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予亭集新编
  • 度予亭集新编
  • 度予亭集新编
  • 度予亭集新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度予亭集新编

80 4.0折 199 全新

库存18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张文郁等著 张绍栋编纂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6998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一版一印

印刷时间2016-08

印数1000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768页

字数650千字

定价199元

货号003

上书时间2017-08-2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书
商品描述
天台茅園張氏三逸門風源遠流長
                                                代序
                                               張德中
      今年中秋節前,我收到紹棟同志寄來的三本書,《張文郁侍郎公集》、《度予亭集新編》(打印稿)和《天台張文郁文化研究文集》。他在信裏説:第二本書是他編纂的新書,想請我寫篇序,並希望能在年底前完稿。對此,我義不容辭,應該盡力而為。我是地道茅園人,父輩分家後,我們租住在城内華光巷十三號院子内,与張文郁舊居隔墙相鄰,出大門就是華光廟,我家後門就是通向度予亭的小路。這兩處是我和兒時小夥伴們課餘嬉戲的地方。高高祖張文郁侍郎公是我仰慕的大官、好官,常常引以為榮,我認識僅止於此,我要把這次寫序作為尋根的好機會。於是,我集中精力閲讀這沉甸甸的三本書。轉眼到了十一月初,總算看完一遍,開始構思,準備動筆。十一月十四日,紹棟同志專程來滬看望我,帶來他為《度予亭集新編》寫的“序言”和“跋”,這可是“及時雨”呀!
      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遠祖張文郁太素公“已仕而逸”,子元聲九夏公“將仕而逸”,孫亨梧菊人公“未仕而逸”,祖孫三代皆入清不仕,高風亮節,為人所欽敬,故有“天台張氏三逸”之名。在閲讀中,我瞭解了許多史實和掌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遠祖太素公的家訓和隨之而來的三逸門風。我國自古重視教育,孟子説“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教育家颜之推撰寫《颜氏家訓》,開家庭教育之先河,令人耳目一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仿效,影響世道人心的家訓傑作代有所出。我認為太素公的家訓高尚嚴謹,細緻入微,頗具特色,與之相比,毫不遜色。太素公立有“六諭直解”:一、孝敬父母。二、尊敬長上。三、和睦鄉里。四、教訓子孫。五、各安生理。六、無作非為。每條下都有詳細説明。他的“勸族長教訓子孫”一文長達八百餘言,“理家法言”七十八句。另有“箴言二則”,前一為:“吾看吾台城與鄉,都從心上决興亡。存心積德多悠久,培以詩書禮義長。更見機謀用不得,幾遭横禍慘非常。兒孫牢把吾言記,休犯天條學稚狂。”後一則為訓誡子孫莫懶散過日,蹉跎時光。不但如此,太素公還對兒子元聲九夏公、孫亨梧菊人公進行詩教。
      詩曰:
      與三兒元聲:“教子書香求世德,養親壽豈笑斑衣。古琴静裏調清韻,好鳥枝頭和息機。”
      題三兒元聲扇頭:“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静裏誦四箴,閑來琴一曲。”
與孫亨梧:“關好心腸讀好書,濟人利物日唏嘘。聞雞起舞燈窗下,坐待扶桑照我廬。”
      題孫亨梧扇頭:“丹心思浴日,只手志擎天。不學終無術,殷勤問聖賢。”
      太素公愛護兒孫的親情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九夏公著有《度予亭草》、《桐柏草》、《養疴吟》和《兵燹拾餘》,獲得時人高度評價。《養疴吟燼餘》是九夏公晚年的深到之作,内有兩首關於清明的詩。
《清明以病不得拜先壟》:“先人丘壟傍仙源,火冷清明省墓門。却恨養疴玄鳥月,空懷展禮白雲村。松楸日長哀抔土,雨露春深帶淚痕。翹首不堪聽杜宇,蕭蕭鼓角欲黄昏。”
      《清明》:“三度清明未謁坟,躇躕西望淚紛紛。頻繁爨下堪供祀,俎豆筵前憶薦葷。石馬風嘶寒隴樹,杜鵑血濺染山雲。仙源共説春仍好,予獨傷心不忍聞。”
詩人對先祖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令人感動。
      菊人公立有家訓《八反歌》,選其二則:
      一、“兒曹出千言,君聽常不厭。父母或開口,便説多閑管。非閑管,心挂牽,皓首高年多諳練。勸君須聽老人言,莫教乳口争長短。”
      二、“親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兒有一分孝,君就揚其名。待親暗,待子明,誰識高堂愛子心。勸君漫言兒曹孝,兒曹樣子在君身。”
      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
      菊人公著有《感物吟》、《省身篇》、《宛鳴草》、《瓊臺草》等,不下數十萬言。《感物吟》凡五卷,詩八十一首,掌故、傳説、引證等等無數,洋洋大觀,堪稱一絶。其内容大抵緣情賦物,以禽魚草木之微寫君父友朋之大,不假造作,引人入勝。
      天台茅園張氏自侍郎公始,至今已傳承十六世。張氏家訓代代相傳,蔚然成風,培育了衆多優秀人才,為家族争光,為社會造福,作出了貢獻。《度予亭集新編·卷後編》中録有五十多位太素公裔孫,他們在文學、國學、教育、書畫、科技、從政等等領域各有成就,他們都是努力踐行家訓,弘揚門風的代表。這裏我想舉兩位來説説。一位是張燮道玉坡公(1864-1947)。他編輯出版了《度予亭三逸遺集》,重印了《感物吟》,成績斐然。他在《五十初度言懷》中寫道:“短鬢蓬鬆巳艾年,壯心既了俗仍牽。分陰足惜嗟駒隙,幻夢方酣醉蝶眠。無過敢云希孔聖,知非且自愧蘧賢。何時尋得清閑境,携仗登高晤老禪。”詩的意境高超,娓娓動聽,似在向祖先彙報。另一位是本書編纂者張紹棟同志。他事業有成,創業有色;晚年傾心張文郁文化研究,牽頭籌辦成立“天台張文郁文化研究會”,並任首届會長。重編出版《度予亭三逸遺集》,編纂出版《張文郁侍郎公集》,他編纂的《度予亭集新編》又將於明年初問世,成果纍纍,對於天台張文郁文化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此可見,天台茅園張氏三逸門風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是天台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它將伴隨天台的母親河始豐溪,川流不息,匯入東海。
                                                                二0一五年十二月於上海

      張德中(一九二九-  ),浙江天台茅園人,張文郁三弟張文邠(字子岐,號胥宇)公第十二世孫。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從事教育工作四十餘年。歷任浙江省天台初級師範學校校長、天台中學副校長(主持工作)、杭州大學外語系副主任、杭州大學外事處處長、華東師範大學外語教學部主任、英語語文學教授等職,兼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首届理事、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首届理事,是浙江省天台中學、天台山文化研究會和上海市振興天台聯誼會顧問。著有《一得集》等書,發表《論美國的“寒山熱”》、《珠聯璧合的〈山間馬道鋪路石與寒山詩集〉》、《一本名為〈寒山〉的美國暢銷書》、《赤松〈寒山詩〉述譯》、《一本别開生面的美國〈寒山詩〉——解讀斯塔姆布勒〈邂逅寒山〉》、《寒山與斯奈德禪詩賞析》等論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