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加衬】清代刻本北魏史学家崔鸿名著十六国春秋【前赵録】10卷7册全套。崔鸿(478~525年)字彦鸾,北魏大臣、史学家。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临淄淄川区)人,祖籍河北故城县《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也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
¥
2600
七五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18 × 12.5 × 5 cm
册数7册
上书时间2024-10-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 商品描述
-
崔鸿(478~525年),字彦鸾,北魏大臣、史学家。历任兵部郎中、司徒左长史等。东清河郡鄃县(今山东省临淄市淄川区)人,祖籍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长广太守崔灵延之孙,梁郡太守崔敬友之子。秉性耿介,遇事直陈,为同僚所钦服。
少好读书,博综经史,稍迁尚书都兵郎中。诏太师、彭城王勰以下公卿朝士儒学才明者三十人,议定律令于尚书上省,鸿与光俱在其中,时论荣之。后为三公郎中,加员外散骑常侍。奉命参修国史,撰写孝文帝和宣武帝世宗《起居注》,迁前将军。孝昌初年(525年),拜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卒于任上,追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著作有《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也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
《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创作的记载十六国(304~439)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十六国春秋》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主纪改名为"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 ,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不采用汉民族之"贵中华而贱夷狄"观念。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
《十六国春秋》历史地位很高,后来的魏收编写《魏书》,唐朝时编修《晋书》,都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不过到北宋时已经残缺得只剩二十多卷。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曾引用过,但已非全貌。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晋书》则称为"伪汉" ,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
304年十一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县)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308年十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迁都平阳。310年病卒。长子刘和即位,被庶弟刘聪篡位。313年刘聪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316年又灭亡位于长安的西晋残余势力。
318年七月,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立,八月靳准发动平阳政变杀刘粲。镇守长安的中山王刘曜发兵攻靳准。十月刘曜带军行至赤壁(今山西省河津市赤石川)后登基称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国号为赵。与此同时石勒起兵反叛自称赵王,汉赵丧失东土,赵帝刘曜独存西境。史家为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而将随后的石姓赵称为后赵。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由于刘曜在关中地区对各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加上治国无方,一味征战,国势日颓,石勒则控制了河北广大地区。329年初,前、后赵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被后赵擒杀,汉赵主力被消灭。
329年,后赵军乘胜西进,前赵太子刘熙弃长安而奔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九月,后赵石虎攻克上邽,杀死刘熙及文武百官,汉赵政权灭亡。拍品自然旧有衬少损缺字整体保存完好如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