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重估——从牟宗三到西方汉学
  • 孟子重估——从牟宗三到西方汉学
  • 孟子重估——从牟宗三到西方汉学
  • 孟子重估——从牟宗三到西方汉学
  • 孟子重估——从牟宗三到西方汉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孟子重估——从牟宗三到西方汉学

10 2.4折 42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惠龄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1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南屋第三排

上书时间2024-05-17

来自远方的古旧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罗惠龄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21-11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53569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8页
  • 字数 170.0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代学者有关孟子研究的一些争议性课题,试图通过思想史的省察及文献分析,予以廓清与重释。首先,立基于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孟子经典文献语义。其次,借由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与学术研究成绩斐然的劳思光,探讨孟子诠释的当代差异,触及儒家哲学的内在问题,并试图为孟子架构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系统。再次,追问葛瑞汉、华霭仁以及安乐哲三位汉学家,对待传统经典的不同思维如何造成了各种迥异的理解。后,廓清传统与当代,既疏理了西方释孟所引发的争议,同时又让经典发光,冀望为孟学诠释脉络提供不一样的论述角度。
【作者简介】
罗惠龄,台北人,淡江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著有《当代〈孟子〉人性论的省察──以汉学家的诠释所展开的反思》《樗下咏庄子──用道家智慧解决生命困境》《站在庄子的肩膀上》。
【目录】
序(成中英)

导言  保留一份蕴藉丰富的生命怀想

章  《孟子》人性论省察

节  省察前缘与动机

第二节  当代孟学研究代表

一  港台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

二  唐、牟、徐后研究孟学的牟氏代表弟子

三  台湾其他孟学研究代表

四  大陆孟学研究代表

五  汉学界研究代表

第三节  创造性的诠释

第四节  省察范围限制

第二章  当代孟子学诠释的争议问题

节  关于“心”“性”“天”“命”的文献解读

一  “尽心”文献的理解

二  “知性”文献的认识

三  “知天”文献的剖析

四  “立命”文献的领悟

第二节  劳思光“德性我”的肯认

一  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性

二  客观限制观念的天命

第三节  牟宗三“道德主体”的建构

一  本心性体的启迪缔创

二  贞定的天与框限的命

第四节  即命立义以彰其心性天

一  劳思光对心、性、天、命的反省

二  牟宗三对心、性、天、命的检讨

第三章  葛瑞汉的《孟子》诠释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的依据

一  《吕氏春秋》及《左传》之论述概念

二  杨朱的“全性保真”和子华子的“全生为上”之渊源脉络

三  诸说理论预设的重衡

第三节  诠释的重点

一  生命进程之圣人与我同类的诠释危机

二  对心、性、天、命诸概念之因应及其局限

三  葛瑞汉对《孟子》“性”的善与不善之诠释

第四节  批判和反省

一  关于“人特有的生命进程”之评述

二  本质主义的窠臼

第五节  承西启东的立论梳理

第四章  华霭仁的《孟子》诠释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诠释的重点

一  华霭仁对《孟子》中“性”的诠释

二  华霭仁对《孟子》性的善与不善之诠释

第三节  批判和反省

一  生物学意义还是文化学意义

二  普遍性还是特殊性

三  本质主义还是存在主义的诠释进路

第四节  承前启后的价值廓清

第五章  安乐哲的《孟子》诠释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诠释的重点

一  生命的进程

二  安乐哲对《孟子》中“性”的诠释

第三节  批判和反省

一  生物学意义还是文化学意义

二  普遍性还是特殊性

三  本质主义还是存在哲学

第四节  继往开来的新构厘定

第六章  义命之历史律动以言心、性、天

节  关于心的能动性和命的动态义

第二节  关于善性源自天赋的断定

第三节  关于善性有其先天善端的肯定

第四节  心、性、天、命之意义无尽藏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