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北欧卷)

13 3.2折 41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奉贤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隽 著;钱林森、周宁 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29-9787532884933

上书时间2024-05-24

岁暮轩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叶隽 著;钱林森、周宁 编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2884933
  • 定价 41.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5页
  • 字数 28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对于北欧与中国之间的精神连接,主体性是叶隽的关注所在。书中描述的,一方面是“授”者在欧陆的生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者的复杂情况。这两者为历史隔断,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叶隽在全球“文化圈”的格局中探寻“异质”文化的关键功能,最终强调的是世界人文的价值共享。他发现,比起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易卜生不见得那么显赫,但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亲密关系,则有过之。世界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固然离不开地缘政治,但与国力强盛不一定成正比,其影响更取决于精神与美学的内涵。在叶隽对于“北欧精神”及其中国接受的诠释中处处可见中心与边缘、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张力,如他指出:“世界走向文化大同之路,恐怕未必仅应以政治国家或强势权力为标志,而是需要考虑文化多元与求和原则。相比较德国文化圈的相对强势,北欧因其政治分属多国,现实场域内的文化圈取势不强,但并不意味着它本身不具备竞争力。”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作为现代中国知识资源的北欧文学之东渐侨易
一、作为日耳曼文化源起与分支的北欧一脉
二、现代中国之兼容并蓄:以北欧为中心
三、作为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细分:从“向度变型”到“格义立型”
四、理论思考与基本框架

上篇 文类意义与诗人巨像
第二章 易卜生戏剧该怎样理解?
——以胡适、鲁迅的讨论为中心
一、易卜生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上的地位问题
——以刘大杰的评价为中心
二、从《易卜生号》到胡、鲁之争
——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为中心
三、胡适、鲁迅的观念异同及其留学背景
——以留日学人之发凡起例为中心
四、易卜生的符号化功用
第三章 安徒生童话该怎样翻译?
——以周作人批评、叶圣陶创作与叶君健翻译为中心
一、安徒生童话能这样译吗?
——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的批评为中心的讨论
二、1920年代的安徒生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化场中的“儿童文学镜像”
——以《安徒生号》为例
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的起点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
四、童话创作的实践及其安徒生影响
——以叶圣陶为例
五、安徒生中国接受的翻译中介及其创化:叶君健的翻译史、文学史与交流史意义
六、日耳曼文化史谱系与“侨易新符”的意义
第四章 勃兰兑斯批评该怎样学习?
——以若干刊物与知识精英为线索
一、从“三子星座”到“三刊挺勃”
——《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的勃兰兑斯译介趋势
……

下篇 镜像、范式与资源(文学镜像、戏剧比较、德国资源)
第五章 “娜拉形变”与“妇女解放”
第六章 从“群鬼乱舞”到“诸家并起”
第七章 “德国原像”与“北欧精神”
第八章 结论:北欧精神之格义与现代中国知识精英的世界胸怀

附“中国知识”的北欧侨易及其资源价值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