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

40 2.7折 146 九品

仅1件

河北沧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武玺 编者;周宗良;蔡明俊;张家良;罗波;责编:王瑞;李熹蓉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07

评价295好评率 100%

  • 包装仔细 26
  • 品相不错 23
  • 非常满意 21
  • 物流很快 20
  • 发货速度快 19
  • 服务态度好 18
  • 价格实惠 17
  • 值得信赖 15
  • 物超所值 14
  • 品相超预期 13
查看全部评价

豫骅书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武玺 编者;周宗良;蔡明俊;张家良;罗波;责编:王瑞;李熹蓉
  •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8360420
  • 定价 146.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
本书从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基本概念、预测方法、研究手段、开发技术与实践入手,系统介绍从宏观构造油藏、介观储层构型和微观孔隙结构三个空间维度表征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模式,并从时间维度阐述储层时变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及时空域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田开发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节 认识剩余油

第二节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研究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剩余油预测方法和技术

节 油藏地球物理剩余油研究技术

第二节 物理模拟实验方法

第三节 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技术

第四节 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技术

第三章 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节 断层精细描述与剩余油控油模式

第二节 微幅度构造形态与剩余油控油模式

第三节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类型划分及构造控油复合模式

第四章 储层构型模式与剩余油表征

节 冲积扇储层构型与剩余油表征

第二节 曲流河储层构型与剩余油表征

第三节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与剩余油表征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与剩余油表征

第五节 砂质重力流储层构型与剩余油表征

第六节 滩坝储层构型与剩余油表征

第五章 微观孔隙结构剩余油分布研究

节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赋存状态

第二节 微观剩余油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剩余油赋存状态测试分析

第四节 不同驱替介质的微观剩余油动用特征测试分析

第六章 油藏时变非均质性研究与剩余油分布

节 油藏静态非均质性的研究

第二节 油藏时变非均质性研究

第三节 油藏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我国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我国东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复杂断块油藏,受断层间相互切割、沉积环境各异、储层平面与纵向非均质性强等因素先天影响,加之注水开发后的冲刷改造,进一步加大了油藏非均质性,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2018年底,国内多数已开发油田平均含水率达90%,采出程度多数不足30%,这意味着有超70%的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油,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既是巨大的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剩余油刻画难、效益挖潜难的挑战。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精准认识剩余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精益油田开发,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和重点。

常规油田的开发过程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1)利用油藏原始地层能量的开采过程称为一次采油,常见的有溶解气驱和气顶气驱,采收率普遍不高,一般不超过10%左右;(2)采用注水或注气的方法,通过保持地层压力的采油过程称为二次采油;(3)二次采油之后,采用一些物理手段和化学方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过程称为三次采油。

受制于油藏条件、技术手段和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乃至世界石油行业,水驱原油采收率普遍不高,即使在一些储层良好、技术先进的国家,水驱原油采收率一般都在50%以下;对我国大多数油田来讲,油田开发进人了高含水后期或特高含水期,耗水率大幅上升、经济效益大幅降低。开展剩余油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剩余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特征,指导油田开展二次开发调整或三次采油工作,进一步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

第一节认识剩余油

一、剩余油的定义

剩余油广义的定义为:剩余油是指已投入开发的油层、油藏或油田中尚未采出的石油。狭义的剩余油是指剩余可动油,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加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并改善现有的工艺技术,能采出来的那部分油和假设油层在注人水全部波及时理论上能采出的油。因此,剩余油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尚未采出而滞留在地下油藏中的原油,采收率越高,则剩余油越少,反之亦然。为了准确界定剩余油概念,一些有关剩余油的基本概念对认识剩余油很关键。

(1)探明地质储量:指油藏或油层在原始条件下(未开采前)所拥有的工业油气数量。由于地下油层与油层中的孔隙以及其中所含油气的状况与分布均极复杂,其准确数量很难弄清,因此,我们所说的油气地质储量,只反映人们在一定勘探开发阶段上对油藏及其油气数量的认识水平。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逐步深人,这种认识水平将逐渐接近地下油藏的客观实际。

(2)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出的油气数量。在油藏开发尚未结束之前,可采储量都是通过各种方法预测估计的,多数情况下是在编制开发方案、调整方案或储量研究报告时所预测估计的。它与油藏开采结束时的累计采油量(或称为实际最终采油量)是两个概念,并且在数值上常常有很大差距。

(3)束缚油:束缚油的概念不常使用,但它的含义是明确的,是指紧密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上和狭小的孔隙、裂缝中的常规不可流动、不可采出的石油。束缚油与束缚水可能有相似的物理状态,但两者怎样共存于岩石孔隙中,这方面的研究揭示似乎不够。束缚油可能主要以吸附的形式附着在亲油岩石的颗粒表面而呈常规不能流动的状态。2610(4)残余油:现行残余油的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室内岩心水驱油试验时,尽注水之所能(长时间高孔隙体积倍数水洗)而未能驱出的石油;其二,指油田开发结束时残留于地下的石油。由于岩心比实际油层小得太多,以及不可能以10倍、数十倍于油藏孔隙体积的注水量对实际油藏进行水洗,因此,实际油藏开采结束时,无论在平面上或是在剖面上,都存在一定数量未水洗及水洗不充分的油层。所以,第二种残余油概念的数量或比率,将大大高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所包括的数量。

(5)剩留油:有些学者在石油院校及地质院校的教材中针对残余油的论述主张:“注水后地下的残余油应该包括两部分,剩留油与残余油。所谓剩留油(或称为剩余油)是指由于波及系数低,注人水尚未波及的区域内所剩下的原油,而残余油是指注人水在波及区内或孔道内已扫过区域仍然残留、未能被驱走的原油”。显然,他们所说的“剩留油”应是剩余油的一种存在形式(一般多称为“死油区”),“残余油”应属广义的残余油范围。

界很少使用,而剩余油一词已广为使用,为避免混乱,本书不使用剩留油概念。目前,研究中所指的剩余油严格意义上是广义上的剩余油概念,它既包括此前认为的剩余可采储量,也包括此前认为的不可采出的油气储量,或者说是束缚油、残余油、剩留油之和。如果技术条件提高,在开采成本的范围内,这部分储量中的相当部分将成为提高采收率阶段剩余油研究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在我国油田开发领域,长时期以来都在采用剩余油这一定义。提高原油采收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地下原油的埋藏方式多样,流体性质复杂,开采难度十分巨大。从行业整体开发水平来看,原油的采收率在30%~60%之间。



精彩内容

本书从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基本概念、预测方法、研究手段、开发技术与实践入手,依据大港油田大量科研与生产实践素材,系统研究并形成了从宏观构造油藏、介观储层构型、微观孔隙结构三个空间维度表征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模式,并从时间维度研究储层时变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影响,较为全面地建立了时空域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

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