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情与具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 共情与具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 共情与具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 共情与具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共情与具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28 2.9折 98 八品

仅1件

浙江金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炳海,范丽婷,虞夏骏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3

迎朝阳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新书。一角被礳破见图片。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炳海,范丽婷,虞夏骏
  • 出版社 浙江大学
  • 出版时间 2023-12
  • ISBN 9787308245517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内容简介】
: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重大扶持课题(19XXJC04ZD)研究成果。书稿共四篇。第一篇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现状。第二篇阐述了共情与职前教师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第三篇从共情的不同维度、成分入手,论述了共情对促进在职教师的关爱行为的重要作用。第四篇聚焦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路径。通过辩证、实证的角度探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为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启示。
【作者简介】
:
孙炳海,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美国杨伯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擅长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十余年来,聚焦教师关爱、教师共情等教师社会性变量,在Educational Psychology,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以及《心理科学》《教师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篇 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现状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取向

第一节 重视结果:教师职业道德的功利论取向

第二节 强调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论取向

第三节 关注美德:教师职业道德的德性论取向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属性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属性:亲社会行为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关爱行为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类型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出路

第二篇 共情与职前教师的亲社会行为

第四章 职前教师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社会善念

第一节 社会善念体现以他人为中心的关注

第二节 共情激发职前教师的社会善念

第五章 职前教师亲社会行为的人际传递:广义互惠

第一节 广义互惠让受助者帮助更多人

第二节 共情对广义互惠的作用

第六章 职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亲社会效应:行为同步

第一节 行为同步是师生互动中共情的表现指标

第二节 师生行为同步促进亲社会效应的心理与神经基础

第三篇 共情与在职教师的关爱行为

第七章 观点采择对教师关爱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观点采择对教师关爱行为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视觉空间观点采择对教师关爱行为的促进作用

第八章 意图理解对教师关爱行为的促进

第一节 知识经验对教师理解学生行为意图的影响

第二节 专家一新手教师对学生动作意图理解的行为和脑际神经差异

第九章 共情关注对教师合作行为的促进

第一节 教师合作行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

第二节 专家一新手教师在合作任务中的行为和脑际神经差异

第三节 共情关注促进教师合作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与神经基础

第四篇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路径

第十章 具身德育的神经生物基础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神经生物基础

第二节 道德脑的神经生物基础

第三节 道德脑发育的重要特征

第十一章 具身德育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身心投入是开展具身德育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情绪体验是推进具身德育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认知冲突是实现具身德育的重要条件

第十二章 具身德育的实践原则

第一节 道德氛围的共情性原则

第二节 道德效能的增强性原则

第三节 道德体验的真实性原则

第四节 道德想象的反思性原则

第十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实践

第一节 职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路径

第二节 在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路径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新解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居于首要地位,既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又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正如沈壮海所言:“教师职业道德决定了其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具体写出怎样的答卷。在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首要问题。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宽泛”到“专业”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从传统师道转向现代专业伦理、从教师私德走向教师公德的嬗变过程。然而,多数研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仍然集中于“坐而论道式”的理论探讨与建构,并未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心理结构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可见,基于新时代教育改革目标与育人要求,依托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摆脱仅从理论本身出发考察教师职业道德的局限,洞见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层价值,是深化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拓宽对教师职业道德理解的关键。

教师职业道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复杂性、丰富性与多维性。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需要关涉政策、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理解与建构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宏观导向到微观行为规范,符合党和国家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描绘的师德画像,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进一步将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从抽象宽泛到具体聚焦。此外,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品质,是各种道德规范在教师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反映,有着内在的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林崇德,2014)。正如林崇德所指出的:“从心理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在教师个体身体上的表现,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恒常性、稳定性的道德心理品质。”由此可知,深化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理解的关键,需要在适应新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新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教师职业道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细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考核指标。本书秉持将教师职业道德视为道德心理品质这一核心观点,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刻画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阶段特征,即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亲社会行为,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关爱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生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心理结构框架,以期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理解。



精彩内容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学科重大扶持课题(19XXJC04ZD)研究成果。书稿共四篇。第一篇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现状。第二篇阐述了共情与职前教师的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第三篇从共情的不同维度、成分入手,论述了共情对促进在职教师的关爱行为的重要作用。第四篇聚焦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具身路径。通过辩证、实证的角度探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为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启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书。一角被礳破见图片。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