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形体史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字形体史

可开发票

162 4.8折 338 全新

仅1件

山东淄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锡兴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1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6-21

山东薇薇书屋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陆锡兴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1
  • 版次 1
  • ISBN 9787572013195
  • 定价 33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汉字形体史》共四编三十九章,总字数约150万字,内容包括上古形体史、篆文形体史、汉隶形体史、草书形体史、真书形体史等,全面论述了从商到清的汉字形体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各种书体的特点及兴衰、各个概念的正确含义,图文并茂,是第一本关于汉字的通史性的著作。该书选取的研究对象,不是当前学界关注并深入研究的甲骨文,而是聚焦近代汉字的发展历史,为研究汉字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对于“冷门绝学”的持续发展与不断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弥补当前汉字学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陆锡兴,上海市人,文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字学、文献学、古代器物学研究。致力于古代器物研究,主编12卷本《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已出版多卷。从事多种 大型辞书编篡,担任《辞源》(第三版)分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委,担任《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编审工作。
【目录】
第一編上古文字形體史

第一章商周古文字之發現與整理3

第一節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3

第二節甲骨文字之形體特點8第二章先秦金文之發現與研究13

第一節商周金文之發現13

第二節商周族徽之形體特點18

第三節書寫體進入金文22

第四節金文齊整化30第三章象形書之流行37

第一節鳥蟲書肇始及流行37

第二節雲書為象形書之基礎41

第三節鳥蟲書之構造50第四章商周玉石陶文之發現53

第一節商周玉石文字53

第二節商周陶文之發現與研究58第五章戰國帛書竹簡的發現和研究63

第一節戰國簡牘之發現與整理63

第二節楚簡文字特點72第六章古文字形體之演變76

第一節古文字之形體特點76

第二節古文字之訛變80

第三節從古文字發展看歷史分期83第七章秦文大篆到小篆87

第一節秦金石銘文的發現與整理87

第二節秦之封泥璽印與陶文93

第三節秦簡牘之發現研究100

第四節籀文與大篆103

第五節秦篆與小篆107

第一編下篆文形體史

第一章秦統一文字113

第一節戰國時期之文字異形113

第二節秦統一文字形體118第二章漢代篆文從實用到裝飾122

第一節簡帛所見之漢篆122

第二節漢代之封泥125

第三節漢代之瓦當文、磚文129

第四節漢代之石刻篆文135

第五節漢代之金文篆書142第三章繆篆與曹熹篆156

第一節繆篆是和美之篆156

第二節漢代印章文字與繆篆關係160

第三節繆篆用於私印165

第四節繆篆之形體特點175

第五節曹熹篆興起179第四章傳寫古文182

第一節漢晉時代古文之發現182

第二節《三體石經》的刊造184

第三節科斗文與奇字188

第四節《説文》古文與《三體石經》古文192

第五節古文之今文本與隸古定194

第六節隸古文之傳佈197

第七節唐衛包之古文199

第八節唐代以來之古篆202

第九節宋代以來之古文纂集206

第十節宋元以來古文興起與古篆書法209第五章俗篆盛行之魏晉南北朝217

第一節魏晉以來之篆文217

第二節東晉南北朝之正篆與俗篆222第六章唐代俗篆之流行與正篆之復興228

第一節唐代前期流行俗篆228

第二節李陽冰對正篆之貢獻233第七章宋代以來正篆之復興244

第一節徐氏兄弟與《説文解字》244

第二節宋代崇尚正篆250

第三節疊篆之結構255

第四節《説文》學昌明之元明清篆書262

第二編上漢隸形體史

第一章隸書之產生271

第一節廣義之隸書和史籍中之隸書271

第二節隸書之起源274

第三節漢隸之分期與發展278第二章漢代隸書之發現290

第一節漢代簡牘之發現與整理290

第二節漢代石刻之發現與整理312

第三節漢代陶文之發現331

第四節骨刻、鉛劵、漆器刻文等其他銘文333第三章漢魏經籍之正字活動337

第一節《説文解字》規範隸書形體之努力337

第二節《説文解字》為正字之綱341第四章《熹平石經》與《正始石經》345

第一節《熹平石經》始末345

第二節《熹平石經》字體之特點348

第三節《熹平石經》《正始石經》正隸之首次實踐353第五章史書之謎360

第一節史書之種種推測360

第二節史書之興起365

第三節史書之形體370

第二編下八分形體史

第一章漢代八分377

第一節八分書之解釋377

第二節何人為八分創製者380

第三節銘石書八分之形成382

第四節八分之形體393

第五節八分之意義408第二章承前啟後之魏晉八分410

第一節魏晉流行金針八分410

第二節昌盛之西晉八分416

第三節變化中之東晉南朝八分424第三章衰落之北朝八分437

第一節繼承魏晉之十六國分書437

第二節受冷落之北魏八分441

第三節北朝後期八分之復興445第四章盛極一時的唐代八分458

第一節唐代八分之形成458

第二節唐代八分名家輩出464

第三節唐代八分形體之特點474第五章宋元以來八分478

第一節宋代復古之八分書478

第二節形體不古之元明八分485

第三節有清一代八分書藝放異彩487

第三編草書形體史

第一章草書之形成495

第一節草書名稱之解釋495

第二節草書起於何時496

第三節漢魏以來草書的發展500

第四節漢代草書之結構特點505第二章章草始末508

第一節章草名義之辨508

第二節傳世章草之形成511

第三節早期章草與趙孟頫《急就章》的比較515

第四節章草之特點518

第五節章草之流傳523第三章今草533

第一節今草之來源533

第二節長沙東牌樓之東漢今草537

第三節樓蘭出土之魏晉今草540

第四節今草形體特點544

第五節狂草547第四章推廣草書之努力557

第一節草書教學方式557

第二節從《草書禮部韻寶》到《草書韻會》561

第三節草訣歌之流行562

第四節從《草字彙》到當代草字編570

第五節草書之缺陷573

第六節草書標準化之嘗試575

第四編上眞書形體史上

第一章眞書之起源及發展581

第一節眞書之特點及有關名稱581

第二節眞書在漢代出現585

第三節佔主流地位之三國眞書591

第四節成長中之西晉眞書597

第五節繼承漢魏之河西眞書602

第六節北朝眞書之發現605第二章北朝銘刻眞書609

第一節魏碑與元氏魏碑609

第二節元氏魏碑的重要碑誌612

第三節元氏魏碑的特點617

第四節元氏魏碑是北魏字學之成果620第三章盛唐楷書之形成625

第一節東晉南朝眞書625

第二節北朝銘石書之衰微635

第三節南北眞書之和同639

第四節隋代完備的楷書書法642

第五節唐代為楷書藝術之高峰644第四章行書與蘭亭論辯649

第一節行書之含義649

第二節行書之產生651

第三節行書之特點660

第四節蘭亭序辯論之經過662

第五節蘭亭論辯之學術問題666第五章別字氾濫之北朝674

第一節北朝別體字之發現和研究674

第二節北朝碑別字之形成676

第三節北朝碑別字之延續681

第四節北朝別體字之構造方式686

第五節敦煌文書俗字之特點689第六章古今混合之書風與武周新字696

第一節眞書夾用篆字之風尚696

第二節武周新字始末700

第三節武周新字辨偽703

第四節武周新字由來706第七章隸變是形體變革之轉折點709

第一節新發現材料促進新探索709

第二節隸變之方式712

第三節隸變之兩個步驟719

第四節漢隸與今隸之變728

第五節字形多體制與今體之協調736

第六節隸變引起文字體制之變革740

第四編下眞書形體史下

第一章唐代經籍文字之是正747

第一節南北朝之正隸俗隸之辨747

第二節顔之推父子正字觀與刊正俗字活動751

第三節唐代五經文字之辨正755

第四節《五經字樣》與《新加九經字樣》760第二章唐代字樣學765

第一節唐代字樣之先驅——《顔監字樣》與《正名要錄》765

第二節《干祿字書》之問世768

第三節字樣學之正字作用772第三章宋代經籍整理與近代正字的確立777

第一節增篆之蜀石經777

第二節北宋二體石經780

第三節小學家之正字活動785

第四節字典成為字形之準則788第四章明清以來楷書書法的發展791

第一節宋代之院體791

第二節明清之臺閣體、館閣體793

第三節唐宋以來楷書書法之教學802第五章印刷術促成近代漢字形體標準810

第一節官府控制下之經典書籍印刷810

第二節書坊逐利刊行產生之簡俗字814

第三節從宋體到匠體820

第四節匠體字的特點827

第五節匠體字為近代正體字形之基礎831

第六節活字印刷與印刷體之標準化833

第七節扁宋與長宋的來源與使用837

第八節仿宋和黑體845

主要參考文獻851

後記88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