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犯罪·法律与司法·全球化挑战及本土回应学术研讨会特辑:武大刑事法论坛(第4卷)
正版闪电发货
¥
19.72
3.4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亚刚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5-0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亚刚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11
-
版次
1
-
ISBN
9787811098839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3页
-
字数
4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刑事法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刑事法制为研究内容的刑事法律科学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近年来,武汉大学为了进一步发挥文科的优势,加大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力度,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确定少数研究机构为学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并给予大力扶持。以武大刑法学科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刑事法研究中心,有幸被纳入其中作为重点建设的对象。按照学校的要求,中心应当成为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的刑事法律重点研究基地,应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准。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创办了《武大刑事法论坛》,以作为中心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
《武大刑事法论坛》设有“理论前沿”、“基础理论”、“国外刑法”、“犯罪学”等固定栏目,主要发表“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监狱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我们的宗旨是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关注刑事法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重视刑事法学的哲学与人文根基,并对之进行思辨性的深层次研究,又注重把握刑事法学的务实性特点,对司法实务中提出的疑难和全新的问题进行开拓性探索。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独立思索,自由对话,对不同理论观点、学术风格兼容并蓄。
《武大刑事法论坛》作为一种新的出版物或新生事物,我们不能指望它一出世便尽善尽美,但我们有决心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将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当然,除了主办者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一切关心刑事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的同仁们的爱护与扶持。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诚来共同培育这株新苗,使之早日成为一颗绿叶成荫、硕果累累的大树,以其独特的风姿展现在法学园林之中。
- 【作者简介】
-
林亚刚,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修过铁路、当过工人。1979年9月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3年7月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师从马克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获法学搏士学位,毕业后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刑法教研室工作至今。
- 【目录】
-
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重新定义犯罪学王牧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死刑政策的调整陈光中
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陈忠林
殡仪服务流程之犯罪形态研究——以台北县市为例张祥仪
中国内地凶杀犯罪状况分析赵国玲
贵州卖淫问题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李青
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为视角梅传强、蔡春
通过犯罪分层统一刑法体系的构想叶希善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司法认定的若干问题方明
黑社会性质组织:一种另类权力的解读周良沱
跨境有组织犯罪及其防控对策研究靳高风
互联网对中国刑法带来的冲击皮勇
网络犯罪的现状、司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地区网络犯罪为切入点杜国强
浅谈网络诈骗犯罪的遏制对策冯前进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樊崇义
移植与适应:论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前景蒋超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刑法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卢勤忠
中国内地的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法律与司法——全球化挑战和本土回应莫洪宪
权利的表达与实践:论司法救济的有限性——以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为例邵华
小区矫正风险的客观评估研究邬庆祥
理论前沿
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死刑制度的协调完善卢建平
论社会危害性的逻辑结构刘四新
单位犯罪的独立人格定位张纪寒
基础理论
刑罚目的实现论纲王昭振
禁止类推的修辞功能研究孙光宁、武飞
国际刑法
论反人类罪黄志瑾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研究杨宗辉
法律适用
论“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李萍’
析为取得财物对“其他在场人”实施暴力、
胁迫行为的定性汤嫒媛姚军
征稿启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