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特种邮封】民国卅三年八月十二日(上海)江浦路鱼市场颜和记鱼行代发,印7枚红色篆体“囍”字纹、1个“囍”及“水生产”字样其灯笼图案。黏贴中华民国邮政孙中山头像邮票,面值柒仟圆,钤盖重庆邮政局黑色邮戳:“CHONG QING 重庆邮政局 (民国)卅三年八月十二日 8 SEO 97”。邮封背面钤盖“永昌”方形商号章。邮封尺寸(长×宽):23.0厘米×9.3厘米。
¥
1800
九品
仅1件
年代民国23年 (1934)
货号启九合柜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品相好,完好无损,完整无缺,文字及戳记清晰。
- 商品描述
-
【中华民国特种邮封】民国卅三年八月十二日(上海)江浦路鱼市场颜和记鱼行代发,印7枚红色篆体“囍”字纹、1个“囍”及“水生产”字样其灯笼图案。黏贴中华民国邮政孙中山头像邮票,面值柒仟圆,钤盖重庆邮政局黑色邮戳:“CHONG QING 重庆邮政局 (民国)卅三年八月十二日 8 SEO 97”。邮封背面钤盖“永昌”方形商号章。邮封尺寸(长×宽):23.0厘米×9.3厘米。
●江浦路鱼市场
江浦路鱼市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西南部,杨树浦路、江浦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曾是上海叫得响的老鱼市场,在1949年前为上海最大的鱼市和鱼产品的集散场所。
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上海,鱼类产品一直以来都是民众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开埠之后,渔业交易愈发兴旺。最初的鱼行兴起于同治年间,多位于上海老城厢十六铺一带。1933年,国民政府实业部为“谋调节产销,平准市价,发展渔业,统制渔业经济”,提出将在上海建造较大规模鱼市场。1934年1月5日,筹设上海鱼市场案在国民政府行政院第141次会议通过。由此,设立、建造一座由政府主导的渔业产品交易市场的计划正式启动。至1935年时,已有冰鲜鱼行23家、河鲜鱼行7家,很成规模。经过2年的建设与筹备,1936年5月11日上午10时,位于如今杨浦区复兴岛的上海鱼市场正式开幕。位于市场中心位置的鱼市场办公大楼高7层,外形模仿渔船模样,成为当时黄浦江沿岸地标性建筑。屋顶上用霓虹灯打出的“上海鱼市场”五个大字,于黑夜中醒目异常,船只驶入吴淞口不久,即举目可见。
根据《上海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营业规程》第二条规定:“鱼货输入上海市之第一次交易须在鱼市场行之”。因此,之前十六铺一带的鱼行全部迁入上海鱼市场作为经纪人代客买卖。上海渔业交易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开业刚满一年多,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鱼市场陷入停顿并于9月15日正式关张,各鱼行纷纷迁回十六铺恢复原有业态。
1938年,随着上海局势稳定,渔业交易逐渐恢复,日伪政府渔牧司司长张柱尊与日军共同谋划,在杨树浦路齐物浦路(今江浦路)交界处黄浦江畔建立新的上海鱼市场,并于当年8月15日开幕,16日正式营业。就此日伪当局实现了对于上海渔业交易市场的全面控制。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农林部派遣唐承宗接收上海鱼市场,因原本位于复兴岛旧址在战时遭严重破坏无法使用,遂决定沿用日伪时期鱼市场作为上海渔业交易场所。
1946年3月1日,上海鱼市场正式复业,一切营业章程照旧。上海市海关、警察局、招商局、铁路局均协助鱼市场交易。全市200余个菜场经营的海、淡水鱼及广大鱼贩均仰仗鱼市场供应。在此情况下,鱼业交易日趋繁荣。市场外杨树浦路一带有鱼行、鱼摊5、60家。其他诸如烟纸店、饭店、百货店等也鳞次栉比。每日凌晨1点至7点交易高峰时段,市场内人头攒动,交易繁忙,各类运输车辆进进出出,甚是热闹,从1946年开始,鱼市场年交易量逐渐上升,1948年时超过7万吨,创下历史新高。繁荣的鱼市场丰富了上海市民的餐桌,也带来了滚滚商机。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各派势力纷纷盯上了这块肥肉,各类地痞流氓、黄牛恶霸纷纷混迹其中。他们往往在鱼市场未开秤(交易)前,抢先进场,上船翻舱(冰鲜海水鱼在船上交易),将优质鱼货霸占一空,人们称之谓“钻舱老鼠”。他们看中的鱼货往往只能以6折计量(100斤只算作60斤),甚至还会强取豪夺。鱼行从业人员稍加劝阻,便遭拳打脚踢,人们恨之入骨,但敢怒而不敢言。
据上海鱼市场《场务日记》记载:自1948年11月8日到1949年2月15日短短3个多月时间,就发生鱼贩争购强买鱼货而口角斗殴;国民党士兵、“荣军”,游民和不明身份者强索鱼货等纠纷案件98起。不少鱼行老板和从业人员不得不拜一些流氓头子为“老头子”、“先生”,以求平安度日。
如此局面直到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才发生改变。1949年5月30日,上海鱼市场被军管会农林处所接管。经过股金统计及发还,1950年,原本官商合股的上海鱼市场改组为国营。与此同时,多项改革措施也相继推行:降低各类不合理佣金;以现款交易取代曾经流行的赊购记账行为;取消拍卖制;规范全市鱼贩进场购货的流程与秩序等。
1953年上海鱼市场改名为“上海水产市场”。1956年成立中国水产供销公司上海市公司。上海水产市场改为公司下属的第一批发部。之后,又多次改变隶属关系,1990年改为“上海市水产供销公司第一分公司”。但不管名称如何改变,这里始终与上海市民餐桌上的水产品紧密相关。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座阿拉上海人的“筑地市场”最终走到了尽头。昔日鱼腥已成今日鸟语花香,往事人声鼎沸终成过眼云烟,故地重游,所能看到的已是一座全新的东方渔人码头与风景宜人的滨江岸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