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72 全新

仅1件

海南海口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单正平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

上书时间2024-05-17

知识分子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单正平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3
  • 版次 1
  • ISBN 9787520206631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480页
  • 字数 36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社会情绪入手,全面研究晚清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并追溯其源流,以此为依据探讨近代文学现象的发生。上编详述了甲午战争惨败和朝廷政治斗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剧烈变动:文学中大量对“陆沉”的描述表现出知识分子恐惧、激愤、绝望的紧张心理,而作为这种心理危机的反弹,“醒狮”这一昂扬的文学意象成为之后中国士人着力塑造的民族象征。一些文学作品还通过重构历史叙事,将黄帝作为汉族的人文始祖,从而建立起与强势西方文化相抗衡的民族自信。下编论述梁启超的“新民”主张,探究西译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提出三种白话的新假说和中国小说叙事的本概论问题。全书从民族主义视角看文学,看到了大量被传统文学研究所忽略的现象和问题;从文学视角看民族主义,又看到了传统思想史研究容易忽略的更为感性、具体、幽微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个人心态。
【作者简介】
        单正平,1956年生于甘肃平凉,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著有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海南当代散文概观》,论文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象学与审美现象》、《当代语境中的散文与历史》,译著《知识分子与现代生活》,随笔《行走在边缘》、《闲话女人——迷你男权主义》、《左右非东西》、《天涯杂俎》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1

第二节  晚清、文学、转型 / 4

一、晚清之界定 / 4

二、文学之涵义 / 5

三、所谓转型 / 12

第三节  本问题的学术史回顾与现状评述 / 13

一、新文化运动之前 / 13

二、新文化运动期间 / 15

三、民族主义文学运动阶段 / 18

四、抗日战争阶段 / 20

五、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22

第四节  旨趣与方法 / 26

一、目标 / 26

二、理论方法 / 27

三、基本结构 / 28

 

上编  现象描述与历史溯源

第一章  民族:从天下到国家的缓慢自觉

——洋务时代的民族主义与文学 / 30

第一节  民族主义概述 / 30

一、民族主义的历史与潮流 / 30

二、民族主义的概念 / 33

三、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 37

第二节  甲午前的官僚民族主义 / 40

一、从中央之国到万国之一——现代国家意识的初步形成 / 40

二、从黄种优越到黄白同优——种族意识的初步定位 / 42

三、从中华优越到西学东源——对西方态度的初步变化 / 43

四、官僚民族主义的内外诉求 / 46

五、官僚民族主义的中国特征 / 49

第三节  甲午前文学论略 / 52

一、俗文学与雅文学 / 53

二、民族主义的解释 / 56

三、错位的文学史认识 / 61

第二章  甲午:民族主义的爆发与文学转型

——一次失败引发的精神突变 / 65

第一节  甲午后的民族主义激情 / 66

一、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 / 67

二、甲午战争带来的巨变 / 70

第二节  变法、革命与国粹:三种民族主义的展开 / 76

一、戊戌变法与民族主义的激化 / 76

二、尊王不攘“夷”的君宪民族主义 / 81

三、尊洋攘“夷”的共和民族主义 / 85

四、尊夏攘“夷”的文化民族主义 / 90

第三节  转型期文学的发展阶段 / 96

第四节  转型期文学的情绪特征 / 101

第三章  陆沉:民族危机意识的文学表达

——一个词语所蕴涵的心理忧惧 / 107

第一节 “陆沉”:亡国灭种之恐惧 / 108

一、危机之渲染 / 108

二、“陆沉”种种 / 112

第二节 “陆沉”涵义之历史衍变 / 115

一、上古洪水神话 / 115

二、引申意义 / 117

第三节 “陆沉”:坠入孽海之恐惧 / 120

第四节 “陆沉”:传统崩溃之恐惧 / 123

第五节 “陆沉”:皇权专制之恐惧 / 126

第六节 “陆沉”:传媒制造之恐惧 / 1324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第四章  醒狮:国家光明未来的文学想象

——一个传说形成的来龙去脉 / 137

第一节  克服恐惧的心理过程 / 137

一、从恐惧到乐观 / 138

二、未来希望 / 140

第二节 “醒狮”豪情种种 / 144

一、开始被言说的狮子 / 144

二、现在被讴歌的狮子 / 149

第三节 “睡狮”“醒狮”说的发生 / 152

一、拿破仑、曾纪泽与孙中山的“睡醒”论 / 152

二、梁启超之“醒狮”论 / 155

三、《刍言报》与“醒狮”论的最后形成 / 162

第四节  晚清“醒狮”的象征意义 / 164

一、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过程 / 164

二、晚清狮子的象征意义 / 167

第五节  少年中国的未来设想 / 175

第五章  黄帝:源于仇恨与自尊的历史建构

——一个神话塑造的民族始祖 / 181

第一节  激愤——种族歧视观点支配下的满洲史叙事 / 183

一、从“夷”到“满”的愤怒转移 / 183

二、对满族的全面攻击 / 188

三、种族歧视的暴力语汇 / 192

第二节  黄帝崇拜与民族史建构 / 194

一、黄帝历史建构的基本内容 / 196

二、汉族之品质特征 / 200

三、黄帝纪年问题 / 207

第三节  铁血主义的实践与表达 / 211

一、鬼神泣壮烈——自杀与杀人 / 211

二、铁血铸诗文——以秋瑾为例 / 217

三、慷慨赴燕市——理由与逻辑 / 222

第四节  极端态度的根本原因 / 227

 

下编  理论建构与价值判断

第六章  新民:由政治而道德的文学功能论

——以梁启超为中心 / 238

第一节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基本逻辑 / 238

第二节  梁氏小说理论的内在矛盾与现代性含义 / 243

第三节  梁启超“新民”文学思想与传统 / 253

第四节  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 266

第七章  西译:文学源泉与文化价值论

——从思想到语言的理论自觉 / 278

第一节  新小说的来源问题 / 278

第二节  理论主张与翻译实践之歧途 / 281

第三节  翻译小说的民族主义镜像功能 / 2856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第四节  新文学的精神与艺术源泉 / 291

第五节  从文学译介到文化比较 / 301

第六节  翻译理论与文化立场 / 307

第八章  白话:变娱乐为宣传的文学活动论

——“文言”“白话”辨 / 319

第一节 “文”“白”之争的历史回顾 / 321

第二节  文言与白话:两个文化符号系统 / 329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329

二、传统社会的语言、文字系统及其基本关系 / 332

三、大众艺术所用语言的特殊性 / 334

第三节  三种白话之差异 / 338

一、艺术的白话 / 340

二、文本的白话 / 342

三、口语的白话 / 344

第四节  从文学角度看白话文运动的价值迷误 / 348

一、我手写我口:历史的评判 / 348

二、意象与拼音:语言的误解 / 353

三、说话非文章:文学的结论 / 359

第九章  历史:化实录为虚构的文学本根论

——叙事艺术的中国特征 / 362

第一节  历史叙事的民族主义使命 / 362

一、历史叙事的作用 / 362

二、历史叙事的类型 / 365

第二节  晚清公羊学对文学叙事的影响 / 368

一、晚清公羊学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 369

二、史书崇拜与文学叙事 / 376

三、小说的历史根性 / 380

第三节  小说叙事的历史本根论 / 387

一、中西本体论问题的基本差异 / 387

二、中国小说叙事的终极目的 / 389

三、叙事的具体意向 / 394

四、叙事的时间向度与结构 / 397

第四节  历史本根论实证分析 / 399

第十章  索隐:从艺术考政治的批评方法论

——契合于象征的文学交融 / 405

第一节  民族主义高潮期的索隐比附风尚 / 405

第二节  金圣叹、张竹坡、常州词派与索隐批评 / 409

一、金圣叹的先见之明 / 409

二、张竹坡的寓意说 / 410

三、常州词派的基本理论 / 412

第三节  公羊学与索隐批评 / 414

一、强烈的政治关怀 / 415

二、搜寻微言大义的批评目的 / 416

三、以今义附会古书片言只语 / 417

第四节  索隐批评的方法 / 418

一、猜字 / 418

二、本事考证 / 420

三、比附——义理索隐 / 421

第五节  索隐批评的评价问题 / 422

一、索隐批评的合理性 / 422

二、索隐批评的谬误 / 424

三、历史评价 / 426

第六节  索隐与象征:中西文学的方法论契合 / 430

一、象征的普遍性 / 430

二、中国叙事文学的象征方法 / 432

 

结论 / 438

第一节  各章基本论点 / 439

第二节  本项研究价值的基本评估 / 444

 

参考文献 / 447

后记 / 46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