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物鉴定家,书法家。沈煜中 现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复与鉴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华侨财富(北京)文化发展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社科院唐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大副书法作品一副,保真出售
¥
2880
九品
仅1件
题名威怀远服 沈煜中
年代2010年代 (2010-2019)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软片
尺寸226 × 51 cm
款识钤印沈煜中印
货号0111
上书时间2022-10-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品相如图所示 保真出售
- 商品描述
-
沈煜中,文物鉴定家,书法家。现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复与鉴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华侨财富(北京)文化发展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社科院唐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
沈煜中先生是文物界掷地有声的鉴赏家。早年跟随考古学家马承源先生研究青铜器,后又向文物鉴定专家冯先铭、耿宝昌诸先生学习宋元陶瓷,颇有心得。沈煜中专业基础扎实,他在文学、历史、文字、民俗等方面的渊博知识,为他的文物鉴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对文物的制作年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常有真知灼见。他每天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收藏家鉴定文物,敢于发表中肯意见,受到广泛好评。作为远近闻名的文物鉴定专家,沈煜中在文物鉴定领域颇有建树,曾多次应邀担任各种文物鉴定工作的鉴宝专家,多次参加鉴宝活动和讲学。如今的沈煜中先生,以中国权威的陶瓷、田黄鉴定专家著称。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知名藏家,带动了古为今用、文化繁荣的时代新风。
在陶瓷考古与研究领域,沈煜中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善于敏感地注意到学科中一些重要发现和突破,细致梳理各种陶瓷资料,细察深究,进一步辨其窑口,考其源流,并对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出分析,体现出多方面的学养。为掌握田黄之奥妙,沈煜中曾在盛产田黄的福州寿山考察多年,对田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最初与文物鉴定的缘分,到如今悉心研究多年,看似清闲的沈煜中始终下着一番苦功。广阅各类资料,将此类学问牢记于心,并创立自己的思想见地,而应用自如,在古玉、陶瓷、田黄的鉴定领域树立起权威,可谓一槌定音。
在文物鉴赏之外,沈煜中还痴迷于书法艺术。谈到自己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沈煜中说,兴趣和氛围是最大的因素。沈煜中是沈周的二十一代孙,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古往今来出文人的地方,远到“江南四大才子”、“扬州八怪”、曹雪芹,近到钱钟书、更有如当代“草圣”林散之等,所以此地被盛赞为人杰地灵、秀色江南。
沈煜中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香世家,家学的渊源、幼时的耳濡目染,使他一直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对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家中藏书无数,受家学影响,沈煜中自小就不常与小朋友一同嬉闹,更爱独自闭门读书,由于专注,凡读过的书都能清晰记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儒雅风范自小养得。
线装书有着书法的天然魅力。在读书中,沈煜中爱上了书法,于是遍临诸帖,遍访名师。他今天的一手好字,离不开年少时勤于临摹、钻研的精神。正是传统文化的洗礼与丰富,使得他的书法创作言之有物而又清雅高洁,绝无矫揉造作人云亦云之陋习。祖父对先祖沈周的敬仰之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了沈煜中的一生。沈煜中说:祖父对我的哪怕点滴爱护,比如说,找一本旧帖给你,挑一支毛笔给你,这都会引起你浓厚兴趣的发展。所以走上这条路,跟环境的影响和奔着自己的兴趣努力、奋斗,或者说勤奋有很大关联。
现在的沈煜中先生,在忙碌的文物鉴定工作中,却更爱将年少时练就的一番书法“童子功”继续发扬。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书法的传承特点十分明显。沈煜中学书法的过程中,受颜真卿、柳公权的影响较大。在创作的同时又加以吸收学习其他名师的作品,取长补短,创意创新,形成了他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书法风格。他的楷书,字迹苍劲有力,点画精工细刻,风格老成持重,既凝练浑厚,又跌宕飘逸,用笔气势充沛,巧妙自然,内涵风骨,外显功力,独具庙堂正气。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颜楷的朴拙与柳楷的灵气,渗透其间,相互辉映。作为一位书法家,他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传统功力。
沈煜中认为,书法的用笔至关重要。要解决书法的用笔问题,必须要临摹古代的经典作品,要想学好书法,就必须先学好前人如何运笔,而临帖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中国书法的灵魂是笔墨,思想、情感、意境都能通过笔墨来表现,没有笔墨就没有书法。没有笔墨,只能称为‘字’,而不能谓之‘书法’——因为它无法上升到艺术层面。”
沈煜中说,在书法创作实践和书法理论体系中,书法的用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赵孟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核心命题:“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要求中锋用笔,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我们且看索靖的银钩蚕尾、王右军的锥画沙和印印泥、张长史的折钗股、颜鲁公的屋漏痕、怀素的飞鸟出林和惊蛇入草等等,都是中锋用笔,让每一笔划都能呈现出立体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不排斥侧锋,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侧锋行笔有时比中锋行笔更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加快书写速度,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所以,历代书家大都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沈煜中指出,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以表现书写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偏锋”,以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并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但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反应而调锋。“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
沈煜中告诉记者,用笔还有一个“三分笔”的个性特点。一分笔的书写特点是纤细、瘦劲,二分笔的书写特点是圆润、俊健,三分笔的书写特点是丰腴、浑厚。当然,书家不可能单纯只用一种笔位,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常常交替使用。但是,每个书家对笔位的使用却有自己的主旋律,或以一分笔为主,兼用二分笔或三种笔;或以二分笔为主,兼用一分笔或三种笔;或以三分笔为主,兼用一分笔或二分笔。这样,形成了自己的用锋习惯,就能写出自家的风格。
书法家的功力,是可以用心触摸的。听沈煜中谈用笔,观沈煜中行笔,不只是去领悟、去欣赏,更重要的是品味。他的书法作品,以三分笔为主,中锋侧锋交替使用,提按使转灵活自然,颇具颜真卿气象,给人一种闲适清雅的意境,又不失书家厚重的文化底蕴。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气韵,又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具有唯实的学术品质、唯美的艺术风格。而这一切与他对传统的传承态度、传承方法以及对表现语言——笔墨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除了笔墨,在书法的表现要素中,沈煜中尤重点画。他说,点画最单纯,却也最丰富。唯其单纯,所以其丰富性更可贵,也更难得。丰富不是“驳杂”,单纯不是“直白”。单纯包孕万物,丰富趋向一体。书法作品的总体协调与精微把握,都依赖连续与断续的、一气呵成与多种形态的、有形与无形的点画贯穿其中。沈煜中在传统的颜体书写中,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再保持颜体的古朴之美及其间架结构的基础上,尽量体现书法作品的时代感,让作品既富有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在书风的个性化方面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及情感深度。
书法是一门富有感情的艺术,是情感宣泄的载体,同时这门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书法家的性灵。沈煜中说:“越是深入追求,就越能体会真、善、美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性中的一致性。一个人有了真、善、美的心灵,才能在深入追求艺术的过程中获得真、善、美。”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将感情融入点画,做到“心手双畅”,让人在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怀。这么多年来,与其说沈煜中是在锤炼自己的书法技艺,不如说他是在修炼自己豁达纯真的心境。
沈煜中认为,书法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知识、文化、修养、境界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见识阅历越丰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就越深刻。他说,好的书法,必须有文学的联想、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体势的完美。正如前辈沈尹默先生所说,书法“无色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的和谐”。书家立意全从诗来,诗不同,书亦不同。书家内心的诗境驱使书家手上的笔构成一幅幅不同意境的作品,都是诗文引领着行文。自从张怀瓘在《书议》中提出“兼文墨”以来,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纵观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几乎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大学问家,起码都是一些有成就有建树的人。要把这个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不是大学问家,大文学家,一定成不了大书法家。可以说我们当代的书法家所缺乏的恰恰是“兼文墨”这两手。书家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书法是上不去的。书法技巧通过磨练是可以无限接近的,而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无穷无尽的。精神品性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比起技巧的学习,显得艰难和缓慢。书坛上的浮躁、急于求成、亦应与此有关。
在文物鉴定工作之余,沈煜中经常徜徉于颜筋柳骨的碑帖殿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静气平、勤耕不辍是每一个书法人必经的华山一条道,任何浮躁、功利、世俗都是肤浅而苍白无力的。沈煜中把生命融入到书法艺术的追求中,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光大中,他的文博工作和业余生活也由此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和活力。他以他的才情和睿智描述着书法与文化醇厚而和谐的内在命脉,观其书法作品,可涤俗世之浮躁,静凡人之心境。如此悟道真情,坚质浩气,确实值得品味,也值得借鉴。


人物档案
沈煜中,文物鉴定家,书法家。现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复与鉴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华侨财富(北京)文化发展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社科院唐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四川资阳人研究会名誉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