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与(完整全译本)[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自卑与(完整全译本)[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卑与(完整全译本)[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部分旧书采用了标准图片,会可能出现少部分不同印次出版不同封面的情况,旧书无光盘、腰封、书衣、附件等,如有其他问题可咨询客服。

15.8 4.0折 39.8 八品

库存39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7488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1476094556574959104

上书时间2024-11-30

浓诚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和弗洛伊德同属于精神心理学界大师级的重要人物。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生。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寻出蛛丝马迹。

 

1895年,阿德勒从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医药学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在维也纳居住期间,阿德勒也像普通的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作辩护,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而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虽然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弗氏的集团。此后,阿德勒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兼《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这篇文章使其声名大噪。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奋斗却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以后,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与他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荣格(Jung)检查时,他们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信《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他把学刊封底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弗氏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为了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都坚持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阿德勒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他认为这是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却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像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只是被宠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一样,这种生物学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中服役,充当军医。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可涵盖师生关系。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已经声名远扬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阿德勒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于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定有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简介:

 

曹晚红,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法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8月,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进修。2006-2007,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美因茨大学进修。2008年获中国传媒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任职多家报刊编辑、记者,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市场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十万余字。

 




目录

译者序/1

 


 

一、 生活的意义/1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2

 

 2.人生的三大事实/4

 

 3.社会情感/7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11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16

 

 6.合作的重要性/19

 


 

二、心灵与肉体/21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2.情感影响发展/25

 

 3.身形、性格与心智/37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41

 

 1.自卑情结/42

 

 2.追求优越感/49

 

 3.设立有意义目标/53

 


 

四、早期的记忆/61

 

 1.理解记忆/62

 

 2.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65

 

 3.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74

 


 

五、梦/81

 

 1.关于梦/82

 

 2.弗洛伊德学派与梦/84

 

 3.个体心理学派与梦/86

 

 4.梦的构成/90

 

 5.常见的梦/94

 


 

六、家庭的影响/105

 

 1.母亲的影响/106

 

 2.父亲的角色与责任/116

 

 3.为人父母/121

 


 

七、学校的影响/135

 

 1.教育的变革/136

 

 2.教师的角色/137

 

 3.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141

 

 4.天赋与习得/145

 

 5.区分孩子的个性/148

 

 6.顾问会议的工作/154

 


 

八、青春期/157

 

 1.什么是青春期/158

 

 2.心理特征/158

 

 3.生理特征/159

 

 4.青春期的挣扎/160

 

 5.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165

 

 6.正视青春期/169

 


 

九、犯罪及其预防/171

 

 1.犯罪心理/172

 

 2.罪犯的类型/181

 

 3.合作的重要性/189

 

 4.如何矫治犯罪行为/198

 


 

十、职 业/207

 

 1.平衡生活的三条系带/208

 

 2.职业的早期训练/210

 

 3.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212

 

 4.对待职业的态度/216

 


 

十一、人及其同伴/219

 

 1.人类需要团结/220

 

 2.利己主义/222

 

 3.过失犯罪/227

 

 4.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228

 


 

十二、爱情与婚姻/231

 

 1.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232

 

 2.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235

 

 3.不适合结婚的人/242

 

 4.婚姻观与人生观/247

 


 

阿德勒年谱/251

 




内容摘要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著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青少年必备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精彩内容
译者序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和弗洛伊德同属于精神心理学界大师级的重要人物。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生。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寻出蛛丝马迹。
1895年,阿德勒从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医药学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在维也纳居住期间,阿德勒也像普通的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他曾在维也纳一本有名的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作辩护,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而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虽然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弗氏的集团。此后,阿德勒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兼《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这篇文章使其声名大噪。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奋斗却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以后,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与他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荣格(Jung)检查时,他们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信《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他把学刊封底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弗氏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为了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都坚持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阿德勒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他认为这是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却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像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只是被宠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一样,这种生物学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中服役,充当军医。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且可涵盖师生关系。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已经声名远扬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阿德勒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4年,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欧洲讲学。由于四处争聘,他有时甚至一天之内要分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他终于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定有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