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
  •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
  •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
  •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

79.99 九品

仅1件

山东济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藜 著;路甬祥 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7

小方壶斋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藜 著;路甬祥 编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10
  • 版次 1
  • ISBN 9787532849819
  • 定价 37.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0页
  • 字数 35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以一个具体学科为案例,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档案和对亲历者的访谈,以实证方法,回溯高分子科学自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的建制化及早期发展过程;并将这一时期科学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考察它与社会、政府及学术界自身的互动关系,进而探讨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机制,并分析其积极的历史作用及其固有的一些阻碍科学进步的缺陷。针对一门具体学科进行建制化的个案研究,是《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新意所在,是以作者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积累为基础,辅以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某些概念和方法的一个尝试,表达了作者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的愿望。
【作者简介】
张藜,196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科学社会史、中国与西方近现代化学史研究。已发表“50年代初期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等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言新中国时期的科学与社会:以高分子科学为个案
第一章高分子科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节国际学术背景
第二节国内社会背景
第三节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初步建立
第四节高等院校高分子化工教育的开展
小结“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

第二章建立新型科研体制的尝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学科
第一节背景: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的化学研究机构
第二节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研究:寻求新制度下的发展空间
第三节(北京)化学所的筹建:各种力量的冲突与互动
第四节(北京)化学所的高分子研究:任务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徘徊
小结建立新型科研体制的尝试

第三章科学、生产活动的组织与协调: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
第一节1954年:第一次全国高分子化学会议
第二节1955年: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
第三节1957年:《高分子通讯》
小结科学活动中的“官方”组织

第四章“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专门化
第一节高分子教学在中国的发轫
第二节平稳起步的北大高分子
第三节“大跃进”中的北大高分子
第四节对北大高分子人力资源的分析
小结“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

第五章科学家在建制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高分子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
第一节中国高分子科学家的群体分析
第二节对中国高分子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
小结中国高分子科学家在建制化过程中的作用
结束语试论中国现代科学活动的运行机制

附录
一1950年中国化学专家名录
二高聚化合物组研究工作计划报告(1952)
三关于高分子化学会议的工作报告(1954)
四“高分子化学及重有机合成研究计划协调座谈会”资料(1955)
五对高分子科学研究工作长远计划的意见(草案)(1955)
六高分子科学委员会简则(草案)(1955)
七《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关于高分子科学的内容
八《高分子通讯》发刊词(1957)
九《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序(1958)
十十年来的中国高分子化学(1949-1959)
十一王葆仁先生对如何发展高分子的意见(1961)
十二高分子教研室不同职务教师的业务要求(1963)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