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
  •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
  •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
  •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

正版未翻阅

9 2.4折 38 九五品

仅1件

湖北襄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勤昭 口述;邢浩 整理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831

上书时间2024-06-16

漫游书海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勤昭 口述;邢浩 整理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2
  • 版次 1
  • ISBN 9787218097732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63页
  • 字数 200千字
【内容简介】
“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一说产生在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都是掌握一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权的地方人员,相当于过去的封疆大吏。“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们对揪出来的各级领导,极尽侮辱。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总理提议要保护这些受虐待的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部长、省委书记们。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38号:省委书记的避风港湾》从一个独特视角描写中国伟人周恩来。十年动乱中,他以一己之力,借助中直招待所即金台饭店对许多老同志进行保护,这些故事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不仅真实可信,且感情饱满,笔墨深沉,字里行间有诸多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其写实的文笔和严峻的氛围,烘托出一个特殊历史时代,历史的厚度在这里呈现。
【作者简介】
吕勤昭,1931年出生于山东胶东农村。1945年任当地儿童团团长。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战斗在山东一带。1949年,参加解放青岛、解放福建战役。1950年,调京集训三个月,之后调入中宣部办公厅警卫处。1960年,调徐特立同志身边工作,同时负责彭德怀、王稼祥等人生活。1978年,借调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1980年,回中直管理局,负责招待所工作及中央工作组后勤工作等。1986年,任中直管理局培训处处长。中直机关工人考核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高级调研员。1992年离休。

  邢浩,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室主任科员、编辑。
【目录】
大树参天护栋梁(代序言)  

一、周总理心系保护任务

    附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总理对外省主要领导人的保护

二、“文化大革命”中中直招待所保护干部的作用

1.保护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欧阳钦(空军医院“掩护”干部)

2.保护鞍山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王鹤寿(“揪叛徒”中的保护)

3.保护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招待所信息的泄露)

    附二“文化大革命”初期周总理两次保护刘澜涛同志纪实

    附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4.保护安徽省省委领导李葆华、黄岩、张恺帆(变“进京受批”为“进京受保护”)

5.保护江西省省委领导杨尚奎、刘俊秀、白栋材(引干部进京保护)

6.保护山东省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干部“受骗”离京)

    附四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我的关怀与保护    谭启龙

7.保护辽宁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中直招待所里的“饺子风波”)

8.保护河北省革委会主任李雪峰(避“批陈整风”之风)

9.其他被保护的领导人

    附五在中直招待所的日子(据曹祥仁的儿子曹冶回忆)

10.对干部家属的保护

    附六 “文化大革命”中的中直招待所往事(据曾希圣的儿子曾宪生回忆)

11.保护“首都中学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中的干部子弟(招待所“进来了”孩子)

三、招待所和造反派的激烈较量

    附七百年长歌——追寻父亲杨超的人生印迹    杨潇

    附八活捉李井泉(小报)

四、我们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待

    附九哭周恩来总理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