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庄余珍出土初拓本】【拓制精美·四面俱全】汉·莒州汉安三年刻石四轴 | 清光绪庄余珍初拓本 | 邵章 邵锐父子旧藏 | 四面俱全 || 九雁斋精裱四轴
¥
50000
九五品
仅1件
传拓年代光绪 (1875-1908)
碑刻年代两汉三国
纸张其他
装帧手工裱轴(含手卷)
尺寸201 × 55.5 cm
数量1
货号X2704
上书时间2024-0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一共有四轴,皆为手工精裱。
尺寸:193× 59.3cm,91× 51cm。193× 44.2cm,78× 33cm。193× 59.3cm,77.7× 46.5cm。193× 44cm,68.5× 32.5cm。
- 商品描述
-
【1.碑刻底本简介】
▶刻石简介
莒州汉安三年刻石:东汉汉安三年(公元144年)刻。又名莒州宋伯望买田刻石、平莒男子宋伯望贸田记、平莒男子宋伯望等分界刻石。由此拓上印章可知其为光绪十八年(1892)出土,其年莒县城西孟家庄村民掘土获得汉安宋伯望祖界碑,已经销给境外商贾,即将出境。庄余珍闻知此事,重价购回,加以保存。后又埋地下,1956年复出,归莒南县文化馆。
此石刻珍贵,拓本少见,此完整光绪初出土旧拓更为少见。十分珍惜难得。
▶书法评价:
该石四面环刻,铭文皆为隶书,章法竖有行横无列,书风随意率真,结体大小参差,奇正相生,颇具奇趣,于汉代刻石中别具一格,颇堪效法。因刻石剥落较甚,存 290 余字,字多漫漶,可识者十之七八。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馆,旧拓稀见。
此石书法朴实古茂,结字走势自然鲜活,同“五凤刻石”趣味相近,但不属雅正一格。另外,它的用笔无太明显的波挑,一可能是土浸水蚀的原因,更大可能是属简帛书系统的书法。依此来看,东汉与西汉刻石书法是一脉相承的,其书写的习惯和文字的结构演变,应当是个渐行渐为的过程。
▶著录:
①鲁迅曾在琉璃厂故事中记述其:“21日午后往北京高师讲课。在德古斋买《伯望刻石》共四枚。”
②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曾记录其光绪十九年出土,曾归庄余珍。
▶历代书评
莒州汉安三年刻石:对其性质,有分界刻石、买田记、租界碑等不同观点;石四面文字的接排顺序有正、背、左、右和正、左、背、右的不同。碑文中提到的“东安游微”“营禺亭长”营贼曹撮”“长史”等官职,对了解汉代基层行政有一定意义。
【2.流传鉴赏】
钤印:霄山藏拓(朱)、桥西邵氏父子所藏记(朱)(注:此印章为邵章、邵锐父子所用章,曾在嘉德拍卖·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专场中见此印章)、汉租界碑光绪壬辰莒州西界出土今藏庄余珍家(朱)
▶鉴藏者简介:
①邵章(1872-1953),字伯炯、伯褧,号倬盦、倬安。浙江仁和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士。通版本目录之学,藏书万卷,精研碑帖,工书法。为邵懿辰长孙,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州府学堂,湖北法政学堂及江三省法政学堂监督,奉天提学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北京政府评政院评事兼庭长、院长等职。
②邵锐(1905-1966),字茗生。浙江杭州人,邵章之子。其对碑帖颇有研究,于诸多碑帖的刻拓源流、流传端绪以及现在存亡并藏于何处等问题皆了如指掌。
③庄余珍(1859~1935),字希堂,号眉川,大店庄氏望族代表人物,庄氏家族族长,清末民初著名改革家,教育家,书法家。幼时勤学,好收藏金石。光绪十八年(1892),莒县城西孟家庄村民掘土获得汉安宋伯望祖界碑,已经销给境外商贾,即将出境。庄余珍闻知此事,重价购回,加以保存。
【3.槌拓·时代·版本】
——时代·版本·考据·纸墨·拓工。
此拓为为光绪初出土初拓本。
▶其上有庄余珍旧藏印,故知其为“光绪壬辰年 ”即光绪十八年(1892)出土后归庄余珍的初拓印本。
【4.装裱】
一共有四轴,皆为手工精裱。
尺寸:193× 59.3cm,91× 51cm。193× 44.2cm,78× 33cm。193× 59.3cm,77.7× 46.5cm。193× 44cm,68.5× 32.5cm
【5.保存状况】
保存完好,品相颇佳,具体请见图片,品相级别请买家自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