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民族性 贰: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民族性 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

看好再拍

120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沧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沙莲香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p4

上书时间2024-11-11

初十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沙莲香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0150413
  • 定价 5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8页
  • 字数 37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性3:民族性三十年变迁》是作者续承费孝通、孙本文、潘光旦等前贤的谱系,沉潜于中国民族性研究数十年,文本深犁、量化分析与个案研究并举,探寻中国人性格的特性。通过比较民族性格的稳定性因素和随社会变迁不断“塑形”,折射出中国人性格的丰富性。作品尤其凝聚心力于“中庸”思维方式与人格特质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熔铸的意义,在客观的研究中注重发掘中国民族性中的优异品格,堪为中国人自我认知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和中国民族性研究,其代表性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国民族性》等声播海内外,对总结和认识中国民族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目录】
绪论中国人研究在中国
一、“中国人研究在中国”的可能与局限
二、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

第一章“另解”民族性和民族性变迁
一、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
二、社会运动和社会认同
三、民族性变迁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
四、民族性变迁的文化和制度因素
五、“另解”民族性和民族性变迁

第二章20世纪80年代农民的自由和勤劳
一、一个“制度性事件”
二、人口大移动--“农民工”及其牵动“几代人”
三、农民性格变迁的特点

第三章对“生与死”的关切和读书热
一、对“人”的“问题”的反思
二、读书和求学
三、一代青年的人文诉求和凤毛麟角

第四章走向经济和“把科技转换为产品”
一、一位科学家的“科学家”意义
二、产品“生产”和理性选择
三、产品“销售”和理性选择
四、中关村里的“异性”思维
五、文化理念与理性行为

第五章知识分子的分化
一、“分化”分析框架
二、思想启蒙学者:钱理群
三、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反思与实践:邓正来

第六章20世纪90年代“性别”和“性别”问题的深刻性
一、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和一位女村主任
二、走出“性别”困境
三、男女生命价值同

第七章工人下岗和工人“市民”
一、“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
二、工人下岗
三、工人“市民”

第八章“2003”标识性事件和互联网的功能转变
一、“政府信息公开”和“知情权”
二、“孙志刚事件”摇荡了人性“底色”
三、互联网的作用发生转变
四、民族性变迁出现的层级性

第九章“2008”与“公共”精神突起
一、汶川和人性的光辉
二、北京奥运会与北京“人文”
三、公共文明当为民族性创生之不可逾越的分野

第十章志愿者作为“行动者”的意义
一、志愿者作为“行动者”
二、“格物致知”的意义
三、“行动者”之于“格物致知”
四、“志愿者”让民族性刨生变成“行动”

第十一章另解“中庸”
一、开启“中庸”研究
二、另解“中庸”:“多数”和“少数”
三、“另解”是思路的转换

第十二章对“文明”的希望力量
一、“少数”的“狂”
二、“80后”这类“少数”
三、一代新人的文明态度

第十三章并非终结的终结
一、写作的安排
二、“另解”贯彻写作
三、写作中的知识分子
四、写作的最后落点:行为文明和民族性创生
五、中国人自我审视是个过程

第十四章伴随着“心灵亮光”的中国民族性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