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学习:心智如何超越经验
¥
99.99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赵庆柏、唐云、陈石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庆柏、唐云、陈石 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3
-
版次
1
-
ISBN
9787111560937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1页
- 【内容简介】
-
主要关注了三种深度的非单调认知变化——新颖事物的创造、对变化环境的认知技能的调适以及信念系统的转变,在对三种认知变化进行研究综述和理论解释之后,总结出一套充分体现它们共享的抽象原则的统合理论。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含12章内容。部分从环境的变化出发,强调了非单调认知变化存在的必要性,并对相关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成立的标准进行了回顾。第二到四部分研究了非单调变化的三个案例:新颖事物的创造,对不熟悉或者变化的任务环境的适应,从一个信念系统到另一个信念系统的转变。第五部分讨论了三个微理论之间如何彼此关联,并根据三个微理论各自体现的抽象原理,提出非单调认知变化的统合理论。
- 【目录】
-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引言
第1章超越经验之需求 2
1.1混乱的时钟 2
1.2在混乱的世界中学习 8
1.3深层学习 12
第2章项目的性质 14
2.1杜绝回避 14
2.2认知结构:基本要素 16
2.2.1表征的核心 17
2.2.2功能与过程 19
2.2.3控制的必要性 20
2.2.4Turing-Newell的观点 21
2.3解释变化 22
2.3.1成分解释 22
2.3.2学习机制表单 24
2.3.3触发条件 25
2.3.4作为解释目标的模式 25
2.3.5理论衔接 26
2.3.6成分解释的挑战 26
2.3.7充分性条件 27
2.4前景 28
第二部分 创造
第3章新颖事物产生 30
3.1创造性问题 30
3.1.1新颖如何成为一种可能? 31
3.1.2创造中什么是创造性的? 32
3.1.3创造行动的方向从何而来? 35
3.1.4为什么创造有限制?又是如何限制的呢? 35
3.1.5创造的四个问题 36
3.2新颖产品理论 36
3.2.1组合而成的新颖 36
3.2.2累积而成的新颖 39
3.2.3通过变异选择的累积? 40
3.2.4通过启发式搜索的累积 41
3.2.5累积理论的评估 44
3.2.6重构的新颖 45
3.3观点表单 48
第4章创造性顿悟:重配理论 49
4.1构造顿悟问题 49
4.1.1反对顿悟问题的情况 50
4.1.2顿悟序列 51
4.2分析性问题解决 52
4.2.1问题知觉 53
4.2.2知识提取 55
4.2.3启发式搜索 57
4.2.4经验的利与弊 58
4.3顿悟理论 58
4.3.1无理由僵局的原因 58
4.3.2如何化解僵局 60
4.3.3结果:寻求新的选项 64
4.4创造性问题的回答 65
4.5评价 66
4.5.1完整性和简洁性 66
4.5.2实验证据 67
4.5.3与先前理论的关系 69
4.5.4组成完整的理论 72
第5章更广泛的创造性顿悟 73
5.1泛化与拓展 73
5.2跨时间和复杂性的拓展 75
5.2.1复杂性:分析性问题解决 75
5.2.2复杂性:僵局和顿悟 77
5.2.3跨时间的拓展 79
5.2.4拓展的其他属性 82
5.2.5总结和讨论 83
5.3从个体向集体拓展 84
5.3.1集体中的停滞与突破 85
5.3.2额外变化机制:更替 88
5.3.3总结 89
5.4合并时间与集体 89
5.5终极系统水平 93
第三部分 调适
第6章能力的增长 96
6.1关于练习的问题 97
6.2行动的规则与结构 100
6.2.1行为的单元 101
6.2.2目标 101
6.2.3任务环境 102
6.2.4实践性知识 103
6.2.5策略执行 105
6.3技能习得过程 106
6.3.1一个世纪以来的进展 106
6.3.2信息特异性原则 109
6.4九种模式理论 113
第7章错误校正:特异化理论 117
7.1构建问题框架 117
7.2错误检测 118
7.2.1客观错误与主观错误 119
7.2.2行动和判断的分离 120
7.2.3错误信号作为对约束条件的违反 121
7.3错误校正 123
7.3.1错误的起源 124
7.3.2基于约束条件的特异化 125
7.3.3规则族谱和冲突化解 127
7.3.4与备选机制的关系 128
7.3.5单一学习事件的剖析 130
7.3.6三个中心概念 133
7.4迁移的问题 133
7.4.1基于约束条件的迁移理论 134
7.4.2模拟成功的迁移 135
7.4.3调适的首要性 139
7.5辅导的问题 139
7.5.1模拟从辅导中学习 141
7.5.2基于约束条件的辅导 142
7.5.3从基于约束条件的模型到多种导学模式 143
7.6Norbert Wiener的见解 144
第8章情境中的错误校正 145
8.1跨时间和复杂性的拓展 145
8.1.1技能习得的模式 146
8.1.2对能力的剖析 152
8.2集体中的错误减少 155
8.2.1集体中基于约束条件的学习 155
8.2.2安全启示 161
8.3大错误和社会的命运 162
第四部分 转变
第9章信念的形成 166
9.1关于转变的问题 167
9.2抵制的理论 170
9.2.1知识依赖性加工 170
9.2.2中心-边缘结构 172
9.2.3失谐消减 174
9.2.4讨论 177
9.3转变:以科学为例 178
9.3.1证伪中的进步 178
9.3.2反常事件的累积 179
9.3.3《结构》一书之后的多种方法 180
9.3.4木制品中的Kuhn 182
9.4信念转变:儿童科学家 183
9.4.1理论-理论 183
9.4.2本体论的范畴迁移 183
9.4.3转向教育学 184
9.4.4孩子只是孩子 185
9.5证伪的证伪 186
第10章信念修正:重新归类理论 188
10.1信念、信念系统和认知冲突 188
10.1.1信念维度 188
10.1.2信念系统的结构 190
10.1.3冲突的成分 193
10.2转变理论 195
10.2.1局部一致性与潜在冲突 196
10.2.2异类联结与显性冲突 197
10.2.3竞争评估 198
10.2.4变化扩散 199
10.2.5三个例子 200
10.2.6总结 201
10.3和其他理论的关系 202
10.4实用需求 205
第五部分 结论
第11章统合理论的要素 208
11.1深层学习的原则 211
11.1.1自发活动 211
11.1.2结构化、无边界的表征 212
11.1.3分层的、选择性的、容量
有限的、前馈的加工过程 213
11.1.4普遍的单调学习 213
11.1.5局部一致性与潜在冲突 214
11.1.6反馈与节点的变化 214
11.1.7节点变化的放大传播 215
11.1.8解释与显性冲突 216
11.1.9依据认知效用的竞争评价 217
11.1.10 必要的、充分的抑或充要的? 217
11.2进化起源 218
11.3非单调变化的难点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