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

正版现货,实物图片,当天发货

569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贞贞 著;仲呈祥 编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23

上书时间2023-09-11

万盛书城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贞贞 著;仲呈祥 编
  •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9013721
  • 定价 2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42页
  • 字数 15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艺术学文库·戏剧与影视学文丛
【内容简介】
  时下,中国电视荧屏上大量涌现的“真人秀热”如火如荼。这些真人秀节目不仅深刻改变了电视行业生态和电视节目生产逻辑,而且构建起独特的镜像空间以及受众审美体验。这种由节目形态引发电视产业链革命的真人秀节目现象,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如何从经验性观察中梳理出一个明晰的逻辑线条,阐释这一现象背后独特的审美建构机制与运行规律,形成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值得我们探索与研究。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元理论,从电视真人秀的“镜像空间”这一核心视阈出发,从建构审美空间的相关变量赋值入手,通过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形态、审美心理建构与社会功用等多维度考察,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镜像映射,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生产机制表征下的深层审美建构机制,为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现象背后的动因与运行规律提供一种参照与反思。
  《互为与互动的镜像:中国电视真人秀研究》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与观众之间互为与互动的镜像关系为思考起点,引出一系列前后关联的“问题单”:不同的真人秀节目会带给观众怎样不同的情感反应?他们的反应是由什么引发的?为什么有些真人秀节目会被观众迅速接受,有些却悄无声息?观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兴趣是主动出现还是被动引发?真人秀的节目形态会带给观众怎样的思维模式?全民追逐真人秀的狂热中,观众的行为和思想如何被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都是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双重观照的。
【作者简介】
  张贞贞,女,1980年4月出生;中国传媒大学2012级广播电视艺术美学博士,师从仲呈祥先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2002-2008年,曾在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栏目、《人物》栏目担任记者、编导,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攻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几档大型真人秀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并把真人秀节目的美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发表的一些文章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电视》共发表文章4篇:《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刍议电视真人秀节目三元素之关系》《真人秀:虚拟情境真实记录》《艺术驱动革新,科技激发灵感——浅析高清技术引发的审美变革》。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梳理
二、相关理论工具的梳理与阐释

第二章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镜像空间
第一节 真人秀是生活的映象
一、真人秀的元素与真实世界一致
二、真人秀的情感与真实生活融合
第二节 真人秀是生活的镜像
一、剖析社会热点
二、建立公共道德
第三节 真人秀映射“镜像自我”
一、情境化空间展现人物面孔
二、失控体验中明确内心选择
三、沉浸化叙事促使情绪升级

第三章 镜像空间中的内容建构
第一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动态叙事结构
一、恒量与变量对立统一
二、恒量决定内容三元素
三、动态叙事结构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角色与功能
一、角色界定
二、角色功能
第三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规则与任务
一、设计的原则
二、核心的机制
第四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时空与情境
一、自然环境时空
二、节目场景时空

第四章 镜像空间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情感需求
一、观众舒缓压力的“减压阀”
二、观众沟通和情感表达的“共鸣箱”
三、观众传播个人意见的“放大器”
第二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镜像互动
一、情感体验
二、自我观照
三、镜像思维
第三节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审美贯通
一、审美的符号
二、符号的泛化
三、意义的贯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