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山令传 萧山令 将军 南京 益阳人 抗日 革命烈士
  • 萧山令传 萧山令 将军 南京 益阳人 抗日 革命烈士
  • 萧山令传 萧山令 将军 南京 益阳人 抗日 革命烈士
  • 萧山令传 萧山令 将军 南京 益阳人 抗日 革命烈士
  • 萧山令传 萧山令 将军 南京 益阳人 抗日 革命烈士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萧山令传 萧山令 将军 南京 益阳人 抗日 革命烈士

48 九品

库存2件

湖南益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政协赫山区历史文化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63页

货号16箱

上书时间2019-04-25

印象雅社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罕见  钦加清军府銜赏戴花翎特授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恭为   布告   告示   宣统二年  粮食题材  益阳  清军府  銜赏戴花翎   (长52cm宽65cm)
罕见 钦加清军府銜赏戴花翎特授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恭为 布告 告示 宣统二年 粮食题材 益阳 清军府 銜赏戴花翎 (长52cm宽65cm) ¥150000.00
珍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  夏在伯  (1893~1960)  益阳桃江武潭镇人  夏在伯签批的益阳县武潭乡中心学校 毕业证书  民国32年   益阳县立第四高初级小学校 同学录(共25个筒子页)  民国29年  校长 夏在伯
珍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 夏在伯 (1893~1960) 益阳桃江武潭镇人 夏在伯签批的益阳县武潭乡中心学校 毕业证书 民国32年 益阳县立第四高初级小学校 同学录(共25个筒子页) 民国29年 校长 夏在伯 ¥150000.00
1917年 湖南省立茶叶学校 毕业纪念奖品 铜墨盒 弥足珍贵 茶叶 黑茶
1917年 湖南省立茶叶学校 毕业纪念奖品 铜墨盒 弥足珍贵 茶叶 黑茶 ¥100000.00
塘票  巡抚湖南部院提督理全省塘务府加二级熊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九品职衔  湖南委管驻省提塘钤记  孤品珍贵  。功牌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骆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军功九品顶戴。  二件同一人  长沙宁乡  张馥山  咸丰九年  益阳
塘票 巡抚湖南部院提督理全省塘务府加二级熊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九品职衔 湖南委管驻省提塘钤记 孤品珍贵 。功牌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骆 咸丰九年 宁乡 张馥山 军功九品顶戴。 二件同一人 长沙宁乡 张馥山 咸丰九年 益阳 ¥158888.00
湖南民船界抗敌后援会图记   湖南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 抗战 题材   木雕印鉴  珍品   湖南  民船界   抗敌   后援会   图记     独一无二   今又雪花飞
湖南民船界抗敌后援会图记 湖南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 抗战 题材 木雕印鉴 珍品 湖南 民船界 抗敌 后援会 图记 独一无二 今又雪花飞 ¥150000.00
卖契   湖南省财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契约   双面木雕地契印板  珍贵(长30cm宽20.2cm厚1.9cm)
卖契 湖南省财政厅 民国二十二年契约 双面木雕地契印板 珍贵(长30cm宽20.2cm厚1.9cm) ¥120000.00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僧印波  卢近礼   两晋以来僧姓出自僧人   香门   佛教 (长45.5cm宽34.5cm).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 僧印波 卢近礼 两晋以来僧姓出自僧人 香门 佛教 (长45.5cm宽34.5cm). ¥50000.00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清代康熙二年   卢文辉   香门乐器功德牌  香户   佛教  (长49cm宽45.5cm)
契约 地契 益阳 桃江 河塘 洪桥头 清代康熙二年 卢文辉 香门乐器功德牌 香户 佛教 (长49cm宽45.5cm) ¥30000.00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   处核牌   益阳县府审案的传票   雍正十二年   为查处、核实的法律文书    地邻牌甲查处+益阳县县民   上诉书   乾隆七年  为上告状纸的法律文书
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正堂 处核牌 益阳县府审案的传票 雍正十二年 为查处、核实的法律文书 地邻牌甲查处+益阳县县民 上诉书 乾隆七年 为上告状纸的法律文书 ¥600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萧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男,汉族,字铁农,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四方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抗日革命烈士。
南京保卫战时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是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

少年经历

1892年6月11日(清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七),萧山令出生于湖南益阳县四方山的一个小山村,其父亲萧敏湘是清末秀才,萧山令自幼随父读私塾,聪颖好学,手不释卷,深受父亲所钟爱,萧山令幼承庭训,知书达理,16岁毕业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
1904年,萧山令从师范学校毕业。
军校求学

当时正值晚清,列强争相瓜分国土,这让少年萧山令无比愤慨,决定投笔从戎;
1909年,离别新婚3个月的妻子,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研习军事,小小年纪的他还受曾国藩的影响,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陆军小学停办;
1912年,又入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1914年8月,萧山令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三连,与后来的陆军上将张治中是同窗,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戎马生涯

1916年12月,以优异成绩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派往湖南陆军服务,投入湘军,在湘军中贺耀组(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留日生,中将加上将衔)部下出任排长,开始了戎马生涯,先后在湖南陆军第8守备队(司令蔡钜猷)、沅陵镇守使署(镇守使蔡钜猷)、湖南陆军第1师(师长贺耀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师长贺耀组)中中下级军官服役,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附、参谋长等职,代理湖南省沅江县县长。
因为富有见识,又十分英勇,不久他就因为军功,一路升到团长,并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赏识,1928年1月,被委派至沅江,担任县知事。
1926年5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参谋等职,立下不少战功。
1928年,退役回乡。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
1929年2月,出任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谷正伦)参谋处中校参谋,开始他的宪兵军官生涯。
1929年5月,重入国民党军,任宪兵司令部中校参谋。
1929年12月,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官职青云直上。
1932年1月,升任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总务上校处长,主管全国宪兵的编制与训练工作。
1935年5月4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
1936年2月22日,由上校处长攫升为宪兵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1936年2月26日,转任陆军宪兵上校。
1936年,任国民党宪兵副司令。
1937年5月7日,晋任陆军少将。
1937年9月,被任命为南京市长、首都卫戍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唐生智)兼南京市警备司令,成为拱卫国民政府首都的实际负责人。
1937年11月,升任宪兵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首都防空司令部司令、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市长。
以身殉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和指挥了抗击日军的南京保卫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日军随后兵分三路,直逼南京,民国首都危在旦夕。
国民政府西迁武汉,宪兵司令谷正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炮兵科毕业,陆军中将)前往武汉就医。萧山令受命于危难之际,晋升宪兵副司令,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谷正伦的原兼职,成为国民党南京宪、警的头号人物。
危难中,11月中旬,蒋介石连开3次会议,研究南京战守问题。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认为南京非决战之地,且兵力不足,难以守卫。惟有唐生智大声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决定坚守,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临走前,蒋介石还对紫金山阵地进行视察,认为“可固守两个月”。
1937年11月中旬,中国军队为屏蔽南京所修筑的国防第一线(福山——苏州——嘉兴)、第二线(江阴——无锡——宜兴——吴兴)被日军突破,南京已成前线。中国军队为保卫南京,临急再组两道防线:以陆军野战部队分扼外围各据点;以宪兵和教导总队据守腹廓要冲。萧山令指挥驻守南京宪兵共约6400余人,协助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陆军一级上将)组织和加强南京的防守。萧山令以宪兵第二团、教育团、练习团为基干,组织数万民工,赶筑雨花台一代野战工事;又令宪兵第十团和重机关枪营加紧巡警城防勤务,防止日本间谍活动。雨花台的工事在萧山令督防下按期完成,甚得当时南京报纸的好评。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宪兵司令谷正伦退往重庆,宪兵副司令萧山令留守南京,指挥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
1937年11月26日,战火迫近南京,城郊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长和警察厅长,他下令南京所有宪兵一律做好战斗准备。其具体布置为:以宪兵第二团、教导团以及第五团和重机关枪营各一部守清凉山和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丁淮门一线;以宪兵第十团、练习团和重机关枪营一部守明故宫,飞机场至三十四标一带;将雨花台一带工事交八十八师接守。
1937年12月4日,南京外围阵地——句容,中日两军相接,南京保卫战打响了。
唐生智下令,宪兵主力位于清凉门附近,担任定淮门、汉中门和清凉门的防守,并担负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务。
1937年12月8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紧急点令,召唐生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萧山令的几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飞机赴重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交萧山令全权代理。其日,同乡部属陈辑川专访指挥部,帮萧山令分析眼下局势;“守军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守城部队临时拼凑,难以指挥,将士虽英勇,但牺牲惨重……”,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萧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1937年12月9日,陈辑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临时指挥所,劝其早作退计,萧山令凛然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 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其视死如归之浩然气,令陈为之震慑。
1937年12月12日下午3时,唐生智与蒋介石电令;“全线突围撤退”。命令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
突围命令下达后,除83军,66军按军令绕栖霞山突围外,其余74军、72军、71军、87师、88师全部夺路涌向下关,数十万军民争相抢渡,乱成一团。
萧山令镇定如铁铸,果断的命令宪兵队长罗友胜带大部宪兵到蛇山、龙蟠山阻击日军,自己则率部拆屋扎筏,掩护军民渡江。在整个夜晚里,萧山令数次被部下推到筏上,但他几次都挣脱上岸指挥掩护扎筏抢渡,直到12月13日晨,下关仍有三分之二的军民无法渡江。
1937年12月9日上午7时,日军数百名在坦克配合下进占光华门外防空学校,并向通济门发起进攻。萧山令派守备清凉山的宪兵一营增援教导总队,与日军战斗数时,将其击退。同时,守备明故宫的宪兵也与由中山门进犯的日军发生激战,因敌我众寡悬殊,萧山令令其退守逸仙桥至竺桥之线。
1937年12月10日,萧山令督率宪兵继续与日军激战。由清凉山派往上新河棉花堤的宪兵同日军骑兵、便衣队等相战甚久,保住了阵地。但防守逸仙桥等处的宪兵、以力不能支再次退往古林寺、五台山一带。
1937年12月11日拂晓,日军步、骑、炮联合进攻棉花堤宪兵阵地,来势凶猛。宪兵们前仆后继,坚守阵地。日军改攻江东门,从侧面压迫宪兵。萧山令下令宪兵撤出棉花堤阵地。宪兵的其他阵地也遍遭日军飞机轰炸、死伤甚众。
1937年12日拂晓,数路日军同时猛攻南京城。上午8时许,日军炮轰水西门、清凉山一带宪兵阵地,宪兵伤亡惨重,但仍然坚守不退。11时,萧山令命令宪兵增筑南京城内街垒工事,准备巷战,并激励宪兵与南京共存亡。午后4时,日本地面部队在空军配合下突破南京城南门,纷纷拥入城内。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决定放弃南京,命令各路守军自行突围。萧山令当即派宪兵教导团占领龙蟠里、五台山一带阵地,掩护宪兵主力撤退。他命令宪兵主力循中山路出挹江门,移往下关,准备北渡长江。当时的南京城一片混乱,道途堵塞,行动十分滞缓。萧山令督队殿后,等他赶到江边时天已经黑了。江边船只极少,大量的撤退部队壅挤一地,争先抢渡,自相践踏和火拼。日军水路夹击而来。萧山令指挥未渡宪兵,辗转冲杀,终以弹尽援绝,力竭阵亡。同时牺牲的宪兵达数百人之多。[1] 
1937年12月13日,带领将士在下关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萧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血染金陵,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时年45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