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
  • 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
  • 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
  • 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
  • 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

46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晓云 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架35

上书时间2024-05-23

盛海书屋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晓云 著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6029449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87页
  • 字数 21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电影研究新思维书系
【内容简介】
  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电影史上最富有意味的话题之一。城市电影不仅记录和反映着城市生活,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
  以空间和身体为基本维度,研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对于城市的想象、建构和表达,在电影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中建立观察,分析、研究中国电影的视角。
  理论研讨既是基于电影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理性表述,同时又是作者生命感悟与生命体验的感性表达,而非单纯的教科书式的电影“解剖学”。
【作者简介】
  陈晓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学术委员、《电影艺术》编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主要从事电影研究与教学,兼及影视策划、创作与杂志编辑,先后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援藏)、浙江大学等高校,出版《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绚丽的时空——电影·电视》、《视觉神话——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新中国电影史话》、《电影学导论》、《中国当代电影》、《我的秘密之花》等著作,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等奖项。
【目录】
导论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空间建构
第一节地理空间与文化再现
一、街道与漫游者:一种研究视角
二、妓女形象与想象的怀旧
三、“小姐”形象与现实的呈现
四、自行车少年与城市的秘密
五、地铁及其街道的延伸空间
六、回家:穿越街道的路径

第二节媒介空间与技术建构
一、电影院及其空间所指
二、电视、音响与空间的延展
三、网络与爱情的时尚拼贴
四、手机、演播室及媒介的反思

第三节跨国空间与全球想象
一、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国想象与身份焦虑
二、全球化想象与文化主体性
三、地域政治与跨地域想象
四、另一种想象城市/中国的方法
五、“世界”景观与空间装置

第二章身体生产
第一节身体创伤与意义符码
一、身体创伤作为政治/社会创伤的隐喻
二、毒品、欲念与身份危机
三、创伤记忆与父权的丧失
四、怀孕/生育恐惧与男性焦虑
五、身体创痛与爱情记忆

第二节身体迷失与身份焦虑
一、结构互指
二、分裂的假面
三、性别、机器与权力话语

第三节身体狂欢与规训策略
一、规训的力量
二、服装的修辞:规训与反叛
三、身体的缺失与欲望的限度
四、欲望与去欲望化
五、欲望的“无穷动”

第三章城市语境
第一节公共空间与文化仪式
一、电影公共空间的建构
二、影院观影作为一种文化仪式
三、作为公共话题的“电影事件”
四、媒介的力量:以封面照为例

第二节明星重构与自体反思
一、《阮玲玉》作为一个文本
二、“阮玲玉”作为一个符号
三、电影明星的双重建构

第三节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
一、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二、城市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电影明星
三、明星组合与异域想象

结语
一、延伸的思考
二、并非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谢辞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