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25 7.1折 35 九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裴安平、熊建华 著;季羡林 编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D5

上书时间2025-01-01

永恒书局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裴安平、熊建华 著;季羡林 编
  •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8
  • 版次 1
  • ISBN 9787535138354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13页
  • 字数 38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即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学界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

  1993年,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参观荆州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后,受到震动,撰写了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1997年,他再撰《中国历史必须重写》,重申应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作者简介】
裴安平,1953年10月4日出生湖南,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7级本科生,北京大学考古系81级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南省考古学会秘书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尤其对我国史前考古和史前农业考古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发掘了湖南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等史前著名遗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遗址也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普通项目与重点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约50万字。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荣获国家文物局首届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

2002年9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选为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总序

导论

上编 史前稻作

第一章 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

第一节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

第二节 研究简历与主要理论学说

第三节 中国稻作起源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史前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长江流域各地新石器文化的谱系与基本特点

第二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的重要遗存

第三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第四节 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发展的区域性

第三章 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北上发展与东传

第一节 江淮与黄淮地区原始稻作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原始稻作的北上及与长江流域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原始稻作农业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

第四章 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动因及其对中国文明的贡献

第一节 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发展的外因

第二节 长江流域史前稻作发展的内因

第三节 长江史前稻作农业对中国文明的贡献

上编小结

……

下编 历史时期的稻作

下编小结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