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土壤学 9787109161078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环境土壤学 9787109161078

正版现货,除尘消毒极速发货,7-9成新保存完好,多重检查,如有问题会及时留言告知(出版超过10年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哦)有特别要求可联系客服确认

5 1.3折 40 八五品

库存24件

广东东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4.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启堂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61078

出版时间201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9787109161078

上书时间2024-10-29

评价11801好评率 99.92%

  • 发货速度快 173
  • 物流很快 172
  • 品相不错 158
  • 包装仔细 155
  • 价格实惠 141
  • 非常满意 118
  • 值得信赖 117
  • 服务态度好 117
  • 物超所值 105
  • 品相超预期 91
  • 有小瑕疵 2
  • 价格有点贵 1
  • 包装简陋 1
  • 品相未达预期 1
  • 服务不太好 1
  • 书质量太差 1
查看全部评价

多多图书旗舰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
    二、土壤圈
  第二节  环境土壤学
    一、环境土壤学的产生
    二、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和定位
    三、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第一节  土壤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
    二、岩石的风化过程
    三、成土母质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一、土壤剖面
    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第一节  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
    一、土壤颗粒组成
    二、土壤质地
  第二节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二、黏粒矿物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二、土壤腐殖质
    三、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第四节  土壤生物
    一、土壤动物
    二、土壤微生物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土壤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一、土壤酸碱度
    二、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三、土壤酸碱缓冲性
    四、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第二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氧化还原作用
    二、土壤氧化还原的环境意义
  第三节  土壤胶体与表面电荷性质
    一、土壤胶体
    二、土壤表面电荷
    三、土壤胶体的双电层
  第四节  土壤的吸附解吸性能
    一、阳离子吸附与交换
    二、阴离子吸附
    三、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
    四、土壤吸附的环境意义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第一节  土壤结构与孔隙
    一、土壤结构
    二、土壤孔隙
  第二节  土壤水分性质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三、土壤水分能态
    四、土壤水运动
    五、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产
  第三节  土壤空气性质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二、土壤通气性
    三、土壤通气指标
    四、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四节  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与平衡
    二、土壤热性质
    三、土壤温度
    四、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
    五、土壤温度与农业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土壤分类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一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布与土壤资源特点
    一、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二、中国土壤资源特点
  第三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森林土壤系列
    二、草原土壤系列
    三、荒漠土壤
    四、盐碱土
    五、初育土壤
    六、水成土壤和半水成土壤
    七、水稻土
  第四节  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与分类
    二、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第一节  土壤圈碳、氮、硫循环与环境效应
    一、土壤圈中碳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二、土壤圈中氮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三、土壤圈中硫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第二节  土壤圈其他大中量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一、土壤圈中磷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二、土壤圈中钾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三、土壤圈中钙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四、土壤圈中镁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五、土壤圈中铝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第三节  土壤圈微量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一、土壤圈中铁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二、土壤圈中锰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三、土壤圈中铜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四、土壤圈中锌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五、土壤圈中硼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六、土壤圈中钼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七、土壤圈中氯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八、土壤圈中氟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九、土壤圈中碘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十、土壤圈中稀土元素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第四节  土壤圈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一、土壤圈中镉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二、土壤圈中铅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三、土壤圈中汞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四、土壤圈中铬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五、土壤圈中砷的循环与环境效应
    六、土壤圈中放射性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污染源
  第一节  土壤污染及其危害
    一、土壤环境背景值
    二、土壤的自净作用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  土壤污染源
    一、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类型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三节  土壤污染预防
    一、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的监控
    二、土壤污染与防治的立法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土壤环境监测
  第一节  土壤采样与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与管理
    三、土壤污染监测项目及样品的预处理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监测方法
    一、样品分析质量控制
    二、土壤中铅和镉的监测方法
    三、土壤中铜和锌的监测方法
    四、土壤中总铬的监测方法
    五、土壤中镍的监测方法
    六、土壤中总汞的监测方法
    七、土壤中总砷的监测方法
  第三节  土壤有机污染监测方法
    一、土壤有机氯类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二、多氯联苯的气相色谱分析
    三、除草剂丁草胺的测定方法
    四、有机磷农药久效磷的测定
    五、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壤环境容量与环境质量标准
    一、土壤环境容量
    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的选择
    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的识别与监测调查
    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  土壤污染毒理学评价
    一、污染土壤的毒理学效应
    二、污染土壤的毒理学评价测定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
  第一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
    一、物理修复
    二、化学修复
    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小结
  第二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一、植物修复技术概述
    二、超积累植物与植物提取
    三、植物固定
    四、植物挥发
  第三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农业合理利用
    一、改变耕作制度
    二、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和管理土壤水分
    三、选择抗污染低累积农作物品种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一节  有机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
    一、土壤蒸气浸提技术
    二、热处理技术
    三、溶剂浸提技术
    四、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五、原位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
  第二节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一、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二、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三、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四、生物修复的优点和局限性
    五、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第三节  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一、植物降解技术
    二、植物刺激技术
    三、植物挥发技术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土壤与人类环境质量密不可分,与环境保护工作密切相关。吴启堂主编的《环境土壤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共分12章,阐述了土壤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环境土壤学的产生
和内涵;介绍了认知土壤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土壤母质和土壤的形成、土壤固体物质组成、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发生分类及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和特点;同时论述了土壤的环境效应、土壤污染问题和防治技术,包括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
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教材,还可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管理领域的科研人员、
研究生、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