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

62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本禹 著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0.1a

上书时间2024-06-27

胜世书轩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本禹 著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6
  • 版次 1
  • ISBN 9787533455378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1页
  • 字数 387千字
【内容简介】
《自我心理学: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由对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三人的思想研究所构成,全书除了导言共分13章。其中,第一至五章阐释了斯皮茨的自我心理学,第六至九章评介了玛勒的自我心理学,第十至十三章描述了雅可布森的自我心理学。虽然三人的自我心理学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脉络上却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对他们思想的评述主要分为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自我心理学理论、精神病理学与治疗观以及对其理论的总体评价等部分。
【作者简介】
    郭本禹,安徽肥西人,1964年生,心理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1995、2000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2000年始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探新》和《心理研究》编委。主持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有20多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专著、编著、译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心理学史导论》、《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等30余部。主编《德育心理学丛书》、《外国心理学家评传》、《研究生教材心理学系列》、《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心理学各科理论译丛》等9套大型丛书。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0余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2001年获得“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002年被列入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奖”,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郭慧,女,1984年生,安徽合肥人,南京师范大学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硕士,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有精神分析、文化心理学等。王东,男,安徽肥东人,1978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现任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心理学系专职教师,主要担任心理学史、心理健康等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校青年基金项目以及繁荣与科学发展等科研项目,先后在南京晓庄学院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

第一节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

第二节 斯皮茨的思想来源

一、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二、精神分析的影响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影响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第二章 自我形成理论

第一节 斯皮茨理论的关键概念

一、心理适应

二、成熟与发展

三、心理组织者

四、客体关系与情感氛围

五、母育的剥夺与住院致病症

六、自我心理学

第二节 斯皮茨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临床观察法与实验法的结合

二、测验法

三、电影法

第三节 三个心理指征

一、微笑反应

二、8个月的焦虑

三、15个月的摇头

第四节 三个心理组织者

一、第一个心理组织者

二、第二个心理组织者

三、第三个心理组织者

第五节 客体与客体关系

一、前客体的形成

二、客体与客体关系的建立

三、客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实验证明

第七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攻击驱力

二、驱力的中性化

第三章 斯皮茨的心理机制的生理原型说

第一节 自我形成的早期原型

一、REM睡眠

二、深度睡眠

三、微笑与躁乱

第二节 自我防御的生理原型

第三节 情绪的原型

一、情绪原型的发展

二、情绪表现的发展

三、客体关系的作用

第四章 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

第一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

一、异常的客体关系:两种婴儿精神病理

二、不当的客体关系

三、不足的客体关系

第二节 基于病理学研究的自体性欲活动

一、三种自体性欲活动

二、玩弄性器行为

……

第十三章 对雅可布林理论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