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

30 8.3折 36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杨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童星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16

上书时间2024-05-23

磊之轩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童星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5
  • 版次 1
  • ISBN 9787801905345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6页
  • 字数 38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系统地回顾了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的经典社会发展理论,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视野考察和反思“发展”这一概念,梳理了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世界总危机理论、“后现代”思潮等流派前后相继的内在逻辑,分析对比了英、美、法、德等“先发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拉美、东亚、苏东等“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总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索了中国现代化的条件、道路与模式。全书见解独特,新意迭出,文笔流畅,是研究发展社会学、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力作,适合于社会学专业人员、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以及关心中国发展问题的读者。
【作者简介】
童星,1948年8月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已经出版《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网络社会交往》等专著,《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社会保障与管理》等教材,发表过《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等论文。
【目录】
经典回溯篇
第一章经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社会动力学”——孔德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发展理论
三简短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迪尔凯姆和滕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论社会发展
二“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论社会发展
三简短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齐美尔和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齐美尔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
三简短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章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社会整体论
一社会是个人之间“联系和关系的综合”
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l
三物质利益“中轴”原理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五对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批判
第二节社会批判论
一人道主义是衡量人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尺度
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三异化理论是社会批判论的框架
四实践学说是社会批判论的结晶
第三节社会发展论
一社会处于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之中
二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
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四对社会发展序列的设想
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
第三章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一节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
一与地域相连的“两分法”
二五对“模式变量”
三“两分法”的局限及消极影响
第二节结构与功能的模型
一“社会行动”和“行动系统”
二“AGIL”功能体系模型
三简要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社会变迁的理论
一社会变迁的内外原因
二社会结构分化的过程
三社会进化的一般概括
第四节帕森斯与现代化理论
一帕森斯对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贡献
二现代化理论眼中的“传统”与“现代”
三现代化理论眼中的“现代化”

发展反思篇
第四章多视角的研究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视角
一理论渊源
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
四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
第二节政治发展的视角
一理论渊源与一般观点
二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
三多伊奇的政治发展理论
四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第三节文化发展的视角
一理论渊源
二汤因比的文明形态理论
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
第五章学术史的考察
第一节现代化理论
一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二节依附理论
一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理论传承和理论转换
四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三节世界体系理论
一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理论传承和理论发展
四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四节增长极限理论
一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l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三理论局限和最新发展
第六章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节传统发展观的逻辑前提批判
一理性的偏执
二社会演化论的褊狭
三决定论的偏激
四目的论的偏颇
第二节经济发展观
一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二主要内容
三主要弊端
第三节社会发展观
一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l
二主要内容
三主要弊端
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一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二主要观点
三主要弊端
第五节可持续发展观
一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l
二主要论点和理论特征
三留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四简短小结
第七章“后现代”的颠覆与现代性的重建
第一节对“后现代”的多种理解l
一关于“后现代”概念的理解
二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
三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野
四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颠覆”
一反理性
二对普遍主义的质疑
三对整体性的批判
四反对主一客体二元论
五简要评析
第三节哈贝马斯的系统理性论
一理性的重建
二交往理性的建立
三共识真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现代性的重建
二反思现代性
三生活政治
第五节“全球化”的挑战
一社会中心任务和基本矛盾的变化及其挑战
二具体研究对象和基础的变化及其挑战
三传统的研究范围和条件的变化及其挑战

模式概括篇
第八章两种发展模式:考察与比较
第一节“模式”概念的内涵
一模式概念的用法举例l
二模式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第二节“先发内源型”和“后发外生型”
一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
二“先发内源型”现代化
三“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四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两大发展类型的比较
一背景和逻辑
二动力和矛盾
三渐进性和快速性
四发展和限制
五优势和劣势
六现代化和本土化
第九章“先发内源型”的现代化
第一节英国模式
一现代化的背景: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
二现代化的前奏:原始积累
三市场经济的发育
四工业化模式
五评价
第二节美国模式
一得天独厚的背景
二发展的模式
三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三节法国模式
一政治现代化先行
二激进与保守并存
三评价与思考
第四节德国模式
一保守势力发起现代化
二政府扶持重工业化
三外来强制力量终结了残缺不全的现代化
第十章“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
第一节拉美模式
一背景:低度发展的边缘地区
二拉美的发展模式
三拉美的新动态
四拉美的教训
第二节东亚模式
一东亚模式的背景及其特征
二东亚发展中的威权主义政治
三“韦伯命题”的再思考
四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
五拉美与东亚模式之比较
第三节苏联模式
一苏联模式的产生过程
二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
四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

中国现代化探索篇
第十一章实践的探索
第一节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尝试
一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历史
二对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评价
第二节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三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基本定位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一发展思路的调整
二发展战略的全新布局
三发展行动的稳步推开
第十二章国情的把握
第一节现代化启动的基础条件
一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差
二底子薄,基础弱
三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第二节全过程面临的矛盾
一基础差、底子薄,又要尽快实现现代化,这就引发了生产的
落后和需求的膨胀之间的矛盾
二人口多、资源少,还要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要发展的话,
应当怎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还要不要走城市化的道路?
如果要走的话,应当怎样实现城市化?
四如何处理速度和效益、发展和稳定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l
五我们既然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还要不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如果要补的话,应当如何补?我们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时候,应当如何对
待封建主义?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又应当如何对待资本主义?
第三节建设道路的选择
一“小过渡理论”以及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
二“大过渡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十三章模式的试验
第一节关于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可能
二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过程
第二节三种地区发展模式
一苏南模式
二温州模式
三珠江模式
第三节三种村落发展模式
一华西模式
二南街模式
三大邱庄模式
第十四章理论的概括
第一节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
一现代化的新定位
二现代化发展的“中轴原理”
三“一元多线”的发展观
四对后发现代化的新阐释
第二节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
一转型发展: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社会转型:中国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
三转型启动:需要配套的几项措施
第三节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等人的社会转型理论
一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二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变动趋势
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
小结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