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家思想与现代史观研究(有作者签名本,如需要,购买时说明)
¥
50
¥
48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徐国利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5302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字数300千字
定价48元
上书时间2017-02-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如果需要钤印签名售书,请务必在下单时说明!
- 商品描述
-
著者简介:徐国利,1966年生,安徽祁门人,历史学博士,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史学史及史学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区域史和徽学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独撰和合撰学术著述10部。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
此书为本人所著。全书客观地分析和研究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学家(如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陈垣、钱穆、柳诒徵、林同济等)和史学流派的史学思想及思想特征,以及中国近现代新史学及思想特征等。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新史学的建立;二、梁启超、陈寅恪、陈垣等有关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三、陈寅恪、钱穆的通识意识与中国现代各派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观;四、马克思主义史家对传统史学和现代史学关系的相关阐述。
序
第一编 中国现代史家与现代史学的建构
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
——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再认识
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
新儒学视野下中国传统史学的阐释与建构
——柳诒徵的中国传统史学观述评
钱穆新史学理论的创建及其与传统史学的关系
第二编 中国现代史家的史学方法与史料学思想
胡适的史学研究法再认识
对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精神与方法的新解读
——兼论陈寅恪的“通识”思想
钱穆的学术史方法与史识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中国现代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
第三编 中国现代史家的历史人物研究
从《李鸿章传》看梁启超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
陈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与特点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和史家修养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第五编 中国现代多元化的历史观
孙中山民本史观的道德价值取向初探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
从实用主义史观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历史观的转变
历史·传统·哲学
——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本质论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
第六编 中国现代民众思想与国民性改造思想
陈独秀的民众思想初探
抗战时期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论
后记。
序
中国史学史属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该学科是历史学中的“小”学科,所谓“小”,是指其学科的规模不大,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少。但是,该学科却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它既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回顾、总结和反思,又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引领。因此,作为其分支学科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特别是中国现代当代史学史研究,对引领中国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自然便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开始从事中国史学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研究,始于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7-2000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所,师从著名史学理论家蒋大椿先生攻读“中国近代史学”的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论文《钱穆史学思想研究》。博士毕业后,我回到安徽大学工作,一直将中国近现代史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2012年,我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多维视角下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研究》。我的研究和著述出版同时得到了安徽大学首批“211”工程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培养基金“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转型关系研究”(2010年)的资助。对于这些项目和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我还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的研究。十多年来,我在中国史学史和历史文化观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先后出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一代儒宗——钱穆传》和《史学思想和区域文化研究论丛——徐国利学术文集》等著述,发表相关论文六十多篇。本书选编的二十篇论文较集中地展现了我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当代中国史学思想界或理论界有一种基本观点,史学思想(或理论)从广义上说,既包括对历史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所形成的历史思想(或理论),这种思想或理论往往也称为历史观或史观;又包括对历史学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所形成的史学思想(或理论),这种史学思想即狭义的史学思想。我认为,对史学思想(或理论)所作的这种区分是比较科学的。本书采用这种观点对所收录的论文加以分类,即:一是属于狭义史学思想范畴的“中国现代史家思想”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编至第四编;二是属于历史思想范畴的“中国现代史观(历史观)”研究,内容包括第五编和第六编。
第一编“中国现代史家与现代史学的两种建构”。中国史学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型,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和史学发展、贯通古今与融会中西的现代新史学。梁启超在20世纪初倡导的“史学革命”,比较系统地批判了中国传统史学,主张以西方民族进化史来建构中国的新史学,其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本编前二篇文章即对此问题作了研究。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柳诒徵和钱穆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开始反思和批判以西方史学理论为主导来建构中国现代新史学。他们充分肯定中国传统史学的价值,主张以之为本位来建立中国现代新史学。本编后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
第二编“中国现代史家的史学方法与史料学思想”。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或角度说,就是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观念的革新,易言之,正是方法论和史料观的观念革新直接促成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本篇收录的前3篇论文分别对胡适的史学研究法、陈寅恪史学方法论体系、钱穆的学术史方法等做了深入探讨;第4篇论文则较全面评述了中国现代史家有关文学作品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的问题。
第三编“中国现代史家论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史学重视历史人物的记载和品评,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史学的色彩和道德理性主义的特征。许多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对历史人物做了许多研究,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值得总结、继承和发扬。本篇收录的3篇论文分别探讨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陈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和特点。
第四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和史家修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主力军之一,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史学理论上的贡献不仅表现为传播唯物史观和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还表现在运用唯物史观的原则和方法来阐释和发展史学理论,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本篇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梳理和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对文史关系、史家修养所作的理论思考和探讨。
第五编“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观”。中国现代史上一些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的历史观,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乃至当代政治和学术的发展。对这些历史观加以研究既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现代史学思想的重要课题。本编的五篇文章对此作了探讨,内容包括孙中山民本史观的思想特征,陈独秀“五四”运动后从实用主义史观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转变,胡适的历史观及其特征,冯友兰的新理学历史观,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第六编为“中国现代史的民众史观与国民性改造思想”。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众是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因此有关民众社会地位、历史作用和国民性的认识,是历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思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篇收录的2篇文章,分别探讨了陈独秀的民众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容、战国策派代表人物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自2003年在安徽大学从事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以来,我特别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对一些有学术才质的研究生,往往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领域,除指导他们以此为选题来撰写毕业论文,还指导他们合撰相关的学术论文,以此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与研究生合撰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先后发表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本书收录的十篇合撰论文,除《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一文系与大学同学倪爱山合撰外,均系与研究生合撰。这些论文分别是:《历史•传统•哲学——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本质论》与何军民合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和《中国现代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与陈永霞合撰,《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和《陈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与特点》与李天星合撰;《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与李庆祥合撰;《对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精神与方法的新解读——兼论陈寅恪的“通识”思想》与朱春龙合撰;《抗战时期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论》与雍振合撰;《从〈李鸿章传〉看梁启超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李政合撰。在此,对这些合撰者表示感谢,祝愿他们在求学和治学的道路上越走远!
中国史学史研究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从事该学科领域的又是比较寂寞和艰苦的。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基础学科”的研究自然是清冷和寂寞的。而史学史研究又是历史学这门“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可谓是“基础的基础”,其学术意义自不待言,然其门庭之清冷和寂寞亦不待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乃至学术界,其受关注的程度不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和世界史等历史学中的“大”学科,其学术话语权也不如史学的“大”学科那么强势。但是,吾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学术价值和魅力不如历史学的其它学科。中国现代国学大师和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在20世纪初曾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此言当为真理之真理也。借此言转而言之:“学无大小也,无强弱也,无有用无用也。”
真正的学术都有其持久的魅力和永恒价值,值得学者毕其一生去探索和研究。史海无涯,书山有路。吾将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徐 国 利
2016年2月28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