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8 1.6折 49.8 九品

仅1件

安徽阜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凯恩斯 著;李欣全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28-C

上书时间2024-05-17

欣恒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凯恩斯 著;李欣全 译
  •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 2010-07
  • 版次 2
  • ISBN 9787544237291
  • 定价 4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21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巨著。它问世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以其独到的“有效需求理论”与“乘数理论”,解释了生产水平倒退及失业率骤增等传统经济学无力解答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每个人的资产甚至命运依然会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涨跌,通胀率、利息、央行货币政策中的任何一项不仅会影响我们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也将影响持有者选择投资时机的策略。而《通论》所论述的正是这些现代人不可不知的经济学知识。
【作者简介】
凯恩斯(1883—1946),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里程碑般的地位,曾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起,他开始怀疑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能否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并逐渐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
【目录】
目录西方经济学派源流简表/1原序/14导读/16
第壹篇引论
《通论》中的就业理论不仅适用于传统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情况,而且还适用于各种非充分就业的事例。
传统经济学中误认为的失业其实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两种情况的。
它们存在下的劳动市场体系也是由需求曲线和使用曲线组成。但他们却忽视了第三种类型的失业。
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和有效需求原理同时说明的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才是符合实际状况的理论。
第1章正名/20
第2章古典学派的前提/21
Ⅰ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两个错误假定/21
Ⅱ真实工资、货币工资对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影响/23
Ⅲ货币工资争论影响下的真实工资/29
Ⅳ“非自愿性”失业/31
Ⅴ对古典学派第二个假设的批驳/32
Ⅵ经典学家们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理论的讨论/33
Ⅶ经典学派的三个相互依存的假设/36
第3章有效需求原则/37
Ⅰ与就业相关的术语/37
Ⅱ各种因素变动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39
Ⅲ被普遍接受的迷惑性学说/43

第贰篇定义与观念
对经济概念的模糊不清是造成我们不理解经济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衡量单位问题而论,单位的不同,直接导致经济总量只能用价格的总和来表示。
在《通论》出版以前,西方并没有系统的国民收入的概念和统计数字,
所以明确、清晰地说明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引起的问题对分析整个经济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4章单位的选择/46
Ⅰ引论/46
Ⅱ重论古典经济学家未能清晰解释的经济概念/46
Ⅲ决定就业量的各种因素/50
Ⅳ用产量与就业量表达的供给函数/53
第5章预期与就业/54
Ⅰ期望值对投资和就业量的影响/54
Ⅱ由期望值决定的就业量/57
第6章收入、储蓄及投资的定义/59
Ⅰ使用者成本的定义及相关因素/59
Ⅱ储蓄与投资/66附录论使用者成本/68
Ⅰ再论使用者成本的概念和现实意义/68
Ⅱ使用者成本的计算方法/72
Ⅲ过剩设备对使用者成本的正面影响/73
Ⅳ马歇尔对使用者成本的错误理解/74

第7章再论储蓄与投资的意义/76
Ⅰ对储蓄和投资不相等的分析/76
Ⅱ投资的定义和它对资本的影响/76
Ⅲ储蓄和投资的差别/78
Ⅳ强迫储蓄的局限性/80
Ⅴ再论储蓄和投资的现实意义/81

第叁篇消费倾向社会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决定的,
而最终决定有效需求规模的心理因素
之一就是所谓的“消费倾向”。
不但如此,而且,不论从人性角度来看,还是基于经验中的具体事例,消费倾向都是一
条极具影响的心理规律。

第8章消费倾向:(一)客观因素/86
Ⅰ消费倾向和消费量/86
Ⅱ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88
Ⅲ对消费量和收入的研究/91
Ⅳ决定消费量的诸多因素/94
第9章消费倾向:(二)主观因素/100
Ⅰ不利于消费的八种动机/100
Ⅱ利息率改变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102
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104
Ⅰ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对就业量的影响/104
Ⅱ乘数对就业量的重要作用/106
Ⅲ投资数量改变所导致的变化/108
Ⅳ难以预测的事件对就业量的影响/110
Ⅴ储蓄、收入与社会富裕/112
Ⅵ举债支出和开采金矿/115

第肆篇投资引诱
投资量的多寡取决于对投资的诱导,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相对的高低。
资本边际效率代表投资带来的利益,利息率代表投资的代价。
如果利益高于代价,资本家就会加大投资力度,反之则会对投资的去向进行斟酌。

第11章资本的边际效率/120
Ⅰ投资和资本边际效率/120
Ⅱ对边际生产力、边际报酬、边际效率及边际效用的辨析/123
Ⅲ资本边际效率的决定因素/127
Ⅳ影响投资的两类风险/132
Ⅴ资本边际效率对经济理论的作用/133
第12章长期预期状态/134
Ⅰ未来收益的推测/134
Ⅱ信任状态/135
Ⅲ投资的原因及方式/136
Ⅳ“按成规办事”/138
Ⅴ投资市场中不可捉摸的因素/139
Ⅵ投资市场/143Ⅶ其他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146
Ⅷ减轻我们对未来茫然无知的要素/147
第13章利率通论/148
Ⅰ引论/148
Ⅱ消费倾向和流动性偏好/149
Ⅲ货币与几种因果关系/154
Ⅳ投机动机的灵活偏好和“空头状态”/154
Ⅴ储蓄/154
第14章
古典学派的利率论/156
附录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经济学原理》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率论/164
Ⅰ马歇尔、埃奇沃斯及庇古教授对利率的见解/164
Ⅱ李嘉图对利息率的见解/167
Ⅲ米赛斯教授的奇特利率论/170
第15章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商业动机/171
Ⅰ投机种类/171Ⅱ流动性偏好函数和各动机的函数关系/175
Ⅲ限制利率的各种因素/178
Ⅳ对货币数量的讨论/180
第16章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观察/181
Ⅰ个人储蓄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181
Ⅱ决定生产效率的因素/183
Ⅲ资本的充裕状况与边际效率、利息率的关系/186
Ⅳ用利率控制法改变社会弊端/189
第17章利息与货币的特性/190
Ⅰ利息率的一般特征/190
Ⅱ不同资产的利息率/194
Ⅲ货币的特殊性质/197Ⅳ
货币利息率是唯一的利息率/202
Ⅴ持有资本的方式和土地货币效应/204
Ⅵ自然利息率和中立利息率/206

第18章就业通论提要/208
Ⅰ经济体系中,被我们视为不变、自变和因变的因素/208
Ⅱ就业通论的纲领/210
Ⅲ持续经济稳定的四个条件/211

第伍篇货币工资与物价
解决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对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这两个办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社会注入更多的购买力,使过剩产品越来越少,
企业从而变得趋向正常运营。
资本主义也可以走出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危机。
在本篇中对价格论和工资论系统的理论和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加以比较,
能更好地说明它的合理化。

第19章货币工资的改变/216
Ⅰ古典学派对劳动需求的简化/216
Ⅱ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218
Ⅲ工资水平降低的原因/225
附录论庇古教授之《失业论》/227
第20章就业函数/235
Ⅰ就业函数和就业弹性函数/235
Ⅱ有效需求和物价弹性以及产量弹性的关系/239
Ⅲ假设产量不变,物价上涨恰与MV成比例的两个限制条件/241
Ⅳ真实工资、边际负效用和劳动力的相互关系/243
第21章物价论/244
Ⅰ经济体制的划分/244
Ⅱ决定价格水准的因素/245
Ⅲ影响货币数量的各种因素/246
Ⅳ进一步讨论几种复杂因素/248
V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现象/254
Ⅵ货币数量、货币价格、物价及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254Ⅶ货币数量对价格的长期影响/256

第陆篇通论引起的社会问题的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交替性地经历繁荣和萧条的经济状态。
繁荣时期,经济活动就兴旺,消费和投资高涨,就业量接近充分;而经济萧条时期,经济活动就萎缩甚至恶化。
流行于15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但却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否定。
其实,它还是发挥了自己的重要作用。节俭是美德还是弊端?
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的清教徒来说,
当然是美德,但在许多贵族和思想偏激的经济学家看来,则不一定是如此。

第22章略论经济周期/260Ⅰ繁荣和萧条的周期运动/260
Ⅱ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262
Ⅲ补救经济衰退的方法/266
Ⅳ降低失业率的方法/269
Ⅴ其他学派的就业理论/270
Ⅵ其他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271
Ⅶ其他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273
第23章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诸多消费不足的学说/276
Ⅰ重商主义/276
Ⅱ贸易顺差的定义对各国产生的影响/278
Ⅲ各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的见解/281
Ⅳ忽视现实的古典学派/287
Ⅴ针对高利贷的各种意见/287
Ⅵ格塞尔及其理论/290
Ⅶ消费不足和大量储蓄引起的争论/293
第24章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304
Ⅰ结语: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304
Ⅱ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食利阶层/306
Ⅲ对古典学派理论的辩述和个人主义传统的优点/309
Ⅳ新的经济体制/312
Ⅴ后论/31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