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类书集成(16开精装 全1385册 原箱装2C02a cwg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代类书集成(16开精装 全1385册 原箱装2C02a cwg

960000 8.0折 12000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京州 曹辛华 编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7095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其他

定价1200000元

上书时间2022-03-02

中国工程定额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古代类书集成(16开精装 全1385册 原箱装)
作者: 王京州 曹辛华 编著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9787540257095
出版时间: 2020-01
定价:1200000

类书是传统中国独具范式的典籍,也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结晶。历代类书的编纂绵延不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类书则是多民族交融协和的中国文化结出的硕果,是幅员辽阔、物産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何谓类书?简言之,它是指辑録各种典籍资料,分门别类以便检寻徵引,兼具『资料彙编』和『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梁啓超所推崇的『善抄书者,可以成创作』,虽主要是针对史部的纪事本末体而发,却正可移之于评价子部类书群。邓嗣禹以《四库全书总目》《八千卷楼书目》所收类书作爲著録的蓝本,采用了广义的类书定义,将燕京大学图书馆藏的三百一十六种类书,分别隶属于类事、典故、博物、典制、姓名等十门,实际上代表了广收类书的传统原则,标准显得宽鬆。其后张涤华、杨家骆等对此均提出了商榷意见,主张将政书、丛书、稗编以及『立类叙事而贯串成篇者』『裁章节句而标辞分隶者』等从类书中一一剔除,又未免持论过于严苛。鉴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参考胡道静、刘叶秋、王三庆等学者的做法,对以上两种相反观点进行了调和,尽可能宽严适中,以方便学界的参考利用。
类书昉自魏曹丕『使诸儒撰集』的《皇览》,迭经唐宋元明的发展,一直到清代的《类书纂要》《时务通考》,前后经历近一千八百年的发展历史。自隋唐以降,不仅每一皇朝开国的统治者都热衷于编纂类书以展示文教,士大夫乃至村塾先生也往往自编类书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类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极大比重。仅以清代官修《四库全书》爲例,在其所收録的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图书当中,六十五部类书多达七千零四十五卷,已接近总卷数的十分之一,至于存目类书的卷数更是超轶存目书总卷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据考察所知,历代共编出类书一千五百余种,现存一千二百种左右,《四库全书》收録和存目类书共二百八十二种,尚不足现存类书的四分之一。
随著时间的推移,类书原在政治、科举、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淡漠,而学术方面的价值则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所徵引的古籍大多亡佚,所编排的史料分类详细,作爲资料宝库,类书确乎具有其他典籍所不具备的优势。以辑佚价值来説,王应麟辑録《周易郑康成注》《韩鲁齐三家诗考》,就非常重视对类书的使用。明人如胡应麟、焦竑等,对类书的辑佚价值也非常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对《永乐大典》的辑佚,四库馆开馆之后从《永乐大典》共辑出佚书四百多种。不仅是《永乐大典》,其他类书辑佚价值亦大,四库馆臣对此有精当论述:『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阮元爲鲍刻《太平御览》作序,亦称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馀种。清人如严可均、马国翰、黄奭等均爲辑佚巨擘,而类书便是他们辑録古佚书最重要的来源。


现代学术史上的类书研究,最先聚焦在《永乐大典》:袁同礼的《永乐大典考》开风气之先,其后有李正奋的《永乐大典考》、郭伯恭的《永乐大典纂修考》领此宗风。对于类书的整体研究,则发轫于邓嗣禹的《燕京大学图书馆目録初稿・类书之部》。类书专书研究除《永乐大典》外,又有万国鼎的《〈古今图书集成〉考略》、钱亚新的《〈太平御览〉之研究》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系统而深入研究类书的学者,相继有张涤华和胡道静。张涤华的《类书流别》正本清源,提纲挈领,对类书研究具有奠基的作用;胡道静的《中国古代的类书》体例精当,内容翔实,又将类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时期以来,类书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综论还是专书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类书文献、理论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考察,拓宽了类书研究的范围,深化了人们对类书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类书叙録、整理与研究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可具体説明如下:
类书叙録。邓嗣禹《燕京大学图书馆目録初稿・类书之部》开风气之先,体例严明,提要详审,然而仅以燕京馆藏爲限,而且大多与《四库全书总目》著録重複,难睹历代类书全貌。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第六》作爲嗣响,旨在对类书在历代书目中的著録情况广加勾稽,并揭示其存佚,然而限于体例和篇幅,对类书的体例、内容一概付之阙如,同时也有著録不全的问题。台湾学者庄芳荣的《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以首字笔划爲序,排列历代书目中所録类书,收録类书较张涤华多出二百馀种,在著録台湾新影印类书的出版方面可资参考,然而仍无提要,且多有阙漏,体例也不完善。赵含坤《中国类书》对历代类书有提要式的简介,在收録类书的范围和总数上又超轶前修,然而义界不严,不少非类书被收入,且往往缺乏考证,难称严格意义上的目録学著作。
类书整理。汪绍楹校点本是《艺文类聚》迄今唯一的深入整理本,流通甚广,影响很大,在古代学术研究中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初学记》的整理本由于未能利用日藏宋本进行校勘,在学术价值上稍显逊色,但读者受衆面仍然极大,学术研究从中多所取资。目前经过点校整理从而能较好爲学界所用的类书除《艺文类聚》《初学记》之外,还有《册府元龟》《太平广记》《事类赋注》《海録碎事》等寥寥二十馀种。由于部帙浩繁、错讹衆多等原因,大量类书尚未经整理,仅靠影印刊布,举其要者有《北堂书钞》《白孔六帖》《记纂渊海》《事林广记》《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稀见类书的整理更是乏人问津。因爲长期得不到有效而科学的整理,因此这些重要类书少人问津,其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地开掘。
类书研究。类书所包藴的分类体系和各科知识,正成爲各种专门之学强有力的文献支撑,催生出许多新的学科生长点,其中文体学、语言学、音乐、书法以及医药学等相继得到了全新的讨论。对于学界公认的正宗类书,按照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思路,从编撰、版本、类目、内容校勘到引文,学者已展开细緻的剖析和论述。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事林广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对其本身的文献学研究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互动开展。已有的类书史断代研究虽触及了类书一时的发展情况,但对于整体发展状况一般停留于粗綫条的勾勒,更多则偏重于细节的分析和考证,不仅很少著眼于不同类书之间的比较研究,对类书史发展的规律以及类书与所处时代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繫,尚少见分析和揭示,无论是系统性还是深度都还远远不够。


有鉴于类书包蕴的丰富价值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我们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类书叙録、整理与研究》,已列入课题计划的学术目标主要包括:
类书总目提要。迄今爲止,学界已有的几种类书目録,多存在边界不清、收録不全、叙録不准、体例不一等问题,不便于学界使用。中国古代类书现存约一千二百馀种,其中近三分之一从未被著録,近三分之二从未撰写提要。课题力求对自《皇览》以来以迄清末,凡有传本或辑本存世的所有古代类书,进行全面著録和提要的工作,对已有提要者按照新的体例重新撰写提要,已著録但未加提要者新增提要,尚未著録者首次著録并撰写提要,力图编成一部总览式的类书工具书——《中国古代类书总目提要》。提要旨在总结每部类书的研究史,对它们的撰人、著録、体例、版本、价值等内容,进行详细著録,从而爲学界提供有关历代类书全面而广阔的文献信息。
类书序跋彙编。类书序跋的内容,或交代著书的缘起和背景,或申明书籍的内容和体例,或梳理版本,或评鉴得失,要在揭示该类书的内涵。其中可能不乏溢美之词,并不见得都符合实情,还需要鉴别和取捨,但毕竟是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因此读类书先读序跋,往往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概括瞭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宗旨。经集群化、序列化之后的类书序跋,不仅能将其原有功能和用途放到最大,彙编资料的丰富性将极大助力于对类书作品和相关学者进行共时与历时的研究,絶非单篇或少量序跋可同日而语。课题拟将经眼的所有类书序跋辑録并加以点校,彙集而成一部《历代类书序跋彙编》,可从中探求类书编纂史和类书思想史。
类书编纂通史。以往的类书大多偏重于细节和考证,宏观性把握和系统性分析相对缺乏。课题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梳理魏晋以来中国古代类书史的发展脉络,探析类书体例的因袭与新变,抽绎不同时代类书及其与时代之间的关係,对中国古代类书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进行系统的揭示。我们认爲,类书发展通史的撰写,必须打破现有以断代研究类书史的模式,跳脱局部和细节的考证,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重新回顾关于类书史发展的重要史料,重温代表性类书的体例和内容,运用文史哲结合的研究思路,对类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做出回应,重点关注类书与时代政治、文化、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繫。


由于卷帙浩繁,校点非易,因此古代类书整理更常采用影印的方式。影印既方便快捷,又利于保持古籍原貌,若再加以彙集聚合,以丛刊的面貌呈现,则更能取便于读者,彰显其价值。专门的类书丛刊目前见有王叔岷主编的《类书荟编》、长泽规矩也主编的《和刻本类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四库类书丛刊》、酒井忠夫等主编的《中国日用类书集成》、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室主编的《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以及时文甲主编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类书彙刊》等。这些类书丛刊无不应学界一时之急需,相继推动了有关学科和领域学术研究的互动开展。
这些类书丛刊属于中小型类书丛刊,不仅收书数量显得较爲有限,如《类书荟编》二十四种,《和刻本类书集成》二十一种,《中国日用类书集成》仅六种,《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稀见类书彙刊》不过四十四和三十四种,就连《四库类书丛刊》也不足六十种;收録专题也相对单一,或限于四库习见类书,如《类书荟编》《四库类书丛刊》;或限于典故辞藻类书,如《和刻本类书集成》;或限于日用类书,如《中国日用类书集成》《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或限于一馆所藏,如《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类书彙刊》。在这些类书丛刊之外,还有大量类书逸出主印者的视野之外,从而难爲文史研究提供一片原始森林。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古代类书集成》,属于大型全备的类书彙编,其宗旨在于爲学界提供更多原始的类书文献。相较于以往的类书丛刊,《集成》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网罗更加宏富。本编收録隋唐至明清时期类书,以及日本类书,共计二百八十六种。不仅以往所有中小型的类书丛刊瞠乎其后,《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故宫珍本丛刊》《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等大型古籍丛刊以及『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古籍资源库』『汉达文库』等大型古籍数据库所收的类书种数也远不及。爱如生新推出的『中国类书库』,虽号称收録三百种,实际却以《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明代日用类书爲主,而且存在误收和重收的问题。
二是常见和稀见并陈。本编所收,既包括了《艺文类聚》《初学记》《玉海》《韵府群玉》《渊鉴类函》等常见类书,又收罗了《群书通要》《敏求机要》《宋锁碎録》《彭氏类编杂説》《雅馀》《类林新咏》等大量的稀见类书。常见类书和稀见类书的交相杂陈,可以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满足文史研究工作者的需要。其中常见类书应用更爲广泛,却大都进行过影印或校点,或见于先已出版的类书丛刊,所以特别依赖于稀见类书的相互补充。但在类书丛刊中,常见类书又是不可或缺的。偏重于常见类书或稀见类书,都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研究者的多方位需求。
三是版本较爲珍罕。本编共收宋本十四种,元刻本十四种,明刻本一百三十八种,明抄本九种,清抄本十五种,此外还有清刻本六十九种,以及其他多种版本。其中如明代类书《诗学集成押韵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著録明刻爲成化二十三年重修本,而本编所收爲成化十年新安余氏刻本,从而弥补了明代版刻的有机链条。有些类书不限于一种版本,是有鉴于不同版本之间书名和卷数具有明显区别,其中明代类书《説略》便收録了两种不同的版本。
类书的影印是难以毕功于一役的,这固然是因爲有的类书本身即拥有极爲庞巨的卷帙,同时现存类书的总量又以千计,所以从事类书影印者即使有包罗所有类书的宏猷,也往往只能有选择地退守。我们认爲,当下类书的影印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竭泽而渔,寄望于一网打尽,除因类书影印已取得的成果和耗费的资力不应被无视从而导致无意义的重複外,还在于互联网资料库的衝击。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潜能正在得到释放,专收类书或包含类书的数据库有如笋出,而且往往具备强大的电脑分析功能。因此在影印类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不仅是如何超越以往的类书影印丛刊,而且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类书数据库。爲此有必要对所收类书加以全面解题,并附録书名、著者、类目索引,尽可能发挥纸本的优势。限于时间和条件,本编尚未加提要和索引,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弥补此缺憾,并续出二集、三集,提供更多的类书文献以飨学界。
王京州

庚子夏序于暨南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