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重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6000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日本初代秦藏六

年代清中期 (1736-1850)

材质铸铁

尺寸18.5 × 15 × 18.5 cm

货号尚老齐架 西

上书时间2023-03-29

汲古堂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一九六八年省革委会、省軍区 “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 纪念陶瓷罐】圆坛形,通高18.0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6.0厘米,底足径13.0厘米。703.5克。罐体手绘南京长江大桥图案,题字“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 印毛主席手书《七律•登庐山》全文,手绘牡丹花卉图案;罐盖印毛主席手书“为人民服务”,手绘牡丹花卉图案。底钤红色字款:“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省革委会 省軍区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八年省革委会、省軍区 “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 纪念陶瓷罐】圆坛形,通高18.0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6.0厘米,底足径13.0厘米。703.5克。罐体手绘南京长江大桥图案,题字“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 印毛主席手书《七律•登庐山》全文,手绘牡丹花卉图案;罐盖印毛主席手书“为人民服务”,手绘牡丹花卉图案。底钤红色字款:“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省革委会 省軍区 一九六八年”。 ¥1200.00
【革命委员好:“宣化县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纪念 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陶瓷茶杯一对】一对共两个。圆柱形,带盖。霁蓝釉。宣化二瓷生产。整杯通高13.5厘米,通长12.0厘米;口直径8.5厘米,底足直径5.5厘米。333.5克。杯体手写行书:“宣化县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纪念 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手绘梅花图案;杯盖手写行书:“革命委员好”。
【革命委员好:“宣化县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纪念 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陶瓷茶杯一对】一对共两个。圆柱形,带盖。霁蓝釉。宣化二瓷生产。整杯通高13.5厘米,通长12.0厘米;口直径8.5厘米,底足直径5.5厘米。333.5克。杯体手写行书:“宣化县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纪念 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手绘梅花图案;杯盖手写行书:“革命委员好”。 ¥360.00
【《MATHEMATICS OF MORDEN ENGINEERING VOLUMEⅠ 》(汉译为《近代工程数学 第一卷》),1936年美国英文原版】民国25年上海华美影印西书印刷厂发行。28开本,尺寸(长×宽×厚)20.8厘米×13.8厘米×2.3厘米。全书共300余页。蓝色漆布面硬精装。
【《MATHEMATICS OF MORDEN ENGINEERING VOLUMEⅠ 》(汉译为《近代工程数学 第一卷》),1936年美国英文原版】民国25年上海华美影印西书印刷厂发行。28开本,尺寸(长×宽×厚)20.8厘米×13.8厘米×2.3厘米。全书共300余页。蓝色漆布面硬精装。 ¥80.00
【《唐山市第一中学校史·1902-2012》, 唐山一中校史编委会编辑,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12开本,550页,重1.35公斤,收录珍贵历史图片上百幅,并收录1902-2012年历届师生名录
【《唐山市第一中学校史·1902-2012》, 唐山一中校史编委会编辑,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12开本,550页,重1.35公斤,收录珍贵历史图片上百幅,并收录1902-2012年历届师生名录 ¥60.00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上世纪九十年代浙江文艺出版社大16开竖版繁体字精装本四大文学名著全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四本,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1月第1版,大16开,竖版繁体大字,每本书书前附著名画家戴安邦绘制彩色插图几十福,黑色漆面硬精装。全套四本书总计5300余页,总尺寸(长×宽×厚)26.5厘米×19.5厘米×22.5厘米,总质量8425克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上世纪九十年代浙江文艺出版社大16开竖版繁体字精装本四大文学名著全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四本,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1月第1版,大16开,竖版繁体大字,每本书书前附著名画家戴安邦绘制彩色插图几十福,黑色漆面硬精装。全套四本书总计5300余页,总尺寸(长×宽×厚)26.5厘米×19.5厘米×22.5厘米,总质量8425克 ¥1200.00
【《中国通史 上册》,吕振羽 著,1954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尺寸(长×宽×厚)20.5厘米×14.2厘米×2.5厘米。全书总计500余页。
【《中国通史 上册》,吕振羽 著,1954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尺寸(长×宽×厚)20.5厘米×14.2厘米×2.5厘米。全书总计500余页。 ¥20.00
【《中日言文对照 最简日本文法自修书 全一册》,程光铭 著,桐作会日本研究丛书第二编】中华民国十七年初版,印刷所:北京书局(北平南池子飞龙桥);发行所:北京书局(北平东安门大操厂 桐作日语专门学校)。小16开本,尺寸(长×宽×厚)22.7厘米×15.5厘米×0.8厘米,全书总计130页。
【《中日言文对照 最简日本文法自修书 全一册》,程光铭 著,桐作会日本研究丛书第二编】中华民国十七年初版,印刷所:北京书局(北平南池子飞龙桥);发行所:北京书局(北平东安门大操厂 桐作日语专门学校)。小16开本,尺寸(长×宽×厚)22.7厘米×15.5厘米×0.8厘米,全书总计130页。 ¥360.00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殖民时期日本警察官吏24人在大连警察署办公楼前合影照片】原版黑白泛银老照片。照片(长×宽)15.8厘米×11.2厘米;玻璃镜框(长×宽×厚)23.3厘米×16.8厘米×1.6厘米。质量280.0克(含玻璃镜框)。照片有粘贴背板,镶嵌原装实木玻璃镜框。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殖民时期日本警察官吏24人在大连警察署办公楼前合影照片】原版黑白泛银老照片。照片(长×宽)15.8厘米×11.2厘米;玻璃镜框(长×宽×厚)23.3厘米×16.8厘米×1.6厘米。质量280.0克(含玻璃镜框)。照片有粘贴背板,镶嵌原装实木玻璃镜框。 ¥1200.00
【心事:1981年著名版画家李平凡原板版画】版画带硬纸背板,版画净尺寸(长×宽)12.0厘米×10.0厘米,背板尺寸(长×宽)17.8厘米×16.0厘米。背板上手写题名文字:“心事 李平凡 1981 北京”
【心事:1981年著名版画家李平凡原板版画】版画带硬纸背板,版画净尺寸(长×宽)12.0厘米×10.0厘米,背板尺寸(长×宽)17.8厘米×16.0厘米。背板上手写题名文字:“心事 李平凡 1981 北京” ¥12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品相好,完好无损。
商品描述
【日本初代秦藏六造饕餮纹龟扭铸铁壶】日本幕府时代末期(19世纪中期)初代秦藏六铸造,整壶通高18.5厘米,通长18.5厘米,口径9.5厘米,底足经10.0厘米,腹径15.0厘米。1813.0克。龟背形壶盖配龟形扭,壶盖刻钟鼎文,有“秦米藏”字款。壶身通铸饕餮图腾浮雕纹饰四幅,并以四道纵向筋骨分开,壶肩饰以回形纹。壶口外圈雕铸龙纹浮雕。
        █ 初代秦藏六——日本幕府时代末至明治时期的金工巨匠
        初代秦藏六(1814~1892 ),日本幕府时代末至明治时期的金工巨匠,以青铜器创作闻名于世,对中国周、汉代的铜器有深入的研究,是临摹中国周、汉朝青铜器创作领域极负盛名的工艺大师,代表有鼎形花瓶。
        初代秦藏六是秦源平之子,出生于日本山城,最初的名字是秦米藏,年少在著名的龙文堂门下师从安之介学习铸造器物。后期金工技巧纯熟,独自研究中国青铜器,之后独立开业。在金属工艺的众多技法中初代秦藏六最擅长铸金技法,并将最高难度的“蜡铸法”完美的传承下来,至今仍被推崇为金属工艺第一人。
        初代秦藏六精通历史、诗文,铸造雕刻功力精湛,一刀一刻皆不凡!身为日本金工代表,初代秦亲自制造了江户时期孝明天皇的铜御印、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大将军黄金印、明治六年天皇御用国玺等。他以划时代的蜡型铸造法,成功地将中国古铜器的图腾摩划入铁壶作品,经典之作便是兽口壶。初代秦藏六的作品具有显著的中国古铜器的图腾特征,受到世人的极高评价。除了铜器、茶道用道具作品外,秦藏六还创作银制品,花器,文房四宝,香道用具等,也极受世人推崇。
        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初代秦藏六殁,享年66岁,后世子孙继承了其家业,代代相传""藏六""之名。当代藏六为其第六代传人。
        █ 饕餮纹:古铁壶经典纹饰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饕餮纹在二里头文化、夏文化青铜器上就有了,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
        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后世民间有龙生九子之传说,明代的陆容和杨慎将饕餮列为龙九子之一,这已是一种附会了。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所记饕餮“性好水,故立桥所”,而杨慎的《升庵集》则记之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 近现代的研究已经对这种兽面纹是否就是饕餮纹产生了质疑,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称谓才导致了饕餮纹的盛行。
        现在的很多青铜器学家和古历史学家都称青铜器皿上的“布局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的纹路称为兽面纹而不再使用饕餮纹。 不管是饕餮纹或是兽面纹,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概括夸张的动物纹饰和造型都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狞厉的美”。
        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是因为这些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这些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 铁壶的历史、堂号及铸法
        铁壶,亦称铁瓶。煎茶道之煮水器也。
        铁壶门道颇深,丝毫不差于紫砂壶,复杂且文化积淀也极为深厚。如今,铸造铁壶因其拙雅的外形,深受茶人喜爱。
        铁壶留雅韵,诗画可入茶。让我们走进铁壶的前世今生,一起领略铁壶之美。
        1、铁壶的历史
        铁壶(时名为釜)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
        在唐宋时期与日本国的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制釜工艺跟着绿茶树种与制茶方法、茶道、给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国。最初的形态是作为茶道用具的铁釜。由于它没有提梁和壶嘴,沸水要用竹勺舀出,不是很方便。后来就有人给铁釜加上倒水的壶嘴(俗称「流」)和方便提拿的提梁,就慢慢演变成了铁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壶。
        据文献记载,铁瓶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天明期(1780年代),也就是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由此可见日本铁壶大约形成的时期就在此间。
        据日本《铁壶之最》书中所载,日本第一个发明铁壶的人应该是三世清水家族的小泉仁左卫门,当时他将汤釜的体积缩小并将其使用在茶道上,将把手与壶嘴加在汤釜上,也因为这样的改良,让他成为第一个发明铁壶的人,开始铁壶的制作。
        又有《日本铁壶全集》书载:在日本的室町时代(1394-1573年),因为喝茶已是一种流行的嗜好,当时用来泡茶的道具很发达,市面上便出现了专用来泡茶的茶釜,到了安土﹒桃山时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确立了日本的茶道,那时就出现了专门制作茶釜的“釜师”,这些釜师多数生活在京都地区。
        到了江户时代(1615-1868年)中期,出现了“煎茶”茶道,这种茶道是一种自由享受泡茶的茶道,为了方便注水釜师,便将小的茶釜加上注水口和把手,即形成了铁瓶的初始造型。
        据日本高冈铜器协同组合理事长竹中胜治在《铁瓶的历史》一文中记载:“根据现在留下的记录,最早制作铁瓶的京釜师,据称是十代大西净雪的弟弟奥平佐兵卫,但是在名古屋的加藤忠三郎也是很早起就开始制造铁瓶。关于谁是日本“铁壶”第一人的问题还有待商榷。
        本来是为了煮茶而产生的铁瓶,到了江户时期末期(19世纪中期),因为可以一直放在炭火上烧,任何时候都可以喝到热水,所以广受一般平民的喜爱并流传开来。
        2、堂号与名釜师含义
        当时最早用蜡形铸造法来制造铁瓶的是京都的初代龙文堂主安之介。
        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龙文堂主安之介”,收藏铁壶的朋友都知道,要了解日本铁壶就离不开日本老铁壶的“堂号”和堂口里的釜师,特别是名釜师,所谓“堂”号就是相当于今天作坊或是公司,堂主相当于今天公司的董事长,名釜师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紫砂壶的名家。
        堂号可以恒久,但是名釜师却不能永生。通过壶身或盖子背面铸的堂号或者名款画押,可以识别该壶出自何堂、何人、何时、何地。堂主相当于掌门人,名釜师类似我们中国的紫砂壶的制作名家,以他们精湛的手艺,为各个堂号留下不朽之作。
        在江户时期之前,铸物师通常不在盖内落款,仅仅于包装铁壶的外层木箱上留下箱款,箱款通常等于现在的保证书;每个箱款想要表达的内容不一样,因此会留下不同的注解。
        例如铁壶纹饰器型的主题、名号、印款、纪念文、年款、尺寸、材质、鉴识文等。大约18世纪后才开始有在壶体上留下落款、盖款等的做法。落款的位置通常位于瓶身的角落,整体主题的左下方;日本人的习惯,大部分的物品落款皆位于左方,铁壶也不例外。铁壶历史上,只有制壶名家金谷五郎三郎落款于右边,与旁人不同。
        在日本江户末期到昭和末期的二百多年中,仅日本京都地区就出现了近百余家铁壶堂号,釜师也有许多,而其中比较著名的铁壶堂号也有五十多家,这些着名堂号旗下的名釜师也不下百人之多。
        最为现代市场所推崇的是京铁系中的五大堂号: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与云色堂,它们最初的开创者分别是龙文堂的安之介、龟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金寿堂的雨宫宗兵卫、光玉堂的佐藤缇、云色堂的和田美之助。
        日本的传统工艺与中国一样有世袭的传统,龙文堂的安之介与皇家御用金工师藏六皆有世系传承。安之介已传至八世,而藏六已传至六世。
        3、铁壶铸造法
        铁壶铸造法大致有三种。
        1)、硬模压力铸造法
        一般用钢或其他耐高温金属为模具,利用泵浦将高温铁水注入模范中,多采用垂直脱模配置,也就是模具为左右两半,合成一个完整模,壶嘴处有一条明显的垂直脱模线。这条脱模线在较初期的现代龟纹仿品中并不加以修饰;此外,由于硬模压铸法使用金属模,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传统使用砂模具所产生的气孔肌理,所以成品壶内部表面光滑,感觉较为生硬,没有传统工艺的朴质感,这点只要曾上手过传统日本铸造法铁壶的使用者,应该可以轻易分辨。此法可一模制多个壶,量产过大,所以无论器形与图案多么精美复杂,但因为不具备独一性,这种壶价格至今不高,一般在几千到两万元之内。
        2)、砂铸法
        砂铸法是最为原始的自然重力铸造法。砂铸法制作铁壶采用倒置式配置砂模,一般除了壶底中央的浇铸孔外,在浇铸孔上下水平线多数可见两处小孔,是为浇铸时保持金属熔液流动的透气孔。砂铸法的明显特征是壶身有一道水平状的脱模线(最大直径处留有一圈合模遗痕线,称为“毛切”),且壶底中央脐眼的两侧各有一个小脐孔,这是铸造时留下的透气孔。壶脐也如同人的肚脐眼一样有美丑之分。现在我们使用的已经多数不是炭火了,而是平面的电热炉,所以壶的脐最好不要突出壶底过多,否则形成不倒翁式的状态就会影响壶身受热效果。
        3)、脱腊法
        脱腊法又称失蜡法。最早在中国青铜器等金属铸造时较为常见。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灌后将砂模破坏取出成品,所以蜡铸法不需要在砂模成形后拖出内模,因此并无传统砂铸法的腰线,故蜡铸法制作而成的作品,不会有任何的脱模线(腰线)与浇铸孔(包含透气孔)。采用此法,每壶天下仅有一只,尤显珍贵,可视为收藏珍品。
        还有一种工艺至今尚未“破解”制作方法,那就是铁壶工艺中的“铁打出”。“铁打出”的工艺水平极高,因铁的延展性极低,必须反复锻锤加热、延展,并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得以成形,外观看来虽不起眼,却能突显铁壶古朴之美,并且增添宁静的气氛。
        此技法与一般铸铁壶内覆银简单工法制作之工艺截然不同,技艺更是天差地别,故而“铁打出”又可称为“金不换”!因为金的延展性远高于铁,所以做得出“铁打出”的人,“金打出”对他们来说,只是牛刀小试。那么敲得出“金打出”的工艺师,是不是有能力做出“铁打出”呢?答案是一百位中也可能找不到一位!而现今的工艺却不太容易做出“铁打出”。
        拥有一把铁壶不仅可以怡情养生,更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闲暇之余,坐在窗边静静品茗,提起一把饶有年头的铁壶,看着水柱由壶嘴自上而下倾入紫砂壶中,爱茶随着水花旋转浮起,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聆听窗外树叶沙沙作响,备感温暖安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品相好,完好无损。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