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虎妈战歌》中中文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虎妈战歌》中中文版

66 32 八五品

仅1件

重庆九龙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蔡美儿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26116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页数19页

定价32元

货号A7-2-2

上书时间2021-12-04

刘刘刘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图书描述】:
本书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书中作者袒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编辑推荐】:
购买英文版请见: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平装] (虎妈战歌)》
  我们怎样鼓励孩子学业进步、人生得意?这个基本问题让每一位父母的奔忙有了动力,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答案。《华尔街日报》1月8日书评版发表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妈战歌)的书摘中,作者蔡美儿(Amy Chua)分享了她有力、坚定的答案。现中信出版社将《虎妈战歌》引进出版,书名改作《我在美国做妈妈》。
  《我在美国做妈妈》中介绍的“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华尔街日报》刊发了此书的书评《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摘选了虎妈的教育观点,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继而美国《时代》周刊将蔡美儿一家推上封面,让人们对蔡美儿教育方式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两周以来,“中国妈妈”、“悍母”式教育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并迅速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仅《华尔街日报》网页上就有近7000条评论。Facebook网站上更是出现了10万余条评论。
  ★一本尚未出版就引发激烈竞价大战的成功家教案例传记,在拥有最先进教育经验的国度:美国、英国、丹麦、意大利,这本书都以最大的关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权引进。
  ★现在的爸妈们困惑于: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
  ★西方家长认为,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个性;东方家长则认为,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尽早为未来作打算、培养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两种理念都有各自的土壤,然而,蔡美儿用自己的故事则告诉中国父母,以正确积极的东方式教育,辅以适当的技巧和坚定的信念,东方式教育在西方土壤也能开出成功的花朵,让西方人为之钦佩。
  商品《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虎妈战歌》中文版)》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虎妈战歌〉中文版)》作者虎妈,原名蔡美儿,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该书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轰动。其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介绍了虎妈如何以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来管教两个女儿,如为儿女订立目标,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得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在这本书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
  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蔡美儿(Amy Chua),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学者。    
    198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编辑。毕业后她供职于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她撰写并出版的《火炉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2003)和《帝国岁月》(Day of Empire,2007)两本畅销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译为中、法、意、日、韩和芬兰、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多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    
    蔡美儿经常在CNN等美国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上担任嘉宾,此外,她还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金融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刊物撰写文章。同时,她为许多政府和包括世界银行、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国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在内的决策机构担任顾问,在多国讲学,并受邀出席2011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蔡美儿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合同法、法律与发展、国际贸易法以及法律与全球化领域。她曾获得耶鲁大学法学院颁发的“最佳教学奖”。    
    现在,她与丈夫、两个女儿以及两条萨摩耶德犬,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目录】:
第一部分
1  中国妈妈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2  索菲娅
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
3  路易莎
叫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儿就是这样一个“长着天使面孔的野丫头”。
4  蔡氏家族
展开我们的“美国梦”——父亲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我们三个姐妹也相继走进哈佛法学院、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捧回硕士和博士学位……
5  一代不如一代?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我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原因。因为弹钢琴、拉小提琴不会让人在溺爱中走向堕落、懒惰和粗鲁。
6  良性循环
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父母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7  “虎”运当头
我在哈佛法学院成绩优异,是因为我近乎神经病般的努力。我的文章甚至发表在竞争激烈的《哈佛法律评论》上。正是在那儿,我撞见了我未来的丈夫杰德——我当时的责任编辑。
8  露露的乐器
露露对音乐有着近乎完美的感受力。然而不幸的是,她讨厌训练,练习时经常走神——不是议论窗外的鸟儿,就是……
9  小提琴
小提琴一到了露露手里,就显示出它与露露似乎有着八辈子的缘分。然而,督促她练琴却常常令我们母女俩像丛林中的老虎和野猪般“血战一场”。
10  牙印和泡泡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索菲娅在台上演奏。小小的她看起来是那么瘦弱,但却在庞大的钢琴前奋力地表现莫扎特的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的心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痛……
11  小白驴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但是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12  华彩段
如果露露心情好、精力集中,她就能够抓住滑动于指尖的这个小精灵;如果她情绪不佳、心烦意乱,华彩段就会不“华彩”。最糟糕的是,我从来就无法控制她的心情。
第二部分
13  可可
咱家有一条不会遛弯,出门就狂奔的萨摩耶德犬。
14  敦、雅典、巴塞罗纳和孟买
我们非常喜欢带着孩子去旅行。在大女儿12岁、小女儿9岁那年,她们就已经把自己天真烂漫的脚印,留在了世界各地的39座城市和岛屿。
15  波波
我的西方婆婆坚信,孩子们的童年就应该是一幅用顺其自然的随意、自由自在的天性、充满好奇的发现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泼墨挥就的美丽画卷,而我从来不会把整整一天变成女儿们随心所欲的“开心秀”。
16  生日卡
作为一位中国妈妈,我只做正确的事,并不在乎怎样讨孩子们喜欢。
17  “大篷车”奔向肖托夸
为了带露露拜见一位世界顶尖的小提琴老师,我们倾巢出动,驾车9个小时,带着花大价钱请来的辅导老师及其男友、受伤后拄着双拐的索菲娅,还有我们的狗……
18  深水潭
杰德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我和露露前一分钟还扯着大嗓门儿朝死里地相互威胁,而后一分钟就见我们嘻嘻哈哈地躺在床上,一起海阔天空地谈琴聊书,笑声不断。
19  梦想的舞步
杨教授把手掌和手指拢成杯状、拱成帐篷之形,那些琴键似乎变成了一群孩子,他的手指“哄”着他们发出美妙的声音。而他的手指既刚劲有力又柔美优雅,就像芭蕾舞演员修长美丽的腿。
20  卡内基音乐圣殿
中国人为教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大超过西方人。作为母亲,我就是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轻松一下。我知道,那些我们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
21  首演和试音
从练习的准备到登台演出,为观众表演就像是在为他们“献血”,它掏空了你的情感,让你感到有一点轻飘飘的。这首曲子把欢乐带给观众,而与你朝夕相伴、耳鬓厮磨的音乐,就不再仅仅属于你。
22  走红布达佩斯
热情豪放、慷慨宽厚的匈牙利人三次全场起立,把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这对美国的“音乐神童小姐妹”。可他们哪里知道,演出前的排练却是如此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
23  普希金
它喜欢将自己的肚子紧贴在冰凉的地板上,四肢向外伸展,仿佛有人将它从半空中扔下来,它就这样俯身朝下、四肢张开,像个短胳膊短腿儿的“大”字,毫不走样地“吧唧”一声降落到地面上!
24  秀发DIY
露露用剪子“咔嚓”了自己的头发!而刚刚被她DIY的头发,有一边参差不齐地挂在下巴旁,另一边高高地夭折在耳朵之上,呈现出难看的锯齿状……
25  光鲜与黑暗
和三妹美文在一起欢度的童年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光鲜无比。3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亲密无间。但是有一天我接到美文的电话,得知她被诊断出患有一种致命的白血病!
26  青春期反叛
我为杰德的50大寿张罗了生日聚会,露露断然拒绝为父亲写贺词。我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威胁她、贿赂她、启发她、羞辱她,答应在写作时帮她出谋划策,向她发出最后通牒……结果,我的努力却一败涂地!
27  向白血病宣战
在美文住院之前,她坚持要为孩子们洗衣服,一洗就是满满两大筐。当她仔仔细细地叠好儿子的衬衫、抚平女儿的围嘴和连裤衣,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28  一袋大米
家里一片狼藉。只见一个大粗麻袋被撕成碎片,碎布和塑料袋满地都是,而可可和普希金正在室外的暴风雨中狂吠。就在那个时候,索菲娅一脸郁闷地走进厨房,手里还拿着一把笤帚……
29  穿过绝望的迷雾
美文的第一个化疗疗程并没有成为一个无法苏醒的噩梦,第二个疗程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可是现在,极为残酷的是我听不到来自她的消息,而时间却在一天天地悄然流逝。
30  《希伯来旋律》
“我不会在我的成年礼上演奏!我讨厌小提琴,我不拉了,放弃了!”露露在家里尖声叫喊的分贝高得无法测量……
31  红场
莫斯科咖啡馆,“鱼子酱风波”陡起。我冲出咖啡馆拼命地奔跑,不知道要逃往何方。一个疯狂的46岁的女人,脚蹬一双凉鞋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在飞跑、在哭泣……
32  象征
小提琴象征着卓越、高雅和深邃。可是对露露来说,小提琴却携带着“压抑”,她把这种“压抑”也传给了我。
33  向“西”走
为了在星期六早晨能够去打网球,露露决定辞去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这个决定让我在每一秒钟都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34  故事的结局
在为大法官们演奏的宴会中,索菲娅的钢琴曲技惊四座;网球场上,教练盛赞露露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
尾声
致谢

 


【媒体评论】: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蔡美儿——这个“中国式妈妈”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 
    ——资深编辑、本书译者 张新华  

    蔡美儿揭示了亚裔儿童为何如此出类拔萃的深层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中国母亲。她继承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育儿成功经验的一贯法则:严厉、传统、不向孩子妥协的价值观。
    蔡美儿和她的丈夫(夫妇二人均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育有两个女儿,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业和音乐表演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蔡美儿把两个女儿的成长经历看作是成功典型,同时也是对他人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美国《出版家周刊》

    “虎妈”的教育方式在中美都遇到了极大的争议,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可融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也不再偏执一词。“虎妈”教育方式之所以能引起中美两国人的大讨论,也正说明了人们对不再局限于各自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始关注起其他人的教育方式了。“虎妈”事件是中西方教育方式冲突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这场讨论,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他人的、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或能在相互借鉴中快速发展。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中美教育各有利弊,中美父母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孩子。

    观点PK:
    一本《虎妈战歌》让中西教育模式孰优孰劣的话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蔡美儿的观点,在《华尔街日报》上吸引了4000多条网友评论,对“中国妈妈”的评价好坏参半。为“虎妈式中式教育”叫好者有之,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摧残孩子个性、主张教育模式应该“西化”者也不少,还有人则从“欧美人才危机”、“中国崛起”等很宏观的角度去品头论足。然而,接近2万名读者参加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在严格的东方教育和鼓励性的西式教育之间,(截至当地时间1月14日下午)高达62.5%的读者认为前者对孩子更有利。
以下网友的观点,能从侧面观察到这场“洋妈妈”与“虎妈妈”的“对决”。
    正方:
    一味的惩罚(好比体罚)当然不好,可若是鼓励过了头,那一样也会养成小孩盲目自大,不知道自己弱点的毛病。蔡美儿的方案对于抵消这种美国教育体制里的漏洞是相当有针对性的。(网友vieplivee)
  “父母批评我时尖酸刻薄,如今我进入了一所常春藤大学。”
    我正是在蔡美儿所形容的那种环境下长大的,在美国进入高中时,我惊讶地发现其他同学从来未被父母打过。我认为教育孩子的奥妙在于,即使在惩罚孩子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你是爱他们的。整个高中阶段,我的父母既扮演了最尖酸刻薄的批评者、也扮演了最忠实的支持者的角色。(网友Cho Kendra Hwang)

    反方:
    “这位‘虎妈妈’是在以责任和传统之名系统地摧毁孩子。”
    蔡美儿凭什么将她的孩子定义为成功的?就凭她为孩子制定的标准吗?西方精英应该集体反驳这名“虎妈妈”。否则蔡女士只能继续骄傲地、系统地摧毁她孩子的个人身份―――以责任和传统之名。(网友Kyle Steele)
    “请问,‘虎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有朋友吗?”
    除了体育和戏剧外,蔡美儿不允许孩子达不到每科拿第一名。读到这里,我不禁想,此人是完全放弃了孩子的德育了。这就好比让孩子把谁都当成自己的敌人。请问她的孩子有任何朋友吗?(网友CharmaineAnne Sharkbait)

    美国人的反省
    关于“虎妈”教育的争论尚未平息,美国媒体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真诚的反思。
    这虽然是一个“中国妈妈”的故事,但却发生在美国,严格地说,这是一个“华裔妈妈”的故事。很难说这是一次中美文化的碰撞,而更像是美国人自身对教育方式的一次反省和再认识。“美国经济可能不景气,但远非崩溃,美国的初级教育可能存在危机,但高等教育依然为全世界所觊觎,特别是中国。我们从未停止创新和研发,不论是在硅谷还是在底特律。”布鲁克斯说。
    很多文章通过认真论证,试图获得一个“靠谱”的结果。《时代周刊》援引了《今日心理学》杂志自由撰稿人马拉诺(HaraEstroffMarano)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CarolDweck)的研究结果,两项研究都部分支持了蔡美儿的家教观。
    甚至奥巴马也加入到了“反思的美国人”的行列之中,在1月26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奥巴马特意提到:“美国在经济、教育、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更多竞争”,“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他们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延长教育时间,更注重数学和科学”。
    但无论如何自省,绝大部分美国人对深入他们骨髓的基本精神仍然坚持不移:比如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包括自己的孩子。
【文摘】:
    老虎——力量与权力最为鲜活的象征。让人害怕,也令人起敬。
    中国妈妈
    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生动有趣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许许多多的美国人,都对中国父母如何能够成功地培养出不同凡响的优秀孩子倍感惊讶。他们想知道———“制造”众多的数学精英和音乐奇才,中国父母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家庭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中国父母的成功又能不能被他们所复制。
    好吧,让我来揭开这个谜底,因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中国妈妈。
    不过,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先来看看下面这些我从来就不允许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涉足的事情:
    ● 在外面过夜
    ● 参加玩伴聚会
    ●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我总是宽泛地看待“中国妈妈”这个称谓。最近,我遇到一位超级成功的美国白人小伙子,他来自南达科他州(美国读者应该在电视上见过他)。在比较了我们各自家庭的“清规戒律”后,我们发现,他的蓝领爸爸,俨然就是一位“中国妈妈”。我还认识一些来自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父母,他们也完全拥有中国父母的品质。相反,我所认识的一些出生在西方国家但有着中国血统的妈妈,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却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中国妈妈”。
    我也宽泛地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西方父母们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事实上,我只要走出家门就会敏感地发现,与中国父母相比,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迥然不同:有的严厉,有的宽松。父母们的类型也五花八门:同性恋的,信奉正统犹太教的,单亲的,前嬉皮士的,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和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显然,没有一对西方父母对教育孩子拥有相同的看法。因此,当我使用“西方父母”这个称谓时,并不是指所有的西方父母,正如我提到的“中国妈妈”,也不能代表每一位中国母亲一样。
    尽管西方父母认为他们要求孩子已足够严格,但他们严格的尺度通常很难接近中国妈妈的标准。例如,我的西方朋友们要求孩子弹奏乐器,每天半小时,最多一小时,他们认为这已经严厉有加了。然而,对中国妈妈来说,孩子们进行弹奏的第一个小时,就像是轻松愉快的热身,而不停地弹上两三个小时,那才算得上是“练习”,才具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我们对文化差异的老生常谈已提不起兴趣,但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有无数研究有理有据地证实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份对50位西方妈妈和48位中国妈妈的调查研究显示,70%的西方妈妈认为,“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的做法是有害的”,“父母应本着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的思路来培养孩子”。可是与此相反的是,没有一个中国妈妈赞成这样的想法。大多数的中国妈妈确信她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出类拔萃,她们认为“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反映了家长教子有方”;如果孩子不能在学校里如鱼得水,那就“有问题”了,就说明做父母的“严重失职”。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妈妈每天督促孩子进行学习的时间,大约是西方妈妈的10倍。而西方的孩子,则更热衷于在学校运动队的活动中抛头露面、展示才华。
    观察这些现象让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或许有人认为美国的“运动妈妈”与中国的“功课妈妈”没什么两样,那他们可就大错特错了。与按照日程表监督孩子参加训练的西方“足球妈妈”相比,中国妈妈相信:
    (1)完成学业总是第一位的;(2)考试中的“A–”是不合格的;(3)必须要在数学上比同班同学领先两个学年;(4)绝不能在公共场合夸奖孩子;(5)如果孩子与老师或教练发生冲突,做家长的必须坚定地站在老师或教练一边;(6)父母唯一允许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是那些他们能赢得奖牌的项目;(7)而且必须是金牌!
    索菲娅
    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
    索菲娅是我的第一个女儿。我丈夫杰德是个美籍犹太人,而我是个华裔。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成了“华裔—犹太—美国”人,属于一个似乎颇具异国风情的人群。确切地说,在某些社交圈子里,这类人的数量还不少,尤其是在大学城里。
    在英语里,索菲娅的名字代表“智慧”,而这个词的发音,很像是我母亲给孙女取的中国名———思慧。
    从索菲娅呱呱落地起,她就显示出极为理性的禀赋和特别专注的能力,而这些品质得益于她的父亲。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索菲娅总是乖乖地入睡,整个夜晚都不吵不闹;偶尔啼哭,也有着格外明确的目的。那时,我正在撰写一篇有关法律的文章(从我供职的华尔街一家法律事务所休产假后,我拼命地想找到一个大学里的教职——— 这样我就不必再重返华尔街了),仅仅两个月大的索菲娅对此似乎十分理解。在她1岁之前,她都是那么安然而沉静,只是睡觉、吃东西,并瞪着一双纯净无邪的大眼睛,看着时常文思枯竭、大脑短路的我。
    索菲娅的智力发育比较早,她在18个月时就认识字母表。我们的小儿科医生从神经学的意义上否认这种可能性,他坚持说,这只是小孩子的牙牙学语。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拿出一张由蛇和独角兽等小动物乔装打扮的大大的字母彩图。医生看看图片,瞧瞧索菲娅,然后再把目光转向图片。他狡黠地眨眨眼睛,指着一只披着睡袍、戴着贝雷帽的蟾蜍所代表的字母。“Q!”索菲娅用稚气的嗓门尖声地叫道。“无师自通……”医生惊讶地咕哝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