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 2(全二册)

9787210041719,非修订版,未删减版本,解密历史档案、钩沉重大事件、反思利害得失;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地主富农问题、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新中国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变动、中共干部任用制度以及干部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形成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构;沈阳美领馆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立、中苏结盟与中苏两党的民族主义碰撞、中国出兵朝鲜的因果、两次台海危机幕后、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对美缓和等

360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奎松 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39150

出版时间20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10

印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货号甲三

上书时间2024-05-19

千竹书坞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无笔记无划线,无签章无缺页,书脊边角自然磨损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是一部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术著作,是著名学者杨奎松的又一力作。全书选取建国前后土改运动及其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地主富农问题、“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新中国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变动、中共干部任用制度以及干部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形成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构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逐一进行了个案式的研究。像杨奎松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眼光独到,但平实冷静。作者的史料发掘和历史解读,相比既往的国史研究,明显地有所突破,可成一家之言。

作者简介:
  杨奎松(Yang Kuisong),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国共关系史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著有《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开卷有疑》《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忍不住的“关怀”》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建国前夕中共土改政策变动的历史考察

引言

1.《五四指示》的形成与背景

2.中共中央推动土改的关心所在

3.土地赎买政策的提出及其原因

4.陕甘宁边区和平赎买土地的试行

5.康生在陕甘的调查与结果

6.刘少奇态度转趋激进的原因

7.土改政策的"左"倾与纠偏

8.土地会议与反右倾

9.土地会议后的"左"倾狂潮

10.中共高层对"左"倾的警觉

11.毛泽东纠"左"的尝试

12.毛、刘的分歧与化解

13.毛泽东"不泼冷水"的考虑

14.刘少奇的跟进与坚持

15.毛泽东的纠"左"余音

16.结语

第二章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富农问题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2.小地主的中国

3.富农问题的由来

4.成分问题的困扰

5."斗争土改"的冲击

6."一刀切"政策的利弊

7.结语

第三章新中国镇反运动始末

引言

1.运动缘起

2."双十"决定

3."大张旗鼓"

4.紧急收缩

5.结语

第四章上海镇反运动的历史考察

引言

1.镇反前上海社会治安状况

2.反动党团登记与协调镇反步调

3.上海镇反运动的全面展开

4.结语

第五章毛泽东与"三反"运动

引言

1."三反"运动之发动

2.毛泽东力排众议

3."打虎"战役的推动

4.运动的结束

5.结语

第六章1952年上海"五反"运动之经过

引言

1.上海从"三反"、"四反"到"五反"

2.薄一波受命指导上海斗争

3.第一阶段战役之进行

4.第二阶段战役之跟进

5.第三阶段战役之展开

6.对上海资本家的打与拉

7.结语

第七章建国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之考察

引言

1.关于大区负责人的任用问题

2.关于各省市负责人的任用问题

3.关于地县级干部的任用司题

4.关于对地下党干部的任用问题

5.结语

第八章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建国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引言

1.供给制的形成及其分配标准

2.从供给制向薪金制的过渡

3.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全面施行

4.结语

第九章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

引言

1.对资产阶级的戒备

2.让步政策的由来

3."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反扑"

4."团结、利用、改造"

5.资产阶级命运的终结

6.结语

参考文献及资料要目

图片来源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2》选取沈阳美领馆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立、中苏结盟与中苏两党的民族主义碰撞、中国出兵朝鲜的因与果、两次台海危机的由来及其幕后、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对美缓和等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具有重大影响的外交事件,比较系统地依照历史演进的过程,逐一进行了个案式的研究。像杨奎松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眼光独到,但平实冷静。作者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变动的情况及其导致这一系列变动的内外因素的分析,相比既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研究,明显地有了较多新的思考,很值得关心国史的读者一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美苏冷战与中国革命
引言
1.一个并非题外的话题:“俄国”
2.意识形态:不可调和的分歧
3.斯大林:一种观念,两种角色
4.中共: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5.冷战:在亚洲已经开始
6.结语

第二章美领馆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立
引言
1.美领馆事件的发生
2.中共“挤走”方针的形成
3.要不要与美国建交?
4.外交接触的尝试
5.毛泽东宣布“一边倒”
6.结语

第三章中苏结盟与中苏两党的民族主义碰撞
引言
1.毛泽东访苏的愿望与担心
2.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3.谈判桌上的“平等”之争
4.民族主义的双重效应
5.结语

第四章中国出兵朝鲜的因与果
引言
1.冷战的阴影
2.莫斯科的目标
3.错误的结果
4.毛泽东决断决行
5.优势缘何丧失?
6.朝鲜停战不可免
7.结语

第五章新中国对援越抗法战争的策略演变
引言
1.解放印度支那?
2.走向日内瓦
3.促成印支停战
4.中越分歧的初现
5.结语

第六章两次台海危机的由来及其幕后
引言
1.在和平共处方针提出的背后
2.以打促谈的外交尝试
3.赶超英美的背后
4.炮击金门决策的摇摆
5.斗争策略的再度调整
6.和平外交方针的作用逐步削弱
7.结语

第七章19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转向的历史考察
引言
1.和平共处,还是冷战共处?
2.全面对抗,还是力求转圜?
3.美国刺激中国,还是中国刺激美国?
4.既要世界革命,也要统一战线?
5.战备防美,还是战备防苏?
6.积极避战,还是全力促战?
7.全面激进.还是狂热失控?
8.“战争引起革命,还是革命制止战争”?
9.结语

第八章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对美缓和
引言
1.中苏边界纠纷的由来
2.珍宝岛事件的经过
3.北京决策的内幕
4.莫斯科的反应
5.对战争的极度担忧
6.中苏总理的机场折冲
7.对美外交的意外启动
8.结语

第九章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
引言
1.在革命与缓和之间摇摆
2.“打仗是打仗,外交是外交”
3.“联美制苏”的奇想与挫折
4.“三个世界”观点的提出
5.结语
参考文献及资料要目
图片来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无笔记无划线,无签章无缺页,书脊边角自然磨损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