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历代名著精选集:文心雕龙

3 1.6折 19 九品

仅1件

湖南常德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北朝]刘勰 著;李平、桑农 注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Z1~4

上书时间2023-10-22

武陵书香斋图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见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南北朝]刘勰 著;李平、桑农 注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1
  • 版次 1
  • ISBN 9787550600515
  • 定价 1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1页
  • 字数 22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历代名著精选集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兼容并包,出入经史,旁涉道玄,最后归宗文学;从文化形态来看,全书洋溢着体用结合的哲学精神,充满了原始要终的史学意识,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文学观念,币这些又都深融于兼解折衷的思维方式之中。
首先,《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两家又有区别,即以道为体,以儒为用。道体儒用、体用结合,是《文心雕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传统哲学精神在刘勰书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体用结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体”指最高指早原则,所谓“用’,指实现原则的具体措施。儒、道两家哲学代表了先秦诸子学说的最高成就,道家哲学属于处柔守静、返本归根的本体哲学;儒家哲学属于崇学尚行、建功立德的致用哲学。刘勰论文一方面要“寻根”、“索源”,探讨文学之本,所以标榜道家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又要“赞圣”、“设教”,发挥文章之用,因此抬高儒家圣人之道。《原道》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其主旨即是论文之体用。纪评:“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明其当然”指文学的社会功能,“明其本然”指文学的抽象本体。载道设教,尚行重用,为儒家道统;原道溯本,谈天说地,是道家趣旨。刘勰要论文之本原,必借道家思想以补儒家不足。同时,刘勰要论文之效用,又必以儒家之说克服道家的缺失。而《文心雕龙》中洋溢着的体用结合的哲学精神,是以儒道哲学为思想材料,在魏晋玄风中孕育形成的。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又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其次,《文心雕龙》又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文论著作,全书充满了“原始要终”的史学意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个有始有终、有盛有衰的过程。史家自觉地从整体的发展的角度把握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原始要终”的史学意识。这一意识正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刘勰认为《春秋》意旨精深,文字简约,所以左丘明就根据“原始要终”的原则,“创为传体”,“转受经旨,以授于后”(《文心雕龙.史传》)。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说自己发愤修史,意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将历史盛衰作为一个过程来把握,努力从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历史,是《史记》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史记>>成功的关键所在。刘勰非常重视“原始要终”的史学意识,《史传》强调:“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除《史传》篇论述“原始要终”的史学意义外,在其他篇目里刘勰还进一步总结了它在文学上的意义。《章句》:“原始要终,体必鳞次”;《附会》:“原始要终,疏条布叶”;《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在《序志》篇,刘勰更是直接提出了“原始以表末”的工作要求。
复次,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持一种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突出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文学观念上,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中。钱穆说:“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天人合一、心物相通的思想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子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并成为渗透各个文化学派的基本思想。《文心雕龙》所说的“道”和“文”都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天道一一人道;天文一一人文。天道与人道相通,本原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因为天地间生生不息的生命(从万物到人),均为阴阳二气所化育,同体自然生命之大道;天文与人文连贯,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因为无论是天地之文还是人心之文,都表现出造化的生命精神,而最终又都切合于自然之道。那么,刘勰又是如何具体沟通天道与人道、天文与人文的呢?大致说来,约有三法:一是借《周易》作中介,贯通天道人道;二是以“三才”为前提,论证天人一体;三是用“圣人”作纽带,联结天文与人文。
最后,《文心雕龙》中体用结合的哲学精神、原始要终的史学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文学观念,追根溯源都与兼解折衷的思维方式有关。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它深融于传统文化的肌理之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说:“具有自己制度与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样式。”中国文化的思维六式虽有多种,但最基本的样式莫过于分而为Z-、执两用中的“中和”方式。刘勰继承了这种“分两尚中”的思维方式,以此来“弥纶群言”,写作《文心》。他论文力主“折衷”,反对“复似善骂,多失折衷”(《奏启》)的极端做法,认为“折之中和,庶保无咎”(《章句》),《序志》篇还特别申明《文心》是本着“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的方法来写作的。“折衷”的前提是“执两”,只有对事物的两端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兼解以俱通”(《定势》),才能处理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做到不偏不倚、求中持平,实现“以裁厥中”(《附会》)的目的.因为?物的发展有一个量的限度,达不到这个限度,事物就不能处于最佳状态;但是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发生质变,向反面转化了。所以,刘勰在分析具体的文学问题时,总是采用分两折衷的方法:一方面对文学问题分而为二,兼解俱通,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立范畴,如体与术、质与文、才与学、奇与正、古与今等;另一方面在分两兼解的同时,又强调“能执厥中”(《封禅》),力求把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兼解折衷的方法,就是刘勰的艺术辩证法。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上影响深远,历代研究者层出不穷,成果众多。其中文?注释方面,清代黄叔琳注和纪昀评的《文心雕龙辑注》?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最流行;字句校勘方面,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及《补正》、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最重要;理论研究方面,近人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今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最著名。研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参看。
【目录】
前言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明诗
乐府
诠赋
颂赞
祝盟
铭箴
诔碑
哀吊

谐隐
史传
诸子
论说
诏策
檄移
封禅
章表
奏启
议对
书记
神思
体性
风骨
通变
定势
情采
熔裁
声律
章句
阴靜
比兴
夸饰
事类
练字
隐秀
指瑕
养气
附会
总术
时序
物色
才略
知音
程器
序志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见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