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2000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自新公

年代清代 (1645-1911)

材质

尺寸4.1 × 3.8 × 1.6 cm

货号尚九合柜屉左二

上书时间2020-01-14

汲古堂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德国WELLBERG(韦尔伯格)牌不锈钢烧水壶】世界著名不锈钢厨具品牌德国WELLBERG(韦尔伯格)厨具公司为欧洲国家制作。WB-6029型,容量2.0升,燃气灶/电磁灶/电陶灶通用,水开自动鸣笛。整壶采用高档不锈钢材质制作,半圆球形,外底直径16.5厘米,通长(含壶嘴20.5厘米),通高(含壶柄25.5厘米)。
【德国WELLBERG(韦尔伯格)牌不锈钢烧水壶】世界著名不锈钢厨具品牌德国WELLBERG(韦尔伯格)厨具公司为欧洲国家制作。WB-6029型,容量2.0升,燃气灶/电磁灶/电陶灶通用,水开自动鸣笛。整壶采用高档不锈钢材质制作,半圆球形,外底直径16.5厘米,通长(含壶嘴20.5厘米),通高(含壶柄25.5厘米)。 ¥66.00
《写意花卉技法探讨插图》,全套共35张,1978年8月著名国画家康师尧先生在西安美术学院“写意花卉技法探讨”讲课稿,1978年8月康师尧先生制稿,木板水印,单面印制,8开,尺寸规格39厘米×27厘米。
《写意花卉技法探讨插图》,全套共35张,1978年8月著名国画家康师尧先生在西安美术学院“写意花卉技法探讨”讲课稿,1978年8月康师尧先生制稿,木板水印,单面印制,8开,尺寸规格39厘米×27厘米。 ¥360.00
【心是佛:清末~民国时期弘一法师治印煤精石老印章】弥勒佛造像微雕印纽,珍贵煤精石材质,朱文篆体(阳刻),印文:心是佛。印章边款:沙门弘一,并钤篆文“弘一”。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李书同(法号弘一)治印。印章呈长方体,尺寸:印面3.0厘米*3.0厘米,高9.5厘米,重量177.6克。
【心是佛:清末~民国时期弘一法师治印煤精石老印章】弥勒佛造像微雕印纽,珍贵煤精石材质,朱文篆体(阳刻),印文:心是佛。印章边款:沙门弘一,并钤篆文“弘一”。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李书同(法号弘一)治印。印章呈长方体,尺寸:印面3.0厘米*3.0厘米,高9.5厘米,重量177.6克。 ¥1800.00
【恭贺新禧:高级像骨筷子】一盒共10双(20支),全新密封,尚未开封使用。优点:不怕沸水,不怕酸质,不怕剥蚀,不怕变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HIP STING CHEONG工艺品公司制作。中文繁体字与英文双语文字说明。
【恭贺新禧:高级像骨筷子】一盒共10双(20支),全新密封,尚未开封使用。优点:不怕沸水,不怕酸质,不怕剥蚀,不怕变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HIP STING CHEONG工艺品公司制作。中文繁体字与英文双语文字说明。 ¥180.00
《烹饪技术•菜谱(上、下册)》全套上、下册,共2本。1983年10月唐山市商业技工学校编印,唐山市商业技工学校烹饪教材编写组编写,32开本,全套上、下册2本总计约570余页。全套书共收录京东名菜菜谱838道。
《烹饪技术•菜谱(上、下册)》全套上、下册,共2本。1983年10月唐山市商业技工学校编印,唐山市商业技工学校烹饪教材编写组编写,32开本,全套上、下册2本总计约570余页。全套书共收录京东名菜菜谱838道。 ¥360.00
【华为智能手表原装表带】山茶棕色,真皮材质,华为原厂产品,自带安装表柄。表带尺寸规格:宽度22毫米,长度21.5厘米。适合表盘直径46毫米的华为智能手表配套使用。
【华为智能手表原装表带】山茶棕色,真皮材质,华为原厂产品,自带安装表柄。表带尺寸规格:宽度22毫米,长度21.5厘米。适合表盘直径46毫米的华为智能手表配套使用。 ¥30.00
【郭天成 天津北马路官银号对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天津最早机器制造厂—郭天成铁工厂工具布袋】,厚实细白棉麻布材质。尺寸(长×宽):125.0厘米×43.0厘米。布袋双面钤印古代火器图腾图案、铁匠祖师尉迟恭画像,并钤篆印“郭天成铁工厂”和厂号地址章“郭天成 天津北马路官银号对过”。布袋品相比较好,完整无缺。
【郭天成 天津北马路官银号对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天津最早机器制造厂—郭天成铁工厂工具布袋】,厚实细白棉麻布材质。尺寸(长×宽):125.0厘米×43.0厘米。布袋双面钤印古代火器图腾图案、铁匠祖师尉迟恭画像,并钤篆印“郭天成铁工厂”和厂号地址章“郭天成 天津北马路官银号对过”。布袋品相比较好,完整无缺。 ¥800.00
《庸报•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九号(公元1933.05.19)》,民国时期原版老报纸。2开1张,共4版。版面分别为:第五、六、七、八版。庸报》是民国时期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大型日报之一,1926年 6月由董显光创办于天津市法租界。
《庸报•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九号(公元1933.05.19)》,民国时期原版老报纸。2开1张,共4版。版面分别为:第五、六、七、八版。庸报》是民国时期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大型日报之一,1926年 6月由董显光创办于天津市法租界。 ¥800.00
《地理丛谈(全一册)》,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民国三十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4开本,尺寸(长×宽×厚):21.5厘米×15.0厘米×3,0厘米,全书共计550余页。著者 葛绥成,发行人 李虞杰(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印刷者 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上海澳门路八九号),发行处 各埠中华书局。全书品相比较好,完整不缺页。
《地理丛谈(全一册)》,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民国三十七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4开本,尺寸(长×宽×厚):21.5厘米×15.0厘米×3,0厘米,全书共计550余页。著者 葛绥成,发行人 李虞杰(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印刷者 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上海澳门路八九号),发行处 各埠中华书局。全书品相比较好,完整不缺页。 ¥6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清代“自新公记”银锭三两一枚》,清代自新公记铸造,方圆饼形银饼,长4.1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重103.6克,银饼正面铸字竖行字“自新公记”三行(横一竖二),背面略呈蜂窝状。该方圆饼形银饼除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文房镇尺,收藏与使用皆宜。
  
  ● 银锭
  银锭也称银元宝 ,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银锭作为称量货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以白银熔铸而成,因以“两”作为主要货币单位,也称之为银两。我国历史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明代盛行,清代开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形成“大钱用银,小钱用铜”的格局。银锭作为贵金属称量货币,体积可大可小,易于储存,因此,不仅是皇帝私库,也是国库储备的主要货币。1935年,中国彻底摒弃银本位制度,白银正式退出货币体系。银锭是中国历史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元宝,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常见的银锭是船形,习惯上人们将银铤、银饼和银元宝统称为银锭。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外收藏界就开始了银锭的研究与收藏,2000年以后,银锭收藏在中国大陆蔚然成风,形成专门的收藏门类,发展出人数可观的收藏群体,并有多部高水准的研究专著问世。

  我国古代银锭基本特征如下:
  1、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银量 95% 以下的银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这些职务就是为了检验银锭成色而设置的。并且,将工匠等姓名錾刻在银锭铭文之中,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 99% 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
  2、包浆:由于古代银锭距今天久远,况且铸造出来的银锭大多是用来流通使用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氧化的作用和人们的触摸,在银锭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层反而起到保护作用的外衣,即银锈和包浆,呈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3、重量:古代银锭的重量, 则视乎需要而定, 并无准则,大致可分为大、中、小锭, 大锭一般是五十两左右, 中锭十两, 小锭则一至五两不等。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由于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 42 克,宋代的一两合 39 克,金代的一两合 39.8 克,元代的一两合 36.6 克,明清代一两合 37 克左右。但是,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将古代每两重放在合 36.6 克到 42 克的区间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 1809 克到 2100 克之间。 
  4、铸造: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丝纹和微凹,是当熔化的银水倾入金属范时,在没有冷凝前用钳子轻敲金属范侧面产生震荡后形成的。其实,更科学地说,银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况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温度急剧冷却,随着氧的释出,就会急剧收缩,冷却总是由外围向中心,这便形成了丝纹和锭面微凹的现象。另外,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虽然有气孔,对银锭来说,使得它不太美观,但是,正是这种气孔,成了我们鉴定银锭成色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另外,从孔的大小上,还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在观察银锭侧面时,不仅会看见气孔,还会发现银锭有层层叠加的感觉,层次感明显。
  5、造型: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它那个时代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较宽。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如此,大致也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等几种。需要搞清楚的是,各地使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在形制上又有什么变化。比方说,牌坊银锭是云南地区的特产。
  6、铭文: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内容格式特征各不相同。比如说,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就是宋金时期,也各有特点,如往往具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的银锭,肯定是南宋时期的;而出现“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的银锭,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馆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民国时的银锭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