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连环画《绫巾缘 聊斋故事》(王亦秋 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月1版1印)(包邮)

仅缺封底,不影响阅读故事情节,本书状况及内容介绍请参阅16幅实物照片

5.85 六品

仅1件

山东青岛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亦秋 绘画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1-02

版次1

印刷时间1981-02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64开

页数92页

货号S3-1-3-1

上书时间2024-09-2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品
仅缺封底,不影响阅读故事情节,本书状况及内容介绍请参阅16幅实物照片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从前,有两个读书人,彭生和邱生。彭生名叫彭好古,为人诚实谦虚,邱生为人骄傲自大。一年中秋节, 邱生正拿着自己的诗向彭生夸耀,忽然进来一个穿粗布 衣服的人,自称彭海秋,毫不客气地将邱生的诗批得一文不值,邱生以千里驹自夸,表示不服。彭好古事后和气地请二人喝酒,彭海秋招来一个叫娟娘的女子给他们唱歌,并说能领他们到千里以外的西湖去游玩。邱生不信,只见彭海秋用手一招,天河上立刻降下一只彩船将他们载到西湖。他们在西湖玩了很久,彭好古对娟娘一见钟情,彭海秋便替他们预订了婚约。玩过通宵,彭海秋说要用马送彭生回去,彭生骑上这匹马,一天光景 就到了家,仔细一看,原来那匹马是邱生变的。邱生很渐愧,从此再也不敢夸耀自己了。彭好古在彭海秋的帮助下,也终于和他心爱的娟娘成了婚。 

      本画册绘画者:王亦秋(1925.6—),又名王野秋,浙江镇海人; 擅长连环画;1945年开始连环画创作,历任前锋出版社美术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创作员 、副审编。  
  作品有《杨门女将》、《小刀会》、《清兵入塞》,封面装帧设计《傲蕾·一兰》、《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中国古代传奇话本》并获连环画优秀编辑奖,作品《兰亭传奇》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二等奖。  
  王亦秋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连环画创作,风雨征程几十年,作品近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不论是独创还是合作,都做到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为我们留下了《马跃檀溪》、《杨门女将》、《草原的儿子》、《陈玉成》、《唐伯虎》、《兰亭传奇》等大批优秀作品。  
  王亦秋在四十年代末始学习创作连环画,解放初期与人合作的《白毛女》,跳越旧时“先学衣着,后学背景”的顺序,显露了连环画创作天才。
  1956年公私合营,王亦秋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其间,他画有《小闯王》、《重耳复国》、《绒花记》等连环画。在连环画创作中兢兢业业,执著认真,重视每一个构思和细节。有一次,他断然否定了半年前的《杨门女将》初稿,另起炉灶,重新构思北宋杨氏巾帼的风采,完全抛开老一套画法。  
  他以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为依据,用线描勾画,着重在风俗的表现形式下功夫,以高雅格调,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  
  王亦秋画风多变,如《梁武帝与莫愁》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布局满而不溢,疏密相间;《量体裁衣》人物造型奇特,面部表现刻画入微,衬景虽少,显版画风格;《“兰亭”传奇》构思奇异,人物逼真,衣着曲而不柔、密而不乱,颇有“吴带当风”之遗韵,很具创新精神。
  人物作品 《杨门女将》、《清兵入塞》(合作)、《兰亭传奇》、《傲蕾·一兰》(封面设计)、《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装帧设计)《驱魔大神钟馗》、《许陈实事,不许繁文》、《量体裁衣》、《毛主席的战士—丰福生》、《西门豹破除迷信》、《罗刹海市》、《郑板桥罢官》、《徐文长的故事》、《玉龙第三国》、《草原的儿子》、《重耳复国》、《《兰亭》传奇》、《杨门女将》、《唐伯虎》、《鉴真和尚》、《黄巾起义》、《陈玉成》、《北行记》、《饮醇自醉》、《望洋兴叹》、《望秋先零》、《家徒四壁》、《铁杵成针》、《抛砖引玉》、《门庭若市》、《郢书燕悦》、《越俎代疱》、《矫枉过正》、《老面鬼》、《毕升》、《异母兄弟》、《绫巾缘》、《洛阳大捷》、《李逵闹东京》、《马跃檀溪》

3艺术创作
    王亦秋先生的创作轨迹,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十年代至1966年,二是1966-1976年,三是八十年代。五十年代至1966年前这一阶段,他与大多数作者一样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大环境下,其风格较写实,如《智退秦兵》、《蹇叔哭师》、《重耳复国》、《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马跃檀溪》这部作品以透视角度多变、心理活动绝妙刻划而独树一帜。他极善于模仿,但并不是照搬,而是加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他与刘锡永先生合作的《重耳复国》、《岳飞出世》、《小刀会》(与赵宏本合作)、《林海雪原》《马跃檀溪》选页(与罗兴合作)等。  
  再如《杨门女将》,以民间木刻画的风格所创作的这本书,所追求的是一种简洁明快、活泼开朗、略带夸张的戏剧性装饰效果。这种特殊的“消化吸收”功能,是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历程的。  
  这个时期,无论古典题材,还是现代题材(《神刀钻工李福祥》、《阵地六姐妹》)、外国题材(《伏洛加的成长》等等),他都能得心应手。故文革前期的五、六十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而就其风格的形成,还是从《杨门女将》开始的。
        七十年代,因政治宣传的迫切需要,“解放”了一批画家,王冶秋又有了机会重操画笔。
  其风格还是不显山不露水,他自己创作的主要为一些短篇,如《西门豹破除迷信》,沿用了《杨门女将》的风格,但已有所变化;还有《历史上劳动妇女革命故事选》、《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故事》等创作的短篇,那种力度沉稳、构图严谨而略带夸张、装饰风格的画法已初具雏形了。  
  1976年以后,连环画出版事业也开始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王亦秋先生也步入一个新的创作黄金段,他不但要完成本社的创作任务,还要应付《连环画报》、《杨门女将》选页《周末画报》、《故事画报》及各地出版社的大量约稿,忙得不亦乐乎。
可他并没因多而滥,还是坚持他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册每一页稿件。 
  更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从不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
  如《有眼不识泰山》中的阴画法、《三家福》中的漫画味、《三咏赤壁》里的山石行云、《大脚夫人》里的“解析几何”、《毕升》中的粗犷豪放、《驱鬼大神钟馗》里的严谨细描,不一而足。
  在总体的夸张装饰风格下不断求变,难怪有连迷称他是“百变老叟”,我认为是很贴切的。
  八十年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各种风格、流派纷呈的时代,作为一个有创作个性的画家,要不断挖掘新意,在自我否定中求索,却是极不易的。王亦秋先生除了在表现形式上根据题材改变画法外,也很注重自身内涵的提高,体现在绘画上就是涉猎相关门类,广泛收集素材,不断充实自我,为创作打好基础。
  王先生主攻古典题材,而这一题材时间跨度大,难度也较大,首先应具备时代感,这点是不可臆造的,得靠平时的潜心积累和消化吸收,最后厚积薄发,灵活运用。王先生是深谙此道的,因而他的作品不论是盛唐满清,还是赵宋元明,都各具特色,时代氛围浓厚,成为初学者的临习范本了。
 王亦秋先生后期创作了《鉴真》、《黄巾起义》、《洛阳大捷》、《唐伯虎》、《异母兄弟》、《兰亭传奇》等作品,这些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冲突和画面的装饰韵味,有一种独幅画的凝练美感,强调整体的协调而不拘泥细节;王亦秋先生的作品是很值得连迷们收藏和研究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仅缺封底,不影响阅读故事情节,本书状况及内容介绍请参阅16幅实物照片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