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家榜(?—1892)湖南益阳人 清代长江水师提督 海军 司令 信札 清代咸丰年吴家榜投入清军外江水师
  • 吴家榜(?—1892)湖南益阳人 清代长江水师提督 海军 司令 信札 清代咸丰年吴家榜投入清军外江水师
  • 吴家榜(?—1892)湖南益阳人 清代长江水师提督 海军 司令 信札 清代咸丰年吴家榜投入清军外江水师
  • 吴家榜(?—1892)湖南益阳人 清代长江水师提督 海军 司令 信札 清代咸丰年吴家榜投入清军外江水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吴家榜(?—1892)湖南益阳人 清代长江水师提督 海军 司令 信札 清代咸丰年吴家榜投入清军外江水师

80000 六品

仅1件

湖南益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吴家榜

年代清代 (1645-1911)

尺寸22.5 × 12 cm

货号4号册

上书时间2024-06-08

印象雅社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罕见  钦加清军府銜赏戴花翎特授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恭为   布告   告示   宣统二年  粮食题材  益阳  清军府  銜赏戴花翎   (长52cm宽65cm)
罕见 钦加清军府銜赏戴花翎特授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恭为 布告 告示 宣统二年 粮食题材 益阳 清军府 銜赏戴花翎 (长52cm宽65cm) ¥150000.00
珍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  夏在伯  (1893~1960)  益阳桃江武潭镇人  夏在伯签批的益阳县武潭乡中心学校 毕业证书  民国32年   益阳县立第四高初级小学校 同学录(共25个筒子页)  民国29年  校长 夏在伯
珍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 夏在伯 (1893~1960) 益阳桃江武潭镇人 夏在伯签批的益阳县武潭乡中心学校 毕业证书 民国32年 益阳县立第四高初级小学校 同学录(共25个筒子页) 民国29年 校长 夏在伯 ¥150000.00
1917年 湖南省立茶叶学校 毕业纪念奖品 铜墨盒 弥足珍贵 茶叶 黑茶
1917年 湖南省立茶叶学校 毕业纪念奖品 铜墨盒 弥足珍贵 茶叶 黑茶 ¥100000.00
塘票  巡抚湖南部院提督理全省塘务府加二级熊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九品职衔  湖南委管驻省提塘钤记  孤品珍贵  。功牌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骆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军功九品顶戴。  二件同一人  长沙宁乡  张馥山  咸丰九年  益阳
塘票 巡抚湖南部院提督理全省塘务府加二级熊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九品职衔 湖南委管驻省提塘钤记 孤品珍贵 。功牌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骆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军功九品顶戴。 二件同一人 长沙宁乡 张馥山 咸丰九年 益阳 ¥158888.00
湖南民船界抗敌后援会图记   湖南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 抗战 题材   木雕印鉴  珍品   湖南  民船界   抗敌   后援会   图记     独一无二   今又雪花飞
湖南民船界抗敌后援会图记 湖南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 抗战 题材 木雕印鉴 珍品 湖南 民船界 抗敌 后援会 图记 独一无二 今又雪花飞 ¥150000.00
卖契   湖南省财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契约   双面木雕地契印板  珍贵(长30cm宽20.2cm厚1.9cm)
卖契 湖南省财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契约 双面木雕地契印板 珍贵(长30cm宽20.2cm厚1.9cm) ¥120000.00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僧印波  卢近礼   两晋以来僧姓出自僧人   香门   佛教 (长45.5cm宽34.5cm).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僧印波 卢近礼 两晋以来僧姓出自僧人 香门 佛教 (长45.5cm宽34.5cm). ¥50000.00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清代康熙二年   卢文辉   香门乐器功德牌  香户   佛教  (长49cm宽45.5cm)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清代康熙二年 卢文辉 香门乐器功德牌 香户 佛教 (长49cm宽45.5cm) ¥30000.00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   处核牌   益阳县府审案的传票   雍正十二年   为查处、核实的法律文书    地邻牌甲查处+益阳县县民   上诉书   乾隆七年  为上告状纸的法律文书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 处核牌 益阳县府审案的传票 雍正十二年 为查处、核实的法律文书 地邻牌甲查处+益阳县县民 上诉书 乾隆七年 为上告状纸的法律文书 ¥600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品
商品描述
周扬的爱人叫吴淑媛

        吴淑媛的祖父吴家榜是益阳近代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吴家榜是益阳羞山人,羞山是有名的美女之乡。吴家榜是一个孤儿,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在资水操舟为业,往来湖湘之间,他人生得高大威猛,不甘做船夫。他在离开家乡时对乡亲们说:我不讨8个老婆不回来。
这不是一句戏言。清咸丰年间,吴家榜投入清军外江水师,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以不怕死出名,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由士兵及哨弁、哨官一直升到守备都司,最后升到长江水师提督,官至一品。听说吴家榜一身战伤衣锦还乡之日,在羞山下搭了一个台子,他自己坐中间,8个老婆分坐两边。那8个来自江淮的美女坐在台上,让乡亲们大饱眼福。在这个台子上,敲锣打鼓唱了3天大戏。吴家榜的传奇一直流传到如今。也为地方史所记载。吴家榜重义疏财、他做官后在他任职的扬州、镇江、瓜洲一带广结善缘。还捐出17000两银子,为益阳永远增加文武秀才名额各1人。
吴家榜带回的那8个美女其中有一个是吴淑媛的祖母。每年7月,吴公馆举行祭祖活动时,那8个美丽的祖母的画像都会挂出来让后代祭拜。
吴家榜(?—1892)湖南益阳人,清朝将领。入水师,初隶杨岳斌营。咸丰十年,从黄翼升破贼殷家汇,枞阳,遂归其部下。菱湖、铜陵、泥汊口、运漕镇、东关诸战,皆有功,累擢守备。
同治元年,从攻金柱关、东梁山、芜湖,擢都司。从黄翼升援上海,迭破贼北新泾、四江口,败援贼於江阴,赐号敢勇巴图鲁。领淮阳水师前营,克无锡,擢副将。三年,江宁复,录功,以总兵记名。四年,追叙克宜兴、荆溪、溧阳功,以提督记名。七年,从黄翼升赴直隶防运河。捻匪平,晋号讷恩登额巴图鲁,授瓜洲镇总兵。光绪二年,兼署长江水师提督。十八年,卒,附祀彭玉麟祠。
在益阳官方的文字的记录都不大愿意提及吴家榜,这可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毕竟他是以靠镇压太平军而发达的,这与当时的主流媒体有所冲突,所以新一代的益阳人,特别是四十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吴家榜这个人的名字。  吴家榜,桃江羞山人。从吴氏的祖谱来看系桃江峡流溪吴氏派,其祖是继先公,原籍江南江阴,永乐6年迁移至羞山居住,吴家榜系十五代裔孙。吴没有显赫的家世,是个孤儿,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渡过的,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百家衣。我后来查遍所有的史籍也找不到他的出生年月,大概和少年时的穷困有关。
少年的吴家榜没有上过学,而是过早的挑起了自谋生活的重担。年少的他就在资水边以给人撑船渡日,来往于湖湘之间,练就了一身好的水性和撑船的本领.
当时益阳正处在大码头航运业的兴起之时,资江.沅江上流的原木.矿石.皮革制品都要经过益阳中转下洞庭运往汉口和长江下游的,或是经湘江运往省城长沙。而长江中下流和省城的一些工业品和食盐都要经过益阳再散运到上流的各个州县,益阳刚好就处在这样一个咽喉口,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事的人员的需求也自然提高了,在当时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找到一条安全而省时的航运通道,无疑就是找到了一条发财的门道,吴家榜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跟着船老板们下洞庭,过长江走湘江的练就了一身行船和航运的本领,为他以后人生的辉煌积累了资本。我们看他后来打过的很多胜仗都是水仗,这都应该得益于他早年的这些经历。
太平军作乱时,曾国藩正在湖南招募湘军,此时的吴家榜已经出落为一名高大威猛虎虎有生气的青年了,这时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便投到了湘军的门下,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清史稿.列传》他的列传中看得到。
他最先是在杨岳斌的营下,咸丰十年时被归到黄翼升的部下,因在菱湖之战.铜陵之战.泥汊口之战.运漕镇之战和东关之战中屡立战功由一名普通士兵而晋升为守备。
同治元年,在攻打金柱关.东梁山.芜湖的战斗中,又因悍勇善战晋升为都司。特别是在在随黄翼升增援上海的战斗中,大破太平军于江阴,被皇帝赐号“敢勇巴图鲁”,后统领淮阳水师前营,攻克无锡,升为副将。
同治三年,攻克南京,记战功,升为总兵。
同治四年,追记攻打宜兴.荆溪.溧阳之战功,升为提督。
同治七年,和黄翼升一起转战运河,擒灭捻军,又屡立战功,被皇上赐号“讷恩登额巴图鲁”,并被升名为瓜洲总兵。
光绪二年,晋升为长江水师提督。十八年卒。
而我们民间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关于他有八个老婆的故事。吴家榜早年外去闯世界时曾夸下海口,说是“不讨八个老婆不回来”。几十年过后,当他官至一品,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时,果真带回了八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归,实现了他早年的诺言。虽然益阳当时航运发达,但毕竟还是个乡野闭塞之地,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和排场,据说吴还乡之日特地叫人在羞山脚下搭了个戏台,自已端坐中间,八个老婆分排而立,那个场面自然让没有出过远门的乡亲们大饱了眼福,后来他又杀猪宰羊款待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唱了三天大戏。多年以后我听老一辈的人说起,还能感受到那份热闹。
据史书记载,吴家榜也并非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武夫,虽然他早年并没有上过私塾,但他在进入湘军后还是坚持学习,这大概是受了他的顶头上司曾国藩的影响,并在学术上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著有《易学一得录》一书,曾想叫曾国藩为之作序,后因曾的早逝而作罢,是李鸿章为之作的序。
纵观一个人的成功,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不光只要看到其成功的偶然性,也要看到其成功的必然性。如果没有吴家榜早年下洞庭闯长江和过湘江的这段水上经历,就不可能成就以后战功赫赫的吴家榜,但如果仅有以往的那点经验而没有后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提升那也成就不了吴家榜,在这里有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提升两方面的问题,但仅有这两方面就够了吗,不是,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时势,是晚清那种动荡的时势让他们这些有准备的人脱颖而出,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近代从湖南走出来的那些大人物都是这样,都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历史就要改写了。
至于吴家榜的孙女吴淑媛后来嫁给我们益阳的另一个名人周扬,这是后话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