里舒展着,乱着羽毛。麦田像薄绿的丝锦,亮地抖着。房上的青瓦一片响动。烟囱里的炊烟贴着地皮儿弥漫。农民在袋里摸索出火石,从腰间掏出烟荷包。他们顺着嘴儿说:哎哟,夏天啦!一年又一年,万人万物都在风里走着。人弯了,草黄了,自自然然。在风里,有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站着。
    那个四五岁的孩子是我。萧红是我后来的笔名。我的小名叫荣子。我正站在我家前院那棵老榆树下面,用我的心瓣儿在想:这风是从哪儿来的呢?
    风,被老榆树聚集在头顶,荣子用她的小手试着风。母亲说:风是老风婆子装在袋子里的宝物。这么大的风,要有多么大的袋子!风是不让人看的。太阳更不让人看。太阳烧烤着人。她的小手心儿里,全是汗。朝着太阳看。手心儿里亮亮的,都是细碎的金子末儿。
    “荣子——荣子,你死到哪疙瘩去了”屋子里传出母亲的喊声。这喊声传到很远,传过老榆树,传向呼兰河。一辈辈的人,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干苦、恶毒地唤着他们的孩子。
    天热了,她动手脱下了棉衣裳。她知道母亲要骂。母亲肯定还围在棉被里,棉被鼓得像小柴火垛。坐月子,是那么怕风吗?荣子把棉衣挂在老榆树枝上。她还想脱棉裤,可是没解开那两颗亮晶晶的大扣子。风立刻鼓满了她的单衫。她张开两只手跑。风在耳翅上呜呜地叫。脱了棉衣跑,比家雀还快,比蜻蜓还快,比飞虫都快,比风那没边儿的腿还快。风在手指尖上一下子刮过去。她想,风是圆的,没有刺儿的,我碰着了风的手指头。我跑得这么快,我是一团小旋风儿。
    后,天旋地转。她“砰”地撞在门板上。
    “荣子,叫你没听见!小死鬼儿,挨千刀的,疯什么?你屋来,把扫炕笤帚递给我!”母亲的脸正好朦胧在窗玻璃中间,头上包了一块头巾,一直包没了眉毛。
    母亲骂人那时候可真丑。她想,母亲这回生了弟弟,捂在屋里不出门,让母亲骂吧,骂反正不疼。笤帚再长,也打不着。
    “荣子,屋来!你扒了棉衣裳,耍单片儿吗?”母亲生了个弟弟,不是虚得下不了炕吗,喊出来的声儿这么大?弟弟开始哭了。母亲立刻从玻璃上没了。弟弟哭得像邻院的黑猫。
    那天,她对母亲这么说了,挨了一巴掌。
    母亲是什么?母亲是一根针。
    虽然母亲会给她编麦穗一样的辫子。母亲的手里,有叮当响的铜钱。买得到糖人儿和麻花儿。母亲给她的棉裤兜上钉了两颗大红玻璃扣。母亲咳嗽,软白的手捏着笸箩里的烟叶儿。母亲一打人要笤帚疙瘩,衣襟上闪闪地别着针。不,母亲扎她的手指头。母亲的眼里只瞅着弟弟,抱着搂着,像个小枕头。有了弟弟,母亲更厉害了。
    后园子的门响了一声。
    谁也听不见那门声,但是,荣子永远听得见。她扔下手里的小木棍,趔趄着,跑起来。穿过厨房,跳过后门槛。她知道,祖父给祖母擦完了红躺柜的盖儿,到后园子去了。
    “爷爷!”没有目标,她向满眼睛的绿喊。喊声还没来得及遍布后园子,荣子定住了:她看见了漫天斑斓的晚霞。“火烧云!火烧云!”她现在已经忘了祖父,她在向着火烧云喊。
    农民的眼珠,瞅着他们的青苗。铁匠的眼珠,望着他们的火钳。商人的眼珠,盯着他们的算盘。但是,这么大片壮观的红云演出在他们的头顶上,哪一个人不放下活儿,松弛了嘴巴,望着天。
    祖父手里的瓢倾斜着。祖父和瓢,和瓢里面颠着的白菜籽,都一片火红。荣子仰着的眼睛不够用了。她惊得抻长了祖父的衣衫。一老一小,满身满面都是辉煌。“别看了,一会儿天黑啦,来和爷爷把这点白菜籽种完。爷爷点
    籽、培土,你踩格子。” 祖父的手,也发出一层紫红。舍不得天上的火烧云,荣子跑来跑去,鞋里很快灌进了土。
    “小死鬼儿!”这话,顺着嘴出来了。从自己的嘴到自己的耳朵里。她好像突然听到了母亲的声音!她有点儿冷。她问祖父:“你说,骂人好不好?”
    “不好。骂人嘴上生疔疮。”
    “那我妈怎么骂我?”
    “你妈骂你,是为你好。”
    “那奶奶骂你,也是为你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