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

200 九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3

增温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潘绥铭、黄盈盈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0163741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单本
【内容简介】
  《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深刻地揭示出,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很出乎人们的预料。《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囊括了“全性”(sexuality)的几乎所有方面,分为多个专题进行论述,不仅包括18~61岁的中国人的性观念、性欲、性生活、性技巧等,也包括婚外情、一夜情、找“小姐”等各种非主流的性关系,还包括14~17岁少年的性行为,更包括了“多元性别”与同性恋的情况。在每个专题里不仅发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而且剖析了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还从性文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阐述。
【作者简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自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主要是在连续的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亲密消费、性生活的内在矛盾等。他提出“全性”(sexuality)的研究范畴,坚持主张在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研究其现象及意义。他还主张:“全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基于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以及“社区考察法”、“求异法”和“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并将这些运用于自己的定量问卷调查和定性田野研究之中。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性社会学、女性身体、性工作,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等。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性社会学》(合著)、《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以及数十篇论文。
【目录】
第1章背景与介绍
1.1权利与快乐的兴起
1.2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
1.3本书依据的三次全国性调查的简介
1.4什么人、什么话题更敏感?

第2章主体建构的性
2.1性道德观的革命
2.2性欲望的主体建构
2.3性的独处与独立
2.4脏与耻:性的负面建构
2.5性的心虚
2.6讨论:性制度的情感动力

第3章身体之性
3.1性之酷:性风采
3.2亲密消费
3.3胖瘦与性
3.4女性减肥:“身体”的想象与管理
3.5女性的生殖健康与性
3.6讨论:注意“身体”,“性的身体”!

第4章社会化的性
4.1性的社会寿命
4.2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性
4.3人口流动中的性
4.4“看黄”剖析
4.5网上性爱与网下的性实践
4.6讨论:性与阶层的相互建构

第5章性别之性
5.1阴蒂知识及其作用
5.2性的交往与沟通
5.3性别气质的主体建构
5.4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5.5讨论:性,不应有别

第6章关系中的性
6.1爱不分先后:婚前性行为
6.2“无性婚姻”行将逝去
6.3夫妻爱情与“性福”
6.4性关系中的性高潮
6.5性行为革命:性技巧的社会禁忌之瓦解
6.6讨论:性生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第7章健康的性
7.1上网与身心健康之关系
7.2性烦恼
7.3性病与风险行为
7.4新毒品,新威胁
7.5讨论:性的“医学化”与“病态化”批判

第8章少男少女之性
8.1“性化”时代的中国少年
8.2青少年心中的性与爱
8.3独生子女与“单性别成长”
8.4成年人眼中的性教育
8.5性教育的效果
8.6少年的性爱
8.7讨论:未成年人的性权利

第9章非主流的性
9.1男性的多伴侣
9.2女性的多伴侣
9.3婚外之性
9.4一夜情
9.5多人的性行为
9.6讨论:异性专偶制

第10章交易中的性
10.1非商业的买性与卖性
10.2“男客”分析
10.3“小姐”为什么能生存?
10.4讨论:卖淫不是性

第11章性的防护
11.1童年的性接触
11.2暴力与性
11.3性骚扰
11.4讨论:主体建构视角的最佳例证

第12章论调查方法
12.1整体真实度:减少问卷调查失真的新方法
12.2属性变量的量化转换初探:“有条件赋值法”
12.3隐蔽人群的规模推算
12.4网站调查批判
12.5讨论:研究方法反思

第13章总论:“全性”
13.1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反思
13.2“全性”新概念:本研究的全面设计
13.3“全性”总分
13.4开放与保守:“全性”的倾向
13.5中国性文化的走向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